标题 | 浅析中西比较视野中绘画的线运用 |
范文 | 和倧卉 摘要:白描和素描作为中国画和西画的造型基础,在各自的文化环境发展中不仅有不同的绘画作用,对艺术风格发展也有不同方向的推动。本文通过对中西“线”的理解浅析中西线基础的画家作品,进而分析“造型线”与“线造型”。从哲学与美学角度上加以考察,并向基础造型之上引申。最后通过分析中西两位代表画家的素描和白描,讨论中西绘画基础造型与观念的异同。从中西线条借鉴过程论述深究中国画发展,从而对中西绘画基础造型——线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线基础;中国画;中西对比 本文将选择中西著名画家李公麟与达芬奇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对中西线造型的发展以及运用做出分析。通过对两位作品的分析,也能对本文论题进行更好的阐述。 一、中西的“线”概念的对比 对中西绘画线条的研究既包括对不同语言形式中它们原意的理解,也包括这些意义所传递出的思维、审美对比。根据“sketch”拉丁文和原意分析绘画线条——所有绘画共有的造型基础的研究,对于本文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线运用的理解有重要作用。虽然都以“线”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中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中,线的作用走向却不尽相同——中国古典绘画中线是作为“线造型”出现,而西方古今绘画中线的作用是“造型线”。两者对各自艺术的作用与推动,以及他们本质的异同造就了不同的作品风格。而展开对中国画造型基础(白描)和西画造型基础(素描)的基本造型运用,那么对中文“线”和外文“sketch”的理解也是一种必然。“sketch”,作为名词可译为“素描、草图”,作为动词则有“速写、简述”的意思(在本文中的引用作动词意,即理解改词为为绘画的一种方法),是“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线条把其主要特点画出来”。“Sketch”的原义有“一下了画出、写出”、“即席的”、“即席诗歌”等。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语境中的线条是做为绘画中构图初期的基础造型而出现的,所以一般西方素描会被认为是理性和对称的,这与中国古典绘画中感性的、直接作为作品造型轮廓线而出现的线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中国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线运用 (一)两者作为草稿的异同 传统中国画与西方古典绘画在草稿上最显著和最本质的差别就是,前者是白描稿,后者为素描稿。中国古代白描以干净简单的线条直接绘图,通过人、物的内部结构直接表达外部的形态;而西方有一系列完善的解剖和肌肉骨骼的知识,素描笔法可以直接表达物体的真实体积与结构。这是中西绘画中白描与素描的不同之处,当然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不管是直接作为造型本身还是造型基础出现,它们首先都是绘画的结构与依据,其次强调或者直接组成了作品最终的形象。 (二)两者的代表作者及作品:李公麟与达芬奇。 李公麟发扬光大武宗元风格,线条健拔却有粗细浓淡。达芬奇的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风格是概括和塑造。在他的素描作品中,塑造一个物体的光暗和体积的最关键的一步,简洁的表达就是物体的基本黑白灰关系与整体调子之间的对比,达芬奇用笔的关键之处就在作品的明暗对比上;其次他强调人物和物体的边界(《年轻人的侧面肖像》),可以看到他对人物细碎卷曲的头发刻画用力且细致,这也是西方写实绘画的典型特点,对轮廓外形的塑造十分清晰。而对比传统中国画白描的代表人物李公麟,他的作品皆不着色,对白描有着深刻的功底和理解。“自龙眠而后未有其匹,恐前世顾(恺之)、陆(探微)诸人亦所未及也。”(清初孙承泽评)。他对观音像的描绘放弃了当时普遍的坐像,而表达了自己認为能表现出“自在”的坐像,即“自在在心,不在相”,这一点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画感性思想的总结。 (三)两者主要观念的异同 光影与白描,一为“造型线”,一为“线造型”。中国绘画从早期陶画和岩画发展到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阴刻阳刻的手法让绘画有了明暗和体积的对比;而国画中以山水画为例,用墨笔法对山水体积感和远近浓淡的表达和西方素描的本质表现不谋而合。西方素描严谨地运用了透视和解剖,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造出了真实的体积感,严格按照人物和物品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刻画的同时,又对作品特点和画家想要表达的方面进行了提升和凝练。 而作为一种造型体系,西方素描有一套完整的从形体到面再到线的表现。在中国画中恰恰相反,表现的方法是从线到面,最后再到形体。综上所述,对于物体的结构表现上,两者有相通之处,而主要观念是相反的,只要掌握了它们的造型规律就能达到表达绘画造型和突出表达重点的目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