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思路浅析
范文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单个项目保护基础上的进阶举措,通过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夯实非遗发展土壤,打通非遗项目之间孤立保护的弊端,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政策。20妞年,荔湾区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获得广东省文化厅的批复同意。笔者结合全程参与本次省级文化生态区创建工作的心得体会,从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定位、整体性保护、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阐述荔湾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建设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35-02

    一、前言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化保护政策的重要抓手。自2007年,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始,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已走过了13个年头。各地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常踊跃,国家已经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政策已经从过去重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走向重项目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就是进入到“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为标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进入‘后申遗时代,此阶段的中心任务应是探讨研究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科学有序传承,具体工作包括相关法规条例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完善、各级保护主体的职能定位、多样保护模式的探寻等。”的时期。①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举措,就是新形势下国家推行多样保护模式的一种。本文以荔湾区创建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工作为例,分析和探讨大城市老城区争创保护区工作的经验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对策,以期为同类型城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二、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的背景

    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全国开展较早,自2010年广东省设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后,逐步建立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和设立制度。“截至2018年1月,广东省在省内设立了雷州文化、广府文化(越秀、中山小榄)、瑶族文化(乳源、连南)、潮汕文化(湘桥、潮阳)和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内9大文化生态保护区基本涵盖了岭南文化核心区域。”②广州市仅有越秀区成功申报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5年),让毗邻越秀区的非遗强区荔湾区倍感压力。

    (一)荔湾区非遗资源情况

    荔湾区是广州市老城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形态丰富,兼顾城市与农村的非遗类型。荔湾区现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粤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0位非遗传承人(其中5位是国家级,全市仅15位;省级17人),10个非遗传承基地、5家省示范性大师工作室。荔湾区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居各区首位,约占广州市的三分之一。荔湾区永庆坊“三雕一彩一绣”展厅曾在2018年10月24日接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粤曲项目获得2019年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20年,荔湾区建成了广州市首个非遗协会;市区合建广州非遗街区也落户该区。

    (二)荔湾区申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

    2018年10月,国家文旅部非遗司领导视察广州永庆坊三雕一彩一绣展厅后,建议荔湾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8年11月,区政府召开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动员会,会议确定了以区政府名义申报,由副区长总负责,区文广旅体局具体抓,成立申报工作小组。确定了先申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然后再申报国家级的工作步骤。

    2019年2月,区文广旅体局制定了《创建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邀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起草《荔湾区申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卖验区规划纲要》。在文化生态区名称上,参与专家研讨会的专家先后提出“西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广府文化(荔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岭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名称,专家间意见分歧,焦点集中在如何整合归纳出荔湾区文化特色。经过数次激烈讨论,最后专家会议确定‘以粤剧粤曲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称申报。

    2019年5月,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草拟了“以粤剧粤曲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以区政府名义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后上报省文旅厅审批。

    2019年7月,广东省文旅厅组织专家评审。先后召开2次专家评审会协调申报名称。9月,省文旅厅定名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试验区”,并发文予以公布。2019年10月,省文旅厅为荔湾区颁发了粤剧粤曲生态保护实验区牌子。至此,荔湾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成功,正式进入创建工作阶段。

    三、荔湾区以粤剧粤曲为核心,贯彻整体保护理念

    国家文旅部非遗司马盛德副司长曾指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一种探索,是我国的非遗保护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到关注与非遗项目所孕育、依存發展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实施整体性保护,这是非遗保护在理念和认识层面的一种深化,也是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一个创造性举措。”⑥激湾区在申报理念上,坚持以荔湾区最知名的粤剧粤曲项目为核心,对标国家一流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标准,注意非遗项目之间的融合、探索生态保护机制,贯彻国家整体保护原则。

    在广州荔湾区的粤剧粤曲是一张文化名片。其中位于荔湾的广东粤剧八和会馆被视为粤剧行业的祖庭,投资4、3亿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国内投资额最大的专业戏曲博物馆。荔湾区拥有粤剧、粤曲两个国家级和省级八和祖师诞三个戏曲非遗项目。在荔湾区聚集了最多粤剧界的名伶。历史上,粤剧文化广泛渗透在荔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众多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拥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独特的区情决定了荔湾区选择以粤剧粤曲为核心申报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以粤剧粤曲为主体申报,较好地体现了荔湾区的文化比较优势,广州老城区文化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以本区最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项目为主题,增强申报生态保护区的说服力,争取评审专家的支持,这是荔湾区申报的重要经验之一。

    四、激活市场参与的潜力,探索生产性保护

    非遗源于生活,也需要融入时代,步入市场,“活”起来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根基所在,也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题中之义。正如有学者研究结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的原真性保护,通过有效的参与和反馈机制使原住民充分参与其中,并提升其话语权,将是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良性发展的有效举措。”④

    荔湾区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最主要的建设思路就是,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激活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潜力,以生产性保护的市场力量来盘活资源,增强非遗自我造血能力,以获得长续发展的能力。具体做法上主要以创建荔湾区非遗协会为抓手来进行。

    2020年,由荔湾区多位国家级传承人发起的“荔湾区非遗协会”挂牌成立。协会首批创始会员包括传统工艺、美食、中医药、曲艺等多个行业,涵盖广州市最顶尖的一批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是广州内目前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综合实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的广州市第一家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截至目前,已吸纳27家非遗保护单位、44家非遗企业、近百名会员。

    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框架下,荔湾区非遗协会是链接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与版权、法律服务、企业、园区等资源的一个综合性平台。该协会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如组织大师工作室入驻荔枝湾景区,协助打造市内首条广州非遗街。引导跨界融合,如广绣和采芝林中医药文化结合创造了广绣香囊;广彩技艺与紫砂融合成广彩紫砂茶具;在建广州西关非遗小吃街;打造成广东首家与新华书店合作的非遗书房、非遗主题电影院等。现在正在制定非遗项目行业标准,将定期向社会公布非遗技艺标准,为非遗工艺品打上“广州造”烙印。荔湾区还探索向外省拓展非遗产品产业链,鼓励非遗企业到外省拓展业务。荔湾区是唯一在景德镇建立广彩原胚生产基地,在上海开设广式拉肠分店的行政区。

    实践证明,要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政府是主要引导力量,社会参与也必不可少。在建设生态保护区工作中,以市场力量解决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绝大部分非遗项目的存活问题,政府只对完全没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进行兜底。这样的思路有很强的操作性,解决了非遗项目过分依赖政府补贴的难题,也激发非遗企业自我造血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荔湾区是广州市的非遗大区,以粤剧粤曲为核心创建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发挥老城区优势非遗项目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在建设思路上,荔湾以粤剧粤曲为龙头进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注重贯彻整体性保护理念,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方式,以荔湾区非遗协会平台,链接社会资源,探索完善政府为主导、非遗传承人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维文化保护格局。荔湾区的建设思路符合自身客观条件,是大都市老城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创新模式之一,对同类型城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段友文,郑月.“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J].文化遗产,2015(05):1-10.

    ②蓝海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理念與实践一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38.

    ③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4).

    ④王秀伟,延书宁.从场所到场域: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空间转变[J].民族艺术研究,2020(01):159.

    作者简介:谢德明(1977-),男,大学本科,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专业,曾参与编幕《广州市非遗志》、《趣闻广东》等书籍,现任荔湾区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2: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