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
范文 | 林雪红 摘 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早期文人画理论的奠基者,他的画论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苏轼区分了文人画与画工画,确立了文人画观,提出“诗画一律”论,明确了绘画与诗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苏轼的画论和绘画实践,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使绘画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手段和载体,把绘画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关键词:苏轼画论;文人画;诗画一律;神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62-02 一、前言 北宋中期在苏轼、米芾、文同等书画家的大力倡导下,文人画兴起,至元明清时成为画坛主流。苏轼在文人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少有的全能型人才。他的诗、词、文成就使他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书法、绘画成就同样令人赞叹,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北宋中期文人画兴起时的代表人物。 苏轼在文学、书法方面的成就为世人公认,在绘画方面他留传下来的画作极少,但其画论的影响远远超过他的绘画创作。他没有专门的绘画理论专著,关于绘画的言论散见于他的诗文、题跋中,而且涉及到绘画艺术的构思、创作、欣赏及艺术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研究者说,比起他的诗论、文论、书论来,他的画论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要巨大得多。 二、确立了文人画观 苏轼首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区分“士人画”与“画工画”,他在《又跋汉杰画山》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这是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不同于画工画的一种新的概念,并明确地表示出他对士人画的倾向,“士人画”注重“意气”,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画工画重视形式和表象,而“士人画”更重视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气质,及文人的情怀和意趣,有“如阅天下马”般的气势和壮阔的感觉。 苏轼将王维与吴道子比较,“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认为吴道子线条流畅、技法绝妙,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但与王维相比,还是拘于形象和技巧,无法脱开樊笼。而王维能够得之于象外,突破了形似,更能表现文人的意趣和追求,从这种观点出发,把吴道子的作品称为画工画,把王维列于吴道子之上。这开启了绘画评论的新标准,即绘画不仅仅是追求形象和技巧,其中还要有文人的情怀、意趣、修养。《苏轼诗词文选评》一书中说到:“诗中所表彰的王维画风,突破形似的束缚,追求精神意韵,正是北宋以来文人画的要旨,与唐代以吴道子为高峰的画工之画分属不同的艺术范式。苏轼敏锐的感知力使他发现了王维标志着画史转折的重大意义,自苏轼揭示以后,至今广被接受。 毫不夸张地说,此诗奠定了中国绘画史的一种基本观念。”苏轼所提倡的正是后来文人画家所追求的一种新的审美趣味。苏轼对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区分使人们开始关注绘画中的文人品格,由于他对王维的发现和赞美,明代董其昌把王维列为南宗之祖。文人画理论经过元明发展而成熟,文人画也成为文人们抒发胸中逸气、表达自我情操、寄托理想的手段和载体,其中苏轼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提倡诗画一律,反对绘画追求形似 苏轼画论中为后人熟知,并对宋代花鸟画产生直接影响的如诗画一律、反对形似等论断。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折枝二首》之一诗中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紅,解寄无边春。”指出绘画单纯追求形似,那只是儿童的见识,提出了作画不拘泥于形似,重要的是以形写神,还提出了“诗画一律”论,他认为作画与作诗一样,主要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情思,诗与画虽是不同种类的艺术,但却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即崇尚自然脱俗、清新质朴。 苏轼赞美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名言,是从鉴赏的角度肯定了诗与画的共通性,而“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与画共有的美学内涵和审美追求。苏轼提倡绘画追求自然清丽,反对雕饰繁复的观点,也成为后来文人画家崇尚简远、天真、淡泊、宁静画风及意境的理论基础。苏轼借王维确立了他所崇尚的诗画美学原则和审美风格,给了文人画一个新的定位。由此,苏轼还进一步提出了“常形常理”说,在《净因画院记》中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这里,“常形”也就是形似,他认为“工人”即画工作画能够“曲尽其形”,在形式方面做得很好,但对于要求更高的“常理”,能够认识并且做好是不容易的。他认为一般事物都有固定之形,那些形状不确定的水波烟云之类,虽然没有固定之形,但却有它们不同于其它事物的内在属性,即规律性,称之为“常理”。苏轼也非常重视客观真实,认为常形常理皆不可失。 苏轼把山石竹木这些有固定之形的物象也归为“无常形而有常理”的范围,在他看来这些物象已不是只有“常形”的客观之物,而是可以用来象征出尘、高洁、孤傲等等精神。苏轼绘画中就常常借山石竹木这些题材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抒发胸中意气。 四、重视绘画的抒情功能 我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就重视诗乐的教化功能,虽然绘画在发展初期地位不是很高,但自汉魏以来就有关于绘画功能的论述,认为绘画具有劝诫讽喻的功能。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认为绘画通过各种形象以达到劝善惩恶的作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指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强调:“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精微,与六籍同功。” 这些论述都是认为绘画可以使人以史为鉴,并能对社会起到政治教化功用。可见,唐宋以前绘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苏轼突破了绘画以实用功利目的为第一的观念,强调绘画的审美性和抒情功能。 苏轼在《书朱象先画后》中说:“松陵君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耳。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 《题笔阵图》中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敝,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这“画以适吾意”“聊寓其心”就是指出绘画是为了抒情言志、寄托情思、陶冶性情,强调了绘画的审美功能和抒情功能。 苏轼这一观点的提出,促使了绘画功能的转变,使绘画的重点由注重画面形象的描绘,转为注重情感的表达,并成为一种审美的形式,摆脱了教化功能的沉重,使文人们可以借绘画抒情言志,寄托情思,亦可闲暇消遣。在他的倡导下,文人参与绘画成为潮流,绘画成为了文人雅事,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地位,北宋末年邓椿《画继》中说:“画者,文之极也。” 苏轼的绘画实践也体现了他注重绘画的抒情性,他的画作物象不重视造型的准确性,但却把中国水墨画的抒情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苏轼所画题材常为枯木竹石等,以书法的笔法描绘出简洁的形象,如《枯木竹石图》,画面上嶙峋怪石,盘曲枯木占去了大部分空间,几簇细弱的竹子和衰草,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亦无皴法,画面极为简单,造型亦不写实,但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向物象之外,去关注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生命意味和画家的内心情感。 米芾《画史》言:“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所画枯木竹石,往往借物抒情,使客观景物人格化、主观化,透露出画家的胸中盘郁。 黄庭坚在《题子瞻画竹石》中道:“风枝雨叶瘠土竹,龙蹲虎踞苍藓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苏轼正是以其抒发胸臆、显现心境的独特造型语言,充分发挥了绘画的抒情功能。 五、結语 苏轼的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奠定了文人画的认识基础和理论基础。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在他的倡导下绘画提高到了与诗同等的地位,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传席说:“没有任何一种绘画理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像苏轼画论一样深为文人所知晓,没有任何一种画论具有苏轼画论那样的统治力。” 苏轼画论对宋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深远影响,元代倪瓒在其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代董其昌就山水画提出“南北宗”论,也是以苏轼的画论为理论基础。苏轼的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发展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使他成为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和文人画发展的倡导者。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画[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3]苏东坡诗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4]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