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比较聂耳与黄自的音乐创作特色及影响 |
范文 | 梁小玲 摘 要:聂耳与黄自是我国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本文将对聂耳与黄自的音乐创作的特色、成就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聂耳;黄自;音乐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76-01 一、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聂耳(1912—1935年),原名守信,号子义(或紫艺),原籍云南玉溪。“聂耳”是他到上海文艺界后所用的笔名。聂耳自小就开始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1930聂耳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逃到了上海加入了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剧社”。在歌舞班的生活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激发了聂耳的爱国热情。1932年他用了“黑天使”、“涴玉”等笔名写了一系列论战性的文艺短评。在这些短评中他尖锐而又善意地批判了黎锦晖及其歌舞,也因此脱离了“明月歌舞劇社”。1933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张曙、任光等人建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革命音乐的组织。同时他开始了为左翼电影或戏剧配乐、插曲等进行音乐创作的生涯,先后谱写了《开矿歌》、《卖报歌》,还有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所写的插曲《码头工人》、《苦力歌》,为了几部电影写了《大路歌》、《牧羊女》等。1935年他为电影写了很多主题歌、插曲等,如《新的女性》、《逃亡曲》、《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等。 聂耳的创作生活仅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知识分子逐步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这使他以文艺为革命斗争的武器,通过新的音乐语言和形式的创造,来表达人民群众压抑不住的革命热情,坚定不移的斗争意志和他们潜在的力量。聂耳创作的群众歌曲,鲜明的反映了当时最迫切人民大众反帝爱国的斗争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等最突出。像《大路歌》、开路先锋》、《打长江》等歌曲,深刻揭示了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的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被压迫的痛苦。聂耳这些歌曲的音乐性格沉着有力、坚毅乐观。 抒情歌曲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媚娘曲》等最突出。这些歌曲反映的题材内容们大多数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歌曲的音乐是悲痛的、深情的,但又富有强烈的戏剧性。 儿童歌曲:《卖报歌》、《小野猫》、《雪花飞》、《小工人》等。聂耳所作的这些儿童歌曲的共同特点是天真、开朗、活泼、真诚,富于形象性和接近于口语化。 聂耳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他的作品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无论是对民间音乐或者是外国音乐,聂耳不用生搬硬套的态度,而是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吸收。他的歌曲不仅具有民族和大众的特点,而且在主题形象的展开和层次紧密结构的逻辑性上,也是当时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品。 聂耳不仅在创作的方向和方法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而且在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耶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他用他短暂的生命,为中国新民族音乐做出了贡献。 二、黄自及其创作 黄自(1904—1938年),字今吾,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1916入京清华学校开始进行有关音乐的学习。1924赴美国深造,先后在欧柏林和耶鲁大学学习心理学和音乐。1929年作《怀旧》在美国演出,得到舆论界的好评。同年回国,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30年,他被聘为国立音专专任教授,兼教务主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黄自创作了一系列爱国歌曲。如合唱曲《抗敌个》和《旗正飘飘》、独唱曲《赠钱敌将士》、齐唱曲《热血歌》等。1937年,他主动辞去了教务主任的兼职,集中精力编写《和声学》与《音乐史》两本教材。1938年5月9日,他不幸患伤寒症而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病逝于医院,时年仅三十四岁。 黄自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美国留学期间,当时他共创作了四首声乐曲、十首器乐曲。回国后他的创作几乎都是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黄自歌曲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他较早重视选取我过古诗词作为题材,歌曲篇幅不长,技法简练、结构严谨、形象鲜明,能较好地体现原诗所要求的意境和感情。如《南乡子》、《花非花》等。 1.艺术性独唱曲:《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这三首作品旋律优美、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色彩变化鲜明而丰富。 2.学生歌曲:在黄自所创作的学生歌曲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西风的话》、《雨后西湖》、《燕语》、《本事》、《踏雪寻梅》等。这些作品中,黄自既充分重视结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力求做到旋律优美流畅、形象生动鲜明、易于理解、易于传唱。 3.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唯一的大型声乐套曲。他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抒发,各个乐章的音乐主题都有自己独特生动的形象,又有合理的逻辑布局,各个乐章之间音乐的情感和色彩对比鲜明,作者恰当的运用了富裕戏剧性的、接近歌曲咏叙调的写法,把两位主人公细微的内心情感与相应宁静的场景和幸福气氛的描绘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情景交融、口人心弦的深刻印象。 总而言之,黄自的音乐作品曲调流畅优美,形象生动鲜明,技法运用细致周密,乐曲结构简洁严谨,并十分注意歌词语言与曲调展开、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高度结合。他的作品的音乐风格,大多偏于严谨、内秀、精致、典雅,缺乏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聂耳与黄自的共同点表现 1.他们同处在中国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复杂的本世纪30年代,他俩都以声乐创作作为自己一生音乐创作的主要方面来对待; 2.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他俩都以面向现实生活为主,而且都比较关注结合"九一八事变"后全民自发掀起的救亡抗日爱国运动; 3.他们对待音乐创作都比较重视旋律在整个音乐形象塑造中的突出地位,都比较注重曲调的优美动听和音乐语言的通俗易解; 4.他们在各自的音乐创作中都比较重视对音乐民族风格的追求及对音乐时代精神的反映,因而都拥有各自的崇拜者和追随者,而且他们的创作后来都被各自所属的艺术圈子中看作是我国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旗帜。 四、聂耳与黄自的不同點表现 1.在聂耳音乐创作的题材内容突出地倾向于反映中国各被压迫阶层的现实生活和表达他们力求摆脱剥削阶级压迫、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向往自由平等美好生活的愿望;在黄自音乐创作的题材内容上比较明显地反映当时我国知识阶层的爱国主义感情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生活理想; 2.在聂耳的声乐创作中有意识配合当时"左翼"电影、戏剧演出的需要,写了许多密切结合剧情发展的抒情性独唱曲、或战斗性齐唱曲;而黄自的声乐创作更多从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需要,写了许多艺术性较强的、以音乐会演出和音乐课教学的独唱曲和各种类型的、富于相当富于合唱效果的合唱曲; 3.在聂耳的声乐创作中以创作工人题材的歌曲为中国近代音乐历史开创了最先的、也是最成功的先例;在黄自的声乐创作中以创作古诗词的艺术歌曲和以古代历史传说为题材的大型清唱剧,为中国近代音乐历史开创了最突出、最成功的先例; 4.由于他们各自艺术经历的不同和创作环境、演唱环境的不同,对聂耳歌曲的流传几乎都采取以单旋律记谱和演唱的形式;对黄自歌曲的流传都是以多声、带钢琴伴奏的方式进行记谱和演唱的; 5.聂耳除了创作各种类型的声乐创作外,曾经对民乐合奏曲创作表示出自己的兴趣、并作出了一定的成绩;黄自除了创作各种类型的声乐创作外,曾经对西洋器乐合奏表现出兴趣和一定的成就。 6.聂耳创作的音乐风格以富于战斗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性为其主要特征,以语言的通俗易解和富于鲜明的群众性为其主要特征;黄自创作的音乐风格以富于内在的抒情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为其主要特征,以音乐语言的优雅动听和富于艺术的精致简炼为其特征。 五、总结 聂耳与黄自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他们留下的作品不仅在我国音乐生活中长久保持其艺术生命力。他们以他们的爱国之心,为我国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注进了了一股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