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奇观电影的现状分析
范文

    李心竹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下,传统的叙事电影开始向奇观电影转型。作者认为,我国对奇观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浅显的特效制作上,并不能完美地融合技术和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彰显美学价值。

    关键词:奇观电影;视觉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106-02

    被誉为“史上最性感的开幕式”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110台投影机、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8K超清技术,共同打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灯光投影秀,将巴西的热情与文化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运用高科技制造视觉特效成为了常见手段。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2008个缶,使用了近3万颗LED光源,梦幻五环和巨幅画卷更是耗资巨大。2012年伦敦奥运会,通过LED,投影融合,液晶拼接,数字标牌,OLED等科技造出了魔幻奇效。

    日前,微博上热议的视频《韵动中国》,是第一部两岸三地联合拍摄的延时摄影,由75名摄影师,走訪58个城市,历时200余天,拍摄近20万张照片剪辑而成,引起了网友点赞。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艺术的概念和内涵在新材料和新形式的应用中得到了扩充,并逐渐开拓出一条与传统艺术概念不同的新艺术观念,传统艺术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高新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渠道,从这一点而言是有利于艺术发展的,但在重要的技术也只是一种手段,并不能成为艺术的本质。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从美学上看,可以分为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而早期的传统电影与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带有很多话语中心特征。电影的语言学方面不仅体现在电影本身具有对白和脚本等语言要素,而且呈现为电影叙事结构话语特征,如希区柯克的电影,带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戏剧性。因此,叙事电影的内核曾经一度是文学性,怎样讲好故事,塑造人物,开展情节,成为电影的基本要求。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传统的叙事电影外,新的奇观电影逐渐占据了主流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英国电影理论家穆尔维率先指出了电影中的 “奇观”现象,她依据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奇观与电影中“控制着形象、色情的看的方式”相关。①穆尔维之后,奇观电影发展更加迅速,对主流电影产生了巨大冲击,叙事的特性和结构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情节的逻辑和完整性已经远不如奇观场景更加重要。南京大学的周宪教授承袭斯科特·拉什的观点,将奇观电影归纳为四种类型,即动作、身体、速度和场面。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使电影的载体形式和传输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视觉特效的成功,视觉特效不仅能够对自然界的一切进行还原重现,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无限想象力的实现,给人以立体、多维、超现实、全方位的视听享受。

    《阿凡达》的出现可以说为在电影史上是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这部影片的奇观营造,使人自如地游走在虚拟和现实的世界之间,新奇,刺激的感官体验让人惊艳。《皮娜》被誉为“第一部3D艺术片”,3D技术解决了导演文德斯不知道如何表现舞蹈的剧场空间和效果的困惑,使舞蹈场景在前、中、后多个层次展现的淋漓尽致。

    3D技术风靡世界,国内也掀起了奇观电影大潮,最能完美融合3D技术又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东方魔幻,武侠等题材成为了新兴的类型电影。《西游:降魔篇》,《雪妖魔灵:钟馗伏魔》,《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等耗资巨大,以视觉特效为噱头和卖点的电影迅速占领了主流商业市场。

    然而在3D电影火爆市场的背后,却暴露了当前我国电影产业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特效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影片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奇观”一词也被广泛使用,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奇观指的就是电影特效所产生的视听冲击,但其实奇观所包含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只有特效,却缺乏内容的电影一样难以取得良好的口碑。

    笔者截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表格中可以发现,这些斥资巨大,视觉效果震撼的电影虽然票房很高,但评分和口碑却不甚如意,没有一部影片超过8分,甚至有部分电影得到5分以下的低分成绩。

    相比于国内的这些作品,《阿凡达》的豆瓣评分是8.6分,《泰坦尼克号3D版》评分是9.4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评分9分。同为3D电影,同样以视觉奇观为主要的卖点,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由此,我们必须要承认,奇观绝不仅仅依靠视觉特效就能够获得票房和口碑,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其声画效果,叙事技巧,故事情节和表达意义应该得到完整的融合和表现。而声画效果,即高新技术所创造出来的视觉奇观,仅仅是可以直接的与观众进行感知和接触,但本质上仍然只是奇观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

    《阿凡达》之所以被人热捧,不单因为他是3D电影的“开拓者”,更是因为硬盘所表达的核心价值。目前,我国的“奇观电影”还远远达不到“奇观”的水平,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其一,题材选择上,大多为东方魔幻题材,将视角聚焦在古代故事。IP使用过度,不仅使IP价值远远大过内容本身,还出现了很多为了商业利益而制作出的“套片”。一些作品打着某一经典的旗号,通过巨额投资以及其他裸露、明显等噱头吸引票房,但这种改编,会大大弱化原有经典的生命力,如《聊斋志异》,本是借古讽今的作品,旨在探讨人性的善恶,然而在诸如《新倩女幽魂》的作品中,爱情元素被放大,经典本来的内涵被忽视。

    其二,奇观影像塑造缺乏创新。我国的影视作品,由于版权管理不严格,大多存在着抄袭的问题,许多妖,魔,法宝,战斗场景甚至发行海报都在借鉴西方作品,缺乏原创性。另外,我国电影的跟风现象严重,某一题材的火爆很容易出现大批跟风作品,同样的价值输出和内容输出,即使视觉冲击有所改变,也不能激发观众内心的热情。

    最后,价值内涵的混乱和匮乏。电影的文化指向功能就在于影片所传递出的意识形态,从西方的一系列影片,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等作品都可以看出,西方的“奇观电影”始终贯穿了西方核心价值观,如爱与救赎,英雄主义等等。而我国当前的“奇观电影”,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特效水平”层面,对文化内涵几乎毫无深入发掘。

    在我国几乎所有“奇观电影”中,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题材,主线都是围绕爱情展开的,《画皮》本是用来警醒世人明辨真伪,却变成了人妖相恋,“正室”与“小三”的较量,《美人鱼》虽然试图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但本质上也没有脱离“二女相争”的套路。国内电影将追求视觉奇观,打造明星效应作为卖点,却对中国电影精神文化价值的建构毫无建树,难以在奇观电影上更进一步。

    可以說,当前的大多数奇观电影,都是受到消费社会理论影响,完全以消费为中心,强调欲望文化和享乐主义,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用特效将故事的完整性和叙事性打破,是当代消费社会快感文化的产物。

    回顾80年代以来的经典电影作品,如1979年的《小花》,1987年的《红高粱》,1993年的《霸王别姬》,19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这些作品没有高超的制作技术,但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记忆中那些经典的影像或画面,不仅是视觉上的,更是文化深层的,那些画面就是那些时代挥之不去的印迹,它们记载着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电影自诞生以来的始终追求。一方面,新的技术成为发展的动力,使电影制作和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好的电影又要摆脱过分的技术化。我国的奇观电影想要做出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经典之作,必须审慎地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超凡的魅力,将电影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空间,在形式和内容表达上共同彰显电影艺术的美学价值。

    注释:

    ①穆尔维,张红军.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电影与新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03).

    [2]周宪.论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2001(04).

    [3]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