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德彪西的《12首钢琴练习曲》 |
范文 | 闵敏 摘 要:德彪西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坚持以自己革新的创作理念为前提,创造了一种新的钢琴艺术,是继肖邦之后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本文主要分析德彪西创作于晚期的《12首钢琴练习曲》的技术课题和创作特征,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演奏。 关键词:德彪西;12首钢琴练习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63-02 一、德彪西简介 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评论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音乐的诞生标志着西方音乐史从浪漫主义时期迈入了印象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德彪西对钢琴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对钢琴音响的发掘和在和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他摆脱了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和声不再是功能性的,打破了传统和声主要以和弦连接进行的动力展开的手法。德彪西的音乐具有朦胧、飘逸,幽静的气氛,刻画出精致细腻的色彩效果。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艺术特征,德彪西的音乐被人们称作印象主义音乐。 二、德彪西钢琴作品的创作阶段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可分三个阶段:1884-1900年是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莫组曲》、和《为钢琴而作组曲》。这个时期的德彪西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虽然在和声运用上已经在探索新路,但还未形成真正的印象主义风格。1901-1914年是中期印象主义风格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版画集》、钢琴套曲《意象集》第一集和第二集、钢琴组曲《儿童园地》、《24首钢琴前奏曲》,这个时期是他印象主义风格最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1914-1917年是晚期阶段。德彪西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不多,除了为两架钢琴而作的《黑与白》、《六首古代碑文》以外,主要的作品就是《12首钢琴练习曲》。在他的练习曲中,不再把重点集中于辉煌的炫技、飞快的速度、宏大的音响,而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德彪西运用了大量的双调性、复合调式和新的对位手法,加上丰富的踏板和触键,增强了音响的色彩。 三、德彪西《12首钢琴练习曲》的技术课题和创作特征 《12首钢琴练习曲》创作于1915年,是德彪西最后的钢琴作品,是他在经历了战争和疾病对其的双重打击后创作的。德彪西在肖邦练习曲的影响下,萌发了创作了这套钢琴练习曲的灵感。所以这部作品,一方面继承了肖邦练习曲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另一方面,对钢琴音乐色彩的表现进行深度挖掘。他在运用作曲技巧上的同时,不再强调飞快的速度、辉煌的技巧,而是大量运用双调性、复合调式和新的对位手法,尽可能去发掘钢琴的一切潜力及想象力,把钢琴的灵活性,以及丰富的触键和踏板统统运用起来。 (一)《12首钢琴练习曲》的技术课题 德彪西的十二首练习曲分为两集,每集六首,第一集按特殊的技术问题排序,第二集按照调性排列。德彪西认识到,一种固定的指法是不能适用于形状各异的手,所以这套练习曲没有标记指法。各首练习曲包括的技术课题有:第一首,五指练习曲,主要在白键,吉格风,各种音阶形态;第二首,为三度音程而作,由三度音程组成的十六分音符贯穿全曲,比较多的转调,和声富有变化,力度对比大;第三首,为四度音程而作,需要平稳的连奏,有较强的情绪对比,颇具东方色彩;第四首,为六度音程而作,需要在持续音上用中踏板;第五首,为八度音程而作,有切分节奏、半音阶、全音阶练习,效果光辉,是一首欢快、奔放的作品;第六首,为八个手指而作的练习曲,德彪西要求弹奏此曲时不用大拇指,音阶跑动快速,节拍流畅,分句巧妙,演奏时根据情况可适当运用拇指;第七首,为半音阶而作,虽然旋律是自然音阶,但是三度双音半音阶走向;第八首,为装饰音而作,旋律带有许多装饰音,音符时值变化多端,带有船歌的風格;第九首,为重复音而作,踏板要用得很节省,以保持清晰;第十首,为对峙的音响而作,在触键、力度、重音上要有鲜明的对比,显示出音色变化的层次;第十一首,为复合琶音而作,带有李斯特的风格,要求琶音的流畅、精巧;第十二首,为和弦而作,节奏生动充满活力,从头至尾由三拍子组成,和弦处理果断有力,几乎没有印象主义的特征,德彪西的最后一首练习曲以大胆的方式结束。 (二)《12首钢琴练习曲》的创作特征 德彪西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既继承了肖邦音乐会练习曲的传统,又加入了德彪西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 1.和声的独创性和色彩的多变性 和弦的运用是德彪西的创新的特色之一。德彪西在和弦的运用上,偏重于色彩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性,和声作为音响单元来构思,不再隶属于旋律。 在第一集的六首中,德彪西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德奥式功能和声的进行,在创作中大胆地突破和创新和声,追求和弦进行及调性进行的特殊色彩与效果。音乐的色彩性变化统治了和声的结构,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不协和音,譬如出现了大量的附加音和弦、平行和弦、空四度和空五度等色彩性表现手法。例如第二首《为三度音程而作》,全曲运用三度音程的双音演奏出绵延不绝的连音,在丰富的和声变化下,作品的和声、调性对比更明显和突出,暗藏其中的旋律线条优美绵长。 在第二集的六首中,作曲家主要探索钢琴的音响及其特性进行。譬如研究重复音、半音阶、琶音等音型和织体在钢琴上表现的可能性,以及对如何尽可能的表现。例如第十首《为对峙的音响而作》,就深度挖掘了钢琴本身所拥有的音响变化潜能。乐曲从开头就呈现出对峙的音响,铿锵的自然A与轻柔的升G音形成对峙,并且升G音持续全曲,音符的延留、经过性的半音阶、复合和声与高叠和弦,构成了纵向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2.调性的独创性和色彩性的多变性 德彪西为摆脱传统大、小调的长期统治,在传统调式的基础上对音乐语言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革新。表现在调式领域,集中体现在大量中古调式、五声性调式以及全音阶上的运用上。 此外,德彪西还会经常使用双调性或者调外音,造成音乐的一种意外或对峙。德彪西为增强音乐的色彩性,常运用调式中心音、双调性、调性游移以及变化音等创作手法,从而造成一种非传统的音响效果和调性模糊的感觉。德彪西的作品转调丰富,调中心音突出,可以有效地增加调性之间色彩的对比。德彪西运用新颖的音乐形态与表现方法,扩充调性的色彩,并不代表德彪西的音乐是无调性的。譬如第四首《为六度音程而作》,整个调中心音的音高走向具有由上而下的发展趋势,因此音色逐渐变喑和柔和。整体上来说,二至六小节的和声由不稳定到稳定,色彩效果由偏亮到暗的转变。在调性和调式上,作品中大量出现了多调性和交替调性。演奏时,左右手都要强调这些调的中心音,在弹奏其它经过音的时候,要有往调中心靠拢,这样有利于明确调性的色彩。第十至第十四小节出现了交替调性的手法,再现出一种调性色彩的混合。 3.对位方式 德彪西所特有的对位方式,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的赋格对位,也不同于古典和声的框架进行,是他钢琴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对位有三个层次:一是旋律的对位,第二是一种较为短小的动机的对位,第三个是持续音的对位,这种持续音既可以是长音也可以表现为重复音。这三声部之间的位置也是可以互换的,关系也是较为平等的。例如第九首《为重复音而作》的第54至59小节。 4.泛音的运用 泛音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正是由于泛音的不同,造成了不同乐器音色的差别。德彪西建造他那飘逸、稀薄、梦幻般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 德彪西的《12首钢琴练习曲》融合了技术课题与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语言,开拓了手指技术练习的新领域,极大的丰富了练习曲这一器乐曲体裁。 四、德彪西《12首钢琴练习曲》的演奏处理 (一)触键方式 演奏德彪西的钢琴练习曲,要求音色纯净透明、柔和而朦胧。德彪西的音乐要求一种轻而薄、纤细而柔软的触键,来实现抽象色彩的不断变化,即使是在演奏重音的时候,也要求弹出一种穿透感极强的音质,不能有猛烈的触键。因此,在演奏德彪西作品时,需要控制音色的微妙变化,让音乐在手指的抚摸下自然地表达出来,忽略琴锤的存在,让手指融化在音乐之中而不是敲击琴键。在演奏中使用柔和的“抚键”触键法是德彪西钢琴练习曲最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特征之一。在德彪西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中,以pp开始的有五首,以p开始的有三首,弱奏(piano)和极弱奏(pianissimo)的符号也布满了钢琴谱,这要求演奏者大量使用“抚键”触键法,手臂放松,让力量贯通至指尖,犹如蜻蜓点水般触键,音色要柔美通透,给人以绵延不断的感觉。演奏这套作品在触键上最困难是强音或突强音都要用温和的内力奏出,音量大却不敲击,而是弹出柔和的强奏。 (二)踏板的运用 德彪西几乎不在谱面标记踏板记号。据统计,踏板记号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写有总共不到二十几处。在学习德彪西的踏板使用时,一定要从音响色彩与音乐层次出发,根据低音、和声、节奏等严謹地使用右踏板。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左边的弱音踏板,增加了音响色彩的变化。同时,还经常使用中间的持续音踏板保留了强奏时低声部的长音。 首先,如果低音出现保持音时,即使没有标记踏板,也必须按照时值充分地延长音,为此,就要使用右踏板或中踏板。 其次,德彪西常在音符后面附加连线,我们就可以用右踏板或中踏板,延长该音的时值。这两种踏板的运用经常会使和声重叠,产生一种带有颤抖和震荡的音响效果,充分的延长了钢琴的泛音。德彪西常常运用踏板把持续音或持续和弦与瞬变性的经过音或和弦混合在一个音响结构内,在简单的音程中产生复杂的不协和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弱奏时全部使用弱音踏板,而要根据音色来使用。左踏板的运用也直接影响着音色层次的变化,它同右踏板一样也有不同深浅程度的运用,或轻轻颤抖等等。同时,踏板踩放的速度也同样会影响声音的色彩变化。所以,踏板的准确运用在德彪西的作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德彪西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结合了德彪西的音乐风格与演技特性,一方面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练习曲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另一方面继续挖掘钢琴的音响色彩,探索新的钢琴演奏技术,丰富和提高了练习曲的艺术性,在钢琴练习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3]毛晓骅.印象派之源——前辈作曲家对德彪西印象派创作技法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