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代文化语境下陶瓷艺术的生存方式 |
范文 | 刘荫 董月萍 陈景风 摘要:陶瓷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日用器皿那么简单,陶瓷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古代陶瓷艺术以其方便的实用功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陶瓷艺术转而向陈设品方向发展。无论处于何种历史阶段,它都以不断自我更新的态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当今文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使陶瓷艺术不再是一种孤立存在,为它与其它艺术的碰撞融合提供了契机。此外,陶瓷艺术的动态保护与传承是它继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关键词:陶瓷艺术;文化自信;动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27-01 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到:“五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我国的艺术以烧制陶瓷为第一。为什么呢?因为唯独瓷器虽为人工制造,但是火候的深浅,釉色的粗细一定程度上依附与天时、地利和人和。所以说,对于陶瓷艺术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器物的精巧、尽工匠之能事,而是更要关注在当今社会如何继承与保护的问题,陶瓷文化的延续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应该是审美价值的流传。 一、陶瓷藝术的自我变革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陶瓷艺术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陶瓷出现之初并没有被赋予过多的人文精神,就是普通的实用器,是作为容器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被列为了民间艺术的范围。众所周知,陶瓷艺术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一历史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从制作陶瓷历史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宋、明和清。宋代的瓷器制作凝重、古朴雅致,明代出现影青瓷在永乐年间的高峰,而清代更多的是注重装饰手法,比如色彩错置、雕刻金彩等装饰。无论从哪个时期来看,陶瓷都没有摆脱实用器的禁锢,只不过有一部分陶瓷因为审美的需求变为陈设品。在现代文化空间下,人们越来越远离“土地”、“定居”,出现了更多替代品,所以陶瓷艺术就变成了寄托情感共鸣的载体,也可以说成是现代的陶瓷艺术。 出现这中变革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导致的,另一方面从艺术本身来说,这可以看作是一次陶瓷艺术的自我进化。陶瓷艺术的受众由精英阶层导向了大众阶层,甚至可以用陶瓷艺术表达自我,现代陶瓷艺术的自我更新更让人们思考如何运用创造力去让传统陶瓷艺术焕发新的活力。如果说传统陶瓷艺术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种经验创造,那么在当代社会中就需要不断地更新去满足人们的高度情感需要。 二、文化自信为陶瓷艺术的新发展提供契机 中国传统的造物意境一直以来都认为“道以成器,而器以载道。”那么这个“道”指的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器物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陶瓷文化传承到今天,已经慢慢从借鉴西方的模式中醒悟过来,开始注重本土化的发展,这不仅是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对文化的追根溯源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更是国家自信的表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陶瓷艺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陶瓷艺术再次获得了生机。 文化自信大背景为陶瓷艺术的发展主要提供了两种契机,一种契是陶瓷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不能单独去看陶瓷艺术的变迁,而是从更为宏观的文化观去研究陶瓷艺术,每一种艺术的兴衰都与其它艺术形式息息相关,同样,文化自信使得陶瓷艺术可以重新繁荣,并且这种繁荣并不只是陶瓷这种材料的繁荣,更指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互交叉的共荣。 三、传统陶瓷技艺的动态保护与传承 在文化自信大背景下,陶瓷艺术除了以新的形态适应社会存在之外,那就是陶瓷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动态传承,当然也有人称其为“活态传承”,无论哪种说法,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来说都包含了两重属性,一方面是指陶瓷艺术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且这种传承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弘扬功能。另一方面是指陶瓷艺术的动态传承,也就是说陶瓷艺术不应该是摆放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架上艺术,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营造环境的艺术形式。 陶瓷艺术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是处于不断地变迁中的,陶瓷艺术的传承也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单单是建立规范的陶瓷艺术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众的广泛参与,并深深扎根于生活的艺术才是活的文化。 四、结语 器物设计总是与一定的时代风格、审美特征同步发展,陶瓷艺术也不例外,任何一个时代的陶瓷器物都是该时代特定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只不过区别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陶瓷艺术是民族的瑰宝,只有传承才会有发展,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国家存亡有着密切关系,陶瓷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不应该单纯的沉浸在对传统技艺的膜拜中,而是关注创造性的继续存在的问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