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由彝族舞蹈《石磨的歌》引发的分析和思考 |
范文 | 陈思聪 摘要:编导从“石磨”出发,配以欢快的音乐、节奏感极强的动作及大队形调度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彝族人民辛勤劳动美好生活的画面。这个作品由四川省乐山市歌舞剧团演绎,获得了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金奖和全国人口文化创作金奖、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银奖。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审美亦随之发展。如今,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有合适的创作题材、巧妙地舞蹈结构、不程式化的舞蹈语汇等。我们需要在不断地总结学习中取其精华并吸收才能不断地发展前进。 关键词:舞蹈创作;民族舞蹈;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27-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94 一、编导如何取材?如何将材料舞台化? 石磨作为一种来自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发明出来的劳动工具,它圆形的运动轨迹蕴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圆润与包容。编导通过对彝族人民日常劳作生活的观察,选择“石磨”这一劳动工具对其富有创造开发性的元素特征进行提炼后重组而成。编导也紧扣这个主题,围绕“石磨”展开解构创作。不仅是在编排队形上有所体现,更是将包容团结这一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石磨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先是圆形,再是沉。舞者们围绕成圆,紧紧依靠着,在归一的气口下共同劳动,共同舞蹈。在摆动的大裙摆下姑娘们满面红光,方巾下的眼睛中透露出的是热情与坚韧,眉毛也成了一弯新月。在多次由圆到直的来回变化当中,都运用了石磨与人自身的旋转,又在旋转中自然地发展出新的队形,编导在队形上呈现出了石磨的圆形特征。在舞蹈语汇中不仅有平圆、立圆的动态、还有八字圆的动律、地面的脚下划圆的姿态等等,在彝族舞蹈的舞蹈语汇下无一不将“圆”这个特征发挥到极致。 彝族地区传统的粗麻布大条纹横向拼接而成的落地长裙是当地女性特有的民族服饰。粗布的布料材质注定了会给人在视觉上带来的朴实沉稳的印象,再配以彝族舞蹈特有的登山步的步伐,通过对带有韧性的膝盖曲伸颤动,宛如身上背着满满一筐刚拾好的柴火般沉重。这是舞蹈动作中对于石磨“沉”这一特点的映衬。对于裙摆的运用也恰到好处的放大体现了“圆”的形态:舞者单手提着裙摆在身体一侧划着一个又一个平面的圆形,在裙摆被加以人力的控制下将使用石磨时的动态扩大,让观众一目了然。 编导在抓住向心圆周运动这个形象特点后,将彝族人民在环境相较贫苦的团结生活相匹配,二者提炼出的中心思想融通之处赋予在这个作品之中,一切都如浑然天成般紧紧贴合。也正是在这体现出“人”、“磨”合一,而石磨的转动也离不开外力的深远意味。将彝族地区人民的凝聚力在这一刻淋漓尽致的传递给了观众们的同时也将“石磨”化有形于无形之中完美呈现。 二、《石磨的歌》的内容 顾名思义,单从作品名称上理解是一支围绕“石磨”展开创作的舞蹈作品,通过歌颂“石磨”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 从作品上看,舞蹈以分堆聚集的方式缓慢的开始,开场队形的选择就体现出了彝族地区民间活动的形式,很好的把握了整个民间活动的形式感和舞蹈的风格性,立刻就将观众带入到表演的舞蹈情境中。随着高潮的缓慢推进,队形也逐渐更加多元并且有层次的变化,在舞蹈的中后半段编导使用聚集型的队形居多。在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散在整个舞台的方阵、聚集的小方阵、悠长的一条龙队形等,都很精准的体现出了田间劳作的生活场景。除大方阵,大三角等常规队形的出现,圆形在整个作品中反复的出现都巧妙的向观众描述要表达的形象——石磨。 作品中以彝族舞蹈基本动律元素如一顺边、膝盖曲伸、泄胯等为基础,以石磨的圆形形态为运动动势,通过对彝族民间日常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三者相互融合相配,形成了作品中呈现出的舞蹈语汇。雀跃欢快的小跳步伐配以上身“研磨”的动作形态展现出彝族人民享受劳动时的快乐、安逸。不仅让观众体会到彝族舞蹈特有的舞蹈语汇,一幅彝族人民劳作生活的场景也跃然纸上。编导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大量运用生活化的场景,麻雀般爽朗的笑声,双手提起裙摆在身体两侧怡然自得般得意的欢快,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彝族人民那份最纯真朴实的感动。 石磨这一劳动工具包含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石磨沉甸甸的文化涵韵。以圆心为中点、圆周为运动路线,上下两层厚重的圆柱形石盘为研磨工具,通过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循环,将无数的谷物粮食转化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创造出食物更多的可能性。朴实的工具衬出彝族人民的淳朴,工具中的智慧道出了彝族人民团结凝聚的精神世界。 三、彝族舞蹈语境下的不同创作 如果说《石磨的歌》传达的是彝族人民内在踏实的精神体现,那么由中央民族大学演绎的《情深谊长》则是讲述彝族人民追求美好的精神愿望。 《情深谊长》讲述的是一群彝族姑娘追求向往着一双绿色军鞋所流露出的朴实的情感,她们追寻的绝不仅仅是一双军鞋,其背后所蕴含的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两个作品的编导同样选择了用道具来表达某种情感,一个将道具幻化与无形,而《情深谊长》则将一双被赋予浓重情感色彩的实物军鞋直接放到舞台上贯穿着整个作品。从第一、二段的只有一个彝族姑娘拥有自己的一双军鞋,旁人羡慕追抢并且渴望之情的流露,到第三段所有姑娘都穿上那双属于自己的军鞋所表现的激动和珍惜之情,无一不展现着彝族人民朴实、知足的美好品格及简单、美好的生活愿望。 在《石磨的歌》中,“石磨”的形象已经完全融化在舞蹈演员的肢体和队形的变化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让观众从圆形路线的调度和特有的舞蹈语言风格中体会到彝族人民脚踏实地最自然的劳作以及最纯真的质朴。 而《情深谊长》则是在道具——军鞋上赋予了及其浓重的思想精神。通过表现对军鞋的渴望追求再到得到之后的喜出望外,一双耐磨的鞋子在凉山彝族地区这样的大山中显得尤为重要,也从侧面赋予了地区人民对解放军的爱慕之情。带着极强叙事情节的色彩向观众诉说出彝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简单期盼。同样是彝族地区的舞蹈,前者通过对石磨内涵的提炼加工进行感情的表达,后者是通过叙述女孩与军鞋的故事抒发情感。在创作上先是有着对道具不同的选择及创作方法,其次是在作品背后所表达思想维度的差异。相同的是在塑造着人物形象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体现出人民精神思想的那份干净与纯粹,将彝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舞台化,让观众在剧场中进入并领略到了相对真实的彝族地区风情,二者在对彝族地区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普及上都功不可没。 四、结语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对各民族文化的传承與发展却不是那么如人意,在越来越多传统民俗文化面临失传的这种现实情况之中,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发展是当务之急。 石磨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作物粮食加工工具,军鞋也是生活中较为触手可得的物品,绝不只是在彝族地区出现。那么将这两个道具赋予在其他的民族民间舞蹈中未尝也同样合适呢?这两个作品的编导选择了这些道具作为表现形象是否具有足够的该民族代表性是值得继续推敲的问题,除了在舞蹈语汇中保有各民族特有的风格性之外,如何在道具题材的选择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是编导们需要更进一步考究的问题。 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民族舞蹈作品是很好的继承并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方法,既保留尊重着传统民族文化真实的样貌又不仅仅是将该地区的舞蹈文化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这些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民间舞蹈丢弃了原生民间舞蹈形态的重复的枯燥和动作的单一性,通过编导们的艺术处理后让其变得丰富多元且高于生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众对民间舞蹈的接受程度和艺术鉴赏的能力,也是另外一个层面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