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曲民歌合唱作品创编中的复调因素 |
范文 | 李毅梅 [摘要]河曲民歌是山西著名的民歌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传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音乐表达形式之一。复调因素是河曲民歌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重要体现。传统河曲民歌中隐含有多声现象,也有朴素而原始的复调因素所决定的,已经成为了当前音乐创作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目前很多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均采用了曲民歌中的复调因素,并以此作为多声部音乐作品创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为当前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关键词]河曲民歌;合唱作品;创编;复调因素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88-02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较强特色之一的音乐类型之一即是河曲民歌,起源于山西民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创编合唱中的复调因素是这一民歌形式的重要特征。河曲民歌为合唱作品创编提供了重要的创编角度,为大量观众所喜爱,其中的复调因素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已经创编出多部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成为当代音乐作品的重要代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一、复调在传统河曲民歌形式中的体现 各类号子音乐当中均存在一些复调现象,这也是传统河曲民歌中的重要形式特征之一。号子在音乐艺术形式上采用了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过程中存在一些交错、重叠、领部与和部之间的接应等问题,由此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原始与朴素的复调现象相配合,来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一)单音旋律隐伏声部中运用复调 旋律以及和声共同构成了隐伏声部,具体指的是在同一个旋律之中同时包含有两个声部。隐伏声部在旋律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有效加强音乐形象的塑造。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位置,处于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在音乐以及其他文化习俗上受到内蒙古以及陕西两地的影响,地域之间的融合充分体现在了音乐表现层面上,因此在民歌的表现形式上起伏较大,具有比较高亢的曲调表现,出现了较多的远距离的旋律音程跳进,构成了河曲民歌中的重要特征与表现方式。这也体现在了民歌的演唱形式上,在演唱中的情绪表达上具有明显的起伏波动。 例如山西河曲民歌《打连成》,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較为高亢的曲调特征,在十度音程中具有三次明显的跳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提升了音区表现上的层次性,并且在表现中抽取出隐伏声部,丰富了音乐表达的效果。 传统河曲民歌表现中具有较为丰富的音调,在单声线条的旋律形式之外还采用了其他旋律形式,充分利用了多种旋律因素,构成了传统河曲民歌的重要音乐表现形式。 隐伏声部的形式是旋律跳进的结果之一,很多山西民歌演唱中具有较大的跳进,形成了比较宽广的音区,需要演唱者将假声与真声联合起来共同演唱。在旋律表现上具有一个支点音,因此在旋律上具有一定的规律。 隐伏声部在横向表现上具有起—分—合的结构形式,在纵向节拍表现上节奏具有一定的规律,有一个或者两个支柱音或者声部构成高声部。在音区布局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声部具有四度至八度之间的距离。 河曲民歌中,像这样在单声部的隐伏声部中隐藏着的复调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复调在伴唱与领唱中的体现 在传统河曲民歌中具有大量的领唱与伴唱的形式,号子既是领唱与伴唱的明显体现。接应型呼应对比式复调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音区发生变化以及时间出现移动的情况下,演唱过程中在领唱与伴唱之间会出现多种形式的复调。 例如,山西河曲民歌《搅馅调》,具有接应式的演唱形式,在音乐的纵向表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在横向位置上也相统一,实现了自然而流畅的连接,丰富了音乐形式的表达。在乐曲第九小节开始,出现了上下两声部互换的音乐表现形式,构成了复对位的表现形式。 传统河曲民歌中具有大量、丰富而朴素的复调音乐表现形式,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具有重要价值,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形式[1]。 二、复调在河曲民歌创编合唱中的体现 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很多乐曲家均吸收了河曲民歌中的复调因素,以此丰富民歌形式表达与创作,采用比较多的形式之一是对比结构的复调,具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在很多乐曲作品中依然采用了传统的音乐表达形式,将不同形象的音乐旋律进行了有效对比。对比复调在运用过程中能够充分突出不同声部的独立性,从而能够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提升音乐表达的层次性,同时也能够对不同的音乐进行多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主要具有以下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采用固定音型式对比方式 固定音型式对比方式在运用过程中,主旋律共同运用在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形式中达到一种两者之间互为对比的效果。固定音型式对比表现为独立表情意义、意境以及节奏形式等之间的相互对比,将变化频繁的主旋律与其他旋律之间进行有效对比,在时间与空间上达到两者之间的对比效果。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对比,能够提升音乐表现的层次性。固定性音型一般比较容易辨认,具有表现较为清楚与简短的特征。 例如河曲民歌《刨洋芋》,在音乐表现上具有高声部与低声部两种旋律,但是依然划分为属于四声部女声无伴奏合唱,在整体音乐表现上较为全面,高声部与低声部各自具有自身独特的节奏,高声部具有固定音型式,女低音声部具有一小节的单位,两者之间在表现上形成了一定对比。随着演唱的进行不断发展,塑造了较为鲜明的音乐形象,与蚂蚱的动作之间形成了互相呼应的关系。与歌词的内容表现之间联合在了一起,提升了歌曲的整体表现力,能够促进歌曲表达的全面性,增强了河曲民歌《刨洋芋》的整体依附性。 (二)采用长音衬托式对比方式 长音衬托式对比方式运用中,采用长音作为背景,能够对主要旋律起到陪衬作用。在这种长音衬托作用之下,能够在不同旋律之间达到动与静、快与慢之间的对比,以此烘托氛围,促进音乐作品达到良好的表现力。 例如,在河曲民歌《走西口》中,采用女声领唱与合唱方式,在作品表現中充分运用了长音衬托的对比复调写法,充分采用了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在音乐之中为主旋律营造了合唱声部的和声背景,在这一音乐表现之中充分表现了无奈与流连的思绪。作品中的和声部分采用了缓慢的节奏,对乐曲变化的处理也较为精细,运用了较为平稳的声部处理方式,同时运用级进与同音的处理方式,较为突出的表现内容体现在女高声部第七小节到十一小节,并且这种处理方式一直持续到下行级进的三度和音,在作品表现之中充分体现了不舍之情。 在主旋律句逗连接方式的处理上运用合唱声部旋律性的处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在主旋律停顿时,拉长长音旋律的节奏,提升该整部作品的连续性,有效补充了主旋律的空隙,通过这样一种处理方式,在其他旋律的处理上对主旋律进行有效应和,提升了整部音乐作品的内在动力与丰富的表达性。 (三)采用穿插呼应式对比方式 穿插呼应式对比方式的运用能够达到不同声部之间的相互呼应以及互相穿插。穿插呼应的声部运用中多采用一些短小的乐句形式,为一种动机式结构。在与主旋律同时运用的情况下能够达到良好的乐曲表现效果,构成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的效果,采用了较为灵活的织体形式,能够对主要旋律起到良好的呼应与音乐作品补充的重要效果。 例如,河曲民歌《想亲亲》作品改编过程中,在作品中的重唱部分中,主要旋律部分采用了女高音演唱方式,呼应式的副旋律则为男高音,并以男高音对主要旋律形式进行重要补充,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上由主旋律引化而为男高音部,进行了一定模仿,但是又并非完全照搬,并与主旋律之间构成一定的对比效果,有效提升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层次性[2]。 (四)加强不同性格之间的对比 在音乐作品中,往往具有多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分别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并通过音乐旋律体现出来,在作品中塑造了两个或者几个具有冲突的声部,其在音乐表现上可以具有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大小以及冲突形式的选择等均可以结合旋律的内容进行相应设置,通过两个不同旋律之间的组合,实现两个对比声部之间的相互独立,以此促进音乐形式的表达与丰富。 例如山西民歌组合而成的《新春乐》中,采用了重唱与合唱的形式,分别由晋北《跑旱船》、晋中《看秧歌》、沁源《挑腔》、河曲《拜大年》这四首民歌组成,吸收了这四首民歌的精华构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并且各个声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独立性,没有主要旋律与次要旋律之分,四个声部之间又同时达到相辅相成以及共同促进的效果。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效的统一体,从旋律上共同塑造了一幅热闹、团圆、和谐以及喜悦的新春画面,从自身不同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描写与绘画,对新春的热闹景象进行了深入刻画。 结语 传统河曲民歌中大量运用了复调思维,在目前新的历史时期,在当代音乐创作中也有效借鉴了这一思维,利用复调思维提升了音乐作品思想的表达,对不同的音乐旋律进行重组与运用,传统河曲民歌中的复调现象在先进音乐创作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复调思维,同时在设计与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结合人们音乐审美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促进音乐形式向着纵深方向发展。这种创作方式与创作思维的运用是一种新的音乐创造思维,有效运用多种作曲技术丰富当代音乐作品形式,同时也继承并传承了河曲民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郑仁清.羌族多声部民歌中的复调因素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8(03):140—142. [2]匡传英,赵娜.合唱曲《龙船调》:传承基础上的再创作[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1):115—116.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