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乐章和弦材料的研究 |
范文 |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苏联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到战争题材,充分展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民族性创作特征。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就是这一时期的伟大作品之一,共有七个乐章,第五乐章《冰湖大战》在整部作品中处于展开性的关键位置。这样一部以伟大的战争性题材所做的电影配乐改编的康塔塔作品,能够将激烈的战争过程和场景用音乐描绘得生动形象,其中蕴藏着普罗科菲耶夫巧妙而灵活的和声技法创作。笔者通过对这一乐章的和声中和弦材料的运用加以分析,窥探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创作特点。 【关键词】和声材料;和弦材料;三度结构和弦;非三度结构和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改编自普氏的这首同名电影配乐作品,电影由导演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1948)于1937-1938年间执导拍摄。电影的全部配乐由普氏一人担任。影片主要讲述了公元十三世纪,罗斯的西北部诺夫哥罗德城受到日耳曼和瑞典军队的侵犯,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罗斯勇士在楚德湖上通过机智英勇的作战,以少胜多地取得了胜利,赶走了入侵的敌军,得到罗斯人民歌颂的历史事迹。 本文将从和弦材料这一方面入手,将这首作品的和弦材料分为三度结构和弦和非三度结构和弦两大类,探索他既汲取古典作品特点,又赋予二十世纪和声的创作特点。并分别通过不同的和弦结构,结合其战争的发展过程,分析和弦材料的运用与其音乐性表现的相互关系。 一、三度结构和弦 三度结构和弦是浪漫时期之前,特别是古典时期主要使用的和弦结构,对于和声进行和明确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20世纪初期,作曲家们更加热衷于探索新的和声结构,普氏却仍常在他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三度结构的和弦材料。在这首作品中,精彩地展现了普氏对三度结构和弦的巧妙运用,比如运用常规三度和弦表现俄军英勇正义的军号声、俄军骑兵的机智灵活;运用变和弦结构表现十字军的邪恶形象和十字军骑兵埋伏两侧的形象等,使作品的和弦材料既具有传统和弦结构特点,又产生新颖的音响效果。 (一)常用与不常用的三度结构和弦 在古典、浪漫时期,常用的三度结构和弦主要有: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减三和弦、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和减减七和弦。不常用的三度结构和弦包括大大七和弦、小大七和弦等。在这首作品中,普氏在多处运用了这几类和弦,保留了古典、浪漫时期的和弦运用习惯。 在引子的A乐段(第1-13小节)中,主要运用常用的三度结构和弦作为和声的背景层面。例如在第1-2小节中,和声的背景层始终保持在c小调的主和弦上,其后几小节同样以三和弦结构转到?g小调和e小调的主和弦上。三次调性的主和弦交替,而且都在小三和弦上,使作品的一开始就产生黯淡的音响色彩。 在副部的俄军军号主导动机中(第105-108和112-115小节),也运用了三度结构的和弦。此处是俄军军号主导动机的第一次出现,两个乐段共出现四类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大大七和弦和减小七和弦。其中,常用的大三和弦(I级)主要出现在乐句的结束音上,巩固了调性的稳定。当中运用不常用的大大七和弦:IV7,在音响上具有扩张性特点。这四类和弦在听觉上基本具有一定的协和性,对表现俄军军队的协调一致有很好的效果。 在展开部的插部三(第177-240小节)中,整个部分的和弦材料都是以三度结构和弦为基础构成,和弦的性质都是常用的三度结构和弦。例如在俄军骑兵主导动机中,和弦在D持续音上,保持在三和弦结构上,音响清晰而淳朴。 (二)变和弦 这里所指的变和弦,主要包括一些含有减三度(多数情况下排列为增六度)或增五度(減四度)的和弦,比如由和声大调的?VI所形成的增三和弦,或由升或降V音的属和弦形成的属变和弦或重属变和弦。普氏多次运用变和弦结构,表现十字军的邪恶形象和俄军骑兵在战场两侧潜伏的形象。 在展开部的插部二(第162-173小节)中,出现由两个大三度构成的增三和弦,但其中间声部中又混合了?G和?G的五音游移,产生增三和弦与大三和弦交替的犹豫不定的音响效果。两小节之后,伴随着游移的增三和弦的持续,又一次响起十字军军号动机,不仅突出了十字军的邪恶形象,更通过大三和增三和弦之间游离不定的音响色彩,表现出十字军正处于危险之中,为下一插部俄军骑兵的突袭制造了音响预示。 在展开部的插部一(第118-127小节)中,由两个和声结构相同调性不同的乐段构成,和声结构都为主和弦到重属变和弦的交替。以第118-119小节为例,在第119小节中先后出现?E大调的两个重属变和弦(重属和弦降五音和重属导和弦降三音)。这是在首次俄罗斯军号主导动机之后继续描述俄罗斯形象的乐段,用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重属变和弦表现这种场面,对俄罗斯阵营的正义形象有很好的突出作用。 在展开部的插部三中,作为俄军骑兵和俄军军号主导动机的连接段(第209-212小节),普氏从第一个和弦(?B大调)主和弦出发,保持低音的主、属交替,在上方旋律和中间声部的变化中,使和弦在纵向上连续构成增三和弦,音响极具扩张性,给俄军主导动机的发展产生极强的推动力。 二、非三度结构和弦 非三度结构和弦最早来源于和弦外音与和弦的组合,是浪漫派后期以及二十世纪作曲家一直探索和运用的和弦结构。在这一乐章中,为了详细跟近两军交战的战况,用音乐表现两军的不同音响特点,普氏运用了大量的非三度和弦形态描绘这场战争。非三度和弦主要分为两种:非三度的固定音程结构和弦和非三度的非固定音程结构和弦。构成前者的主要类型多是二度和弦叠置、四度和弦叠置,较少出现五度和弦结构的叠置,在这一乐章中,普氏运用二度结构和弦形象地表现十字军从四面八方冲向战场的呼喊声;后者则可细分为复合和弦和偶合和弦两类,主要表现在对十字军军队的脚步声、十字军大合唱以及十字军多层军号等的描绘。 (一)非三度的固定音程结构和弦 1.二度结构和弦 二度结构和弦是普氏经常运用的和弦类型,可以由大二度或小二度音块组成,或在调式音列控制下由音阶相邻音产生。在副部(第100-111小节)中,普氏就运用了二度结构和弦,表现十字军四面八方的呐喊声。在下例中,大合唱声部由D-E二音构成c和c1两个音区的二度结构和弦,是受调式音列控制的二度结构和弦,也可以称其为自然音的音簇。 (二)非三度的非固定音程结构和弦 1.复合结构和弦 非三度的非固定音程结构和弦主要分为复合和弦和偶合和弦两类。复合和弦是指在两个或更多的独立层面之间的复合,单个层面内部是正常的和弦,层面之间会产生声部或和弦间的复合结构。在这首作品中,普氏为了对十字军钢铁般的冰冷而残酷的部队以及冲锋时的咆哮声等进行细致地刻画,多次采用复合结构的和弦构成,产生了很好的音响效果。 (1)由外音和弦产生的复合结构和弦 从引子的b乐段到呈示部的结束(18—99小节),在低声部一直持续着两个和弦的不断交替。第一个和弦为?c小调主和弦,是三度结构和弦;第二个和弦保持了前一个和弦的E音,其他音均下降二度而产生一个非三度结构的外音和弦。其中,第二个和弦的低音由?C下降半音至?B音,三音由?G下降全音至?F音,产生了复合结构和弦。由于除了持续音E之外,各个声部都产生了级进关系,特别是半音级进,使这个和弦具有二度关系的导入和弦的性质。从这两个和弦内部的横向进行来看,低音和三音的级进下行产生了纯五度—减五度和纯四度—增四度的的音程变化。这样由协和音程向不协和音程的转变,使音响效果具有极强的张力和推动性。它们不断交替,形成了具有动力性的持续性和声背景,由于处于低音区的音域范围内,其中的标记“sul ponticello”要求弦乐靠近琴马演奏,产生饱满而厚重的音响效果。这样的和声背景形象地表现出庞大的十字军队精装强悍,逐渐向俄军行进的场面。 (2)由多种结构和弦叠置产生的复合结构和弦 在这一节介绍二度结构和弦时,就分别对副部(第100-111小节)合唱和乐队中出现的二度结构和弦举例分析。而这两个声部的结合,则产生了由多种结构和弦叠置产生的复合结构和弦,形成了十字军四面八方的呐喊声音响效果。 (3)由和弦外音滋长出来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和弦 在和弦结构中,和弦外音本身是具有一定依附性的。但在十字军的军歌主导动机材料中,普氏将第58小节的-5ii7和弦附加?G音,构成了?F-?G-?C-?D的复合结构和弦。其后,在第60、62、64等每隔一小节均出现这个和弦,特别是在乐队中断(第70-76小节)中,低声部的八度和弦下行,更加强调了这个复合和弦的分解结构。可见,这个带有外音的复合结构和弦已经演变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和弦,在十字军的军歌主导动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偶合结构和弦 在这首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普氏在多处运用对位化线条的结合或与固定音型的结合,产生偶合的和弦结构,表现战场交战双方胶着的战争状态。 (1)以对位化线条与线条之间复合的偶合和弦 普氏在这首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代表十字军和俄军的多种主导动机材料,并在第五乐章中,多次采用多个主导动机材料的重叠和组合,在纵向上产生了偶合结构的和弦,对于描绘战争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在展开部的插部二(146-161小节)中,出现两条对位化线条的偶合。上方声部为半音逐渐下行的乐段,低声部由快速的?c旋律小调音阶上下行和十字军军号主导动机交替进行。这两层旋律对位化线条在纵向上产生了声部偶合结构的和弦。在下层十字军军号主导动机的衬托下,上层半音线条缓慢下行,形象地表现出十字军逐渐开始疲惫的状态。 在展开部的结尾处(第234-240小节)在俄军骑兵主导动机上方附加音程级进下行的两层旋律线条,其中的音程以三度、四度结构为主,在纵向上产生偶合结构的和弦形态。由于是从极高音区开始的下行线条,表现出十字军被顽强的俄军打得惨叫,纷纷落马的状态。 (2)以对位化线条与固定音型之间复合的偶合和弦 在这首作品中,有关俄军和十字军的主导动机对于情节的描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种主导动机材料以及代表十字军军队行进声的固定音型多次出现,会产生旋律线条与和弦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庞大的音响效果。 在引子的第18小節开始,出现了代表十字军行进声的固定音型。伴随着固定音型的持续,出现大号吹奏的十字军号主题动机,产生旋律线条与固定音型之间复合的偶合和弦,表现了十字军队在军号的步伐整齐的阵势。在引子的第37-43小节的低声部,仍持续着模仿十字军行进声的固定音型,而在上方旋律声部出现半音下行的两个重复乐段,产生了纵向上偶合结构的和弦。普氏在这里将动力性的持续性和声与半音化下行旋律线条相结合,形成音域上的强烈对比,产生了十字军号与马蹄声般的固定音响节奏型交替叠置,将十字军掀起的开场气氛描绘得更为紧张。 在引子与呈示部的连接段(第48-56小节)中,出现了三层旋律线条与一层固定音型的声部复合。这一段旋律主要围绕?c小调的主和弦展开,其中低音区是十字军号的动机材料。这三层旋律线条的同时进行与固定音型声部复合,产生了纵向上的偶合结构和弦。从音响上使十字军的步伐加重,产生了十字军步步临近战场的动态效果。 三、结语 普罗科菲耶夫在这首作品中和弦材料的运用,既保留了传统和弦的三度结构特点,又将非三度结构和弦作为表现战场情节和交战状态的和弦材料,显现出二十世纪作曲家正在探索的音响色彩。同时,普氏灵活运用了不同和弦的不同音响效果:运用非三度结构和弦描绘十字军(敌方),音响较为邪恶;运用三度结构和弦与变和弦,产生正义而坚定的音响色彩,表现出俄军的正义力量。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上的康塔塔巨作之一。第五乐章《冰湖大战》,内容丰富,和声技法娴熟,将十三世纪的这场激烈的大型卫国战争描绘地淋漓尽致、气势磅礴,也将俄罗斯军民面对侵略者顽强抵抗的精神表现得铿锵有力,成为常在音乐会中作为单独演奏的曲目。《冰湖大战》的和声技法也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参考和借鉴。苏联学者拉里萨·丹柯评价这首作品为“具有俄罗斯山水壁雕精神相近的浮雕性巨作。” 参考文献 [1]李浩,吴川,拉里萨·丹柯.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徐月初,孙幼兰,普罗科菲耶夫,等.默者如歌 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钱亦平.用音乐谱写的战争史诗-介绍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合唱>[J].音乐爱好者,1982. [4]李吉提.音乐史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 作者简介:梁晨(1991—),女,汉族,烟台南山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学法专业,研究方向:键盘和声与和声风格分析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