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新时期舞蹈人才的需求及培养 |
范文 | 谢莉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舞蹈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形成了一些时代赋予的新特点。舞蹈艺术的发展,也必然对舞蹈人才有更多的需求,也对舞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舞蹈艺术的特点以及新时期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就如何培养新时期舞蹈人才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舞蹈教学,如教学理念与方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新时期舞蹈人才的培养指出方向。 关键词:舞蹈 人才 需求 培养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的艺术,通过内在与外在完美体现,传达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感情上的寄托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同时舞蹈也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涵盖广泛,涉及艺术学、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而艺术是时代的艺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舞蹈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形成了一些时代赋予的新特点。舞蹈艺术的发展,也必然对舞蹈人才有更多的需求,也对舞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时期舞蹈艺术的特点 新时期的舞蹈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时代大潮的产物,同时也符合舞蹈艺术本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一)舞蹈艺术多元化 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新时期舞蹈艺术的主流表现,表现为形式的丰富化、题材的多样化,创作模式的变革。当今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全新的人文气息,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伸展,舞蹈主题从初始的宣传教化更新到表达情感,舞蹈动作更加侧重于表现心灵深处的情感呼唤。舞蹈形式从旧的模式里解脱出来,吸收了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如舞蹈《再见吧妈妈》,利用西方意识流的手法表现,用身体语言传达母子情深;又如《残春》,打破了原有传统舞蹈风格,用最富张力的动作,侧重精神的表现,令整个舞蹈具有令人振奋的感染力。 (二)舞蹈艺术创新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舞蹈艺术来说也是如此。舞蹈艺术需要创新,需要有新的题材、内涵、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观众精神的需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艺术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整合、创新、发展,形成一套崭新的、极富有生命力的舞蹈表现形式。如舞蹈《千手观音》,创新了舞蹈的结构、用新颖的舞蹈语言、新生代的舞美效果展现了一幅敦煌莫高窟的神秘绚丽的动态壁画。 (三)舞蹈艺术内涵化 一个优秀的舞蹈绝不是动作的简单堆砌,它是根植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富有感染力地表现舞者灵魂。舞蹈艺术是外在和内在的综合表现,但其本质是通过形体表达心灵、传递情感力量,给人以感官的刺激到心灵的震颤。舞蹈的内涵,便是舞蹈的精神和文化,新时期舞蹈朝着内涵化的方向挺进,在挖掘、研究、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二、新时期对舞蹈人才的需求 新时期舞蹈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对舞蹈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顺应时代发展,适应舞蹈的发展规律,新时期的舞蹈人才必须不断提高舞蹈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了解舞蹈的相关边缘及交叉学科,丰富知识文化结构,同时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一)复合型舞蹈人才 新时期需要的舞蹈人才是复合型舞蹈人才。舞蹈艺术并不是单一的艺术,它与其他学科关联紧密,如果单一掌握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就很难催生具有活力的优秀的舞蹈创作者。当今时代是知识时代,是价值多元化时代,人们的思想空前复杂丰富,舞蹈艺术急需一批复合型的舞蹈人才,能够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以知识文化作支撑,以精湛的舞蹈技术技巧做基础,能想、能演、能编,能跳出舞蹈的灵魂,创作出有影响力的舞蹈精品。 (二)创新型舞蹈人才 创新型舞蹈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是舞蹈艺术创新的关键。因循守旧是不能带来艺术界的进步的,博采众长、创新发展才是王道。舞蹈艺术人才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思维能力、较深的生活阅历,通过知识整合、充足,情感润泽,探索舞蹈艺术新领域、新空间,拓展艺术之路,发掘艺术之美,创作出独一无二、耳目一新的舞蹈艺术,达到独树一帜的艺术之境。 (三)研究型舞蹈人才 挖掘、研究舞蹈艺术,是新时期舞蹈人才需要具备的另一个素质。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舞蹈人才,可以立足艺术角度,通过丰富的生活、社会阅历,深层挖掘舞蹈素材、文化蕴涵,经过深加工、再创作,让舞蹈作品具有令人寻味的韵味,摆脱肤浅的、机械的肢体运动,从而具有某种内涵和想象空间,让舞蹈能够以文字、音画、影响资料等保存下来,达到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新时期舞蹈人才的考量 新时期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的舞蹈人才,如何培养出时代需要的舞蹈人才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一)舞蹈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新时期环境 新时期,我国主要面对的是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日益紧密的国际关系,舞蹈人才的培养只有把握住时代的潮流,才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适应新时期环境,对舞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一是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舞蹈艺术作品必须考虑“大众性”,有大众视角,考虑观众的感受,只有被群众所接受、了解、喜欢的舞蹈作品,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对舞蹈人才培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积极主动地把自己融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突破学校的封闭环境,拓宽自己的视野范围,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出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适应岗位的新要求。二是如何在国际环境中求得发展。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我国的舞蹈正走向世界。只有民族性和创新性同时存在的艺术,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杨丽萍的《云南映象》融合了神话般的云南民族风情,浓缩了原汁原味的民族元素,还混合着有力的现代感,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给国内外的舞蹈爱好者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它以特有的舞蹈艺术魅力,在全球演出近千场,并赢得国际大奖,和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可见,舞蹈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国际趋势和国际元素,开放和继承并存的方式进行创作,才有可能使舞蹈赢得进一步发展。总之,,国际的视野和市场观察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舞蹈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让舞蹈人才发挥创造性,适应岗位的新要求,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国际的大舞台上,求得发展,争得荣誉。 (二)舞蹈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舞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舞蹈教学的革新,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舞蹈教育是培育舞蹈人才的摇篮,新时期舞蹈人才的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 1.教学理念的更新 要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应变革舞蹈教学理念。现在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教学不能固守原来的统一死板的教学模式,要将教学的目的和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来,着重学生对舞蹈的情感培养。开发出多种渠道,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将人文、历史知识、旅游、体育、管理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为成为复合型、智能型舞蹈人才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优化教学课程设置 教学课程的设置对于舞蹈教学起着直接作用,进一步优化舞蹈教学的课程刻不容缓。将中等舞蹈教学和高等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理,清晰二者界限,高等舞蹈教育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规范性、作品风格的把握上,这些属于舞蹈的基础知识,应该放在学生的中等教育学习阶段。高等舞蹈教学,不要重复教学,浪费教学资源,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课程还可以适当延伸,开设人文科学类相关课程,有目的地丰富学生的各类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技术。 (2)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是以老师教授为主,现代教学应该打破这种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舞蹈中占主体地位。长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对学生动作的纠正和规范,缺少创造性的引导,更坏的后果是给学生消极的思想暗示,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动作不认同,不自信。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机械的接受来自外界的规范,养成了被动的习惯,成为失去灵魂的“舞蹈机器”。这是不适应现在社会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所以,让学生唱主角,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自由舞蹈,摘掉枷锁,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与指导和规范。 (3)增强舞蹈教学的实践性 舞蹈教学不能忽视实践性,实践性是舞蹈教学的一大特征。鼓励学生多参加文艺活动,多上台演出,感受舞台氛围和意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不断的表演中提高舞蹈技巧和感悟能力。同时,让学生接地气,学习民间舞蹈就要走进民间,下乡采风,收集在民间发现的舞蹈素材,了解民间舞蹈的发展来源、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将舞蹈的风格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全面的掌握此类民间舞蹈的风格。舞蹈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学习舞蹈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将舞蹈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三)学生对新时期舞蹈的感悟和提高 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感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新时期的认识程度,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对新时期舞蹈有所顿悟,从而提高自身舞蹈素质能力。如学生对舞蹈“形”、 “神”、 “境”美的理解,重视舞蹈展示的整体性,注意舞台的设置,灯光、道具、服饰的搭配,这些都不是课堂上所能完全掌握的,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体会、发现。感悟舞蹈的新,体会舞蹈的美,发现舞蹈的新要求,才能使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成为可能,才能朝着新时期的舞蹈迈进。 四、结语 在新时期环境下,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舞蹈培养模式需要一次彻底的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满足新时期环境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新时期舞蹈人才的培养是教师和学生同时面临的挑战,传播新的舞蹈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新观念,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为社会所需的新舞蹈人才,从而求得舞蹈的进一步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新就业形势下广西地方师范院校舞蹈学人才培养的转型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YJJG25)。 参考文献: [1][美]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M].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夏小虎.外国现代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舞台艺术协会,1995. [4]侯宝平.舞蹈艺术[J].舞蹈,1989,(02). [5]邱辉.舞蹈[J].舞蹈,1989,(02). [6]余芳.舞蹈语言无国界——从欣赏者角度论“舞蹈”是人类通用的语言[J].大舞台,2011,(09). [7]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