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花鼓情
范文 郑成山
摘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名叫李慎濂,为磁村花鼓的传人,自费办剧团,排练磁村花鼓和聊斋俚曲戏等,聊斋俚曲坚持了二、三年之后,终因财力不支而解体……这是从同事们口中最早听到的关于李慎濂的传说,加之对《磁村花鼓》也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便产生了一种前往磁村见识一下李慎濂老人及花鼓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花鼓 李慎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初识李慎濂
2005年春,为配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开展,《鲁中晨报》周三专刊设立了一个《正在消失的文化》栏目,专门访察那些濒于危亡的文化遗产。应该栏目记者之邀,一起拜访了李慎濂老先生。
李慎濂家住磁村东部的一个农家院落,南北扁长的院子为一道花墙隔开,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小院,北院中一株石榴长得十分茂盛。
进得院来,便被刚为儿子换完残疾证回来的李慎濂老人热情地邀进房中。
李慎濂,细高个,肤色黝黑,虽年近七十,但身体还挺硬朗。谈到前些年办剧团的事,老李脸上不禁露出几分憾意。“改革开放初,我搞起了淄川跑王村的客运,几年下来,赚了几个钱。我就想,现在手里有钱了,得圆了那个多年的梦,我要组织戏班子,演戏、打花鼓,好好乐哈乐哈。于是,变卖了客车和线路,得了十多万块钱,便鼓捣起了个剧团,从民族艺校的学生中,招来了10几个演员,购置道具行头,开始打花鼓、排戏剧,搞得还是挺红火,可二、三年下来,经济上受不了,不得不散伙。”喝了口水,他又补充说:“剧团散了,但我的心没散。别看这把年纪,我还能打花鼓!”李慎濂边说边手舞足蹈起来。嘴里还唱道:“这面花鼓圆又圆,两头都是皮儿镘。转旮旯都是小钉子砦,一根皮条两个环。”一派不服老的神态。
二、见识磁村花鼓
谈起花鼓,李慎濂打开了话匣子。
磁村据说建于隋唐时期,早年因这里陶瓷业较发达,官府开设贸易机构叫做瓷窑务,明朝后期称磁窑坞,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商贸重镇。1873年,即清同治末年,重修通往华严寺的“鸳鸯桥”,在桥头设台唱戏庆贺。当时有一家外地来此行乞的艺人,也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一男的把鼓斜背肩后,双手握绳槌,击打花鼓。但见绳槌时长时短,上下翻飞,单手击,双槌打,拧旋击打,黑狗钻裆,……花样百出,变幻莫测。另外一男二女手持钹锣,时而穿插,时而造型,边舞边歌,凄婉动人:
打花鼓的进了庄,
打起花鼓泪汪汪;
打鼓唱出辛酸事,
父老乡亲听端详。
好命苦来好命苦,
一辈子没摊上个好丈夫;
人家的丈夫把买卖做,
俺家的丈夫打花鼓。
……
正如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舞蹈家王福银教授在《状声字谱研究》中提到的:“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更是锣鼓乐的灵魂,锣鼓乐若离开了节奏,便无法存在。但是,节奏离开了旋律,却能独立演奏,这就是锣鼓乐独有的特征之一。”①这欢快灵巧、新颖动人的表演,博得了众人的喜爱。此后,一些爱好者便拜乞者为师,学打花鼓,并一代代将这种表演艺术流传下来。
关于《磁村花鼓》,济南大学的王冰教授在《论磁村花鼓的艺术价值》中写到:“艺人们选用的是一种形状近似于腰鼓体积却又大于腰鼓的新型打击乐器;在表演时,表演者用鼓绳将乐鼓斜肩背在身后,用鼓绳敲打乐鼓的同时身体也有节奏地舞动。”② “打花鼓”的伴奏乐器是手锣、镲和小点锣。最早的“打花鼓”节目并没有过多的过于复杂的剧情和舞台人物,整个“打花鼓”的表演一共有一男三女四个人。男演员以花鼓表演为主,女演员以演奏乐器为主。男演员的表演动作包括从身体的各个角度甩绳子有节奏的敲打花鼓,也包括和其他女演员配合,又唱又跳。磁村花鼓的唱词以简短诙谐为主要特点,整体的表演不注重唱词的内涵而注重表演的氛围,是一种非常热闹喜庆的表演形式。
三、矢志花鼓情不移
1958年,自幼爱好文艺,20多岁的年轻小伙李慎濂为复兴沉寂多年的打花鼓艺术,找到已八十多岁高龄的花鼓传人陆克信门上,恳求老人拜师学艺,当时陆克信已卧床不起,无法下地表演,只能口传而无法身教,一边解说,一边比划,硬是不顾自己年老体衰,把花鼓的唱词、打法一古脑的传给了李慎濂。李慎濂费了大半年的光景,揣摩、整理、习练,终于把陆克信老人打花鼓的一套绝活学到了手。1959年秋,李慎濂带领花鼓队代表淄川在市工人文化宫参加全市群众文化调演,获得优秀节目奖,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是年冬,市艺术馆舞蹈部吴冬寒主任,与省军区前卫歌剧团、市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三下磁村与李慎濂切磋花鼓艺术,并将这项表演艺术正式命名为“磁村花鼓”。随后被选拔参加了全省的群众文艺调演,以它新颖醒目的形式,浓郁的地方特色,获得节目、表演、演员三项优秀奖。
此后的天灾人祸,人们无心顾及文艺活动,打花鼓活动又沉寂了下来。
1986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慎濂又披挂上阵,成立了“磁村民间艺术团”,在全乡文艺汇演中,磁村花鼓的演出又夺得头彩,很受群众欢迎。艺术团坚持了三年。期间,省市区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都相继作过报道。但终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团员们各自寻找门路,解决经济收入问题,难以集中排练演出,于是又不得不再度偃旗息鼓。
几度起落,并没有挫败李慎濂打花鼓的信念。1996年,他又征得了磁村中学领导的支持,从学生中选拔文艺骨干48人,请吴冬寒教授对花鼓进行了重新编排、创新,排练了大型民间舞蹈《磁村花鼓》。于是,97年元宵节民间艺术进城表演队伍中又出现了李慎濂的身影和《磁村花鼓》表演,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今年五月,一个榴花飞红的日子,当我们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再度走访李慎濂时,他对这些年来的经历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他说:“眼下已是14年,算来十多年不玩花鼓了。这打了大半辈子花鼓,到现在也没能发扬出去。这么些年来,兴一阵,衰一阵,聚几年,散几年,关键是经济基础不行。听你们说国家要拿钱保护这些民间的宝贝,我就有了盼头了!”
目前,《磁村花鼓》已被市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告慰李慎濂老人的是:磁村花鼓得到有效保护,发扬光大的日子不会远了。
愿李慎濂老人倾情浇注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奇葩——《磁村花鼓》开放得更加艳丽。
注释:
① 王福银,王冰:《状声字谱研究》,《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
②王冰:《论磁村花鼓的艺术价值》,《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王冰.论磁村花鼓的艺术价值[J].民族艺术,2012,(02).
[2]王福银,王冰.状声字谱研究[J].民族艺术,2011,(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