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古代成语中的音乐元素 |
范文 | 李兴文 摘要:音乐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不乏许多与音乐相关的成语。了解其中的典故和音乐知识不仅有益于日常生活中的正确使用,也可从另一侧面熟悉中国古代音乐史。 关键词:音乐成语;成语典故;音乐文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119-04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言文学中的成语十分丰富,据统计竟有18000条之多,其中与音乐有关的很有不少。 人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形象而生动,还可以丰富口头语言。与音乐有关的成语,我们可以慢慢欣赏,从成语中了解音乐故事,欣赏优美悦耳的乐曲,从欣赏音乐中了解祖国言简意赅的、约定俗成的成语,实在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现在将其中部分归纳介绍如下: 一片宫商 宫、商: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音阶。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前进士沈光《洞庭乐赋》,韦八座岫谓朝贤曰:‘此乃一片宫商也。”比喻和谐动听的乐音,或声韵铿锵的优美辞赋。 一曲阳关 阳关:曲调名,古人在送别时唱,比喻别离。宋·苏轼《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元·无名氏《端正好》:“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 一串骊珠 相传骊龙颏下有千斤明珠。唐·白居易《寄明州子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比喻歌声圆润、婉转,就象成串的骊珠一样。 一板一眼 板、眼:民族音乐或戏曲中的节拍,比喻言语和行为有条理,合规距,不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有板有眼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指曲调唱腔合乎节拍,常形容言语行为有条理。 一拍即和 拍:节拍。一打拍子就合乎曲子的节奏。比喻很快、很容易地结合到一起。清·李绿园《歧路灯》:“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和。”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指宗庙奏乐,一个人唱歌,三个人赞叹而应和。形容诗文、音乐优美婉转富有情味,也作一唱三叹。 一唱一和 和,跟着别人唱。指以诗词相酬客。《警世通言》卷三四:“白此一唱一和,渐渐情热,往来不绝。”后也指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人琴俱亡 人死了,琴声也消失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后用以表示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 下里巴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合者不过数千人。”本指楚国通俗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反义词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高级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开台锣鼓指戏曲正式演出前的打击乐器的合奏,比喻工作或运动的开头,也作开场锣鼓。 不同凡响 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唐·程太虚《漱玉泉》:“瀑布横飞翠壑间,泉声入耳送清寒;天然一曲非凡响,万颗明珠落玉盘。”形容事物不平凡,多指文艺作品。 长歌当哭 长歌:长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打发胸中的悲愤。汉乐府《悲歌行》:“悲歌可当泣,远望可当歌。” 古调不弹 唐·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古调:古代的曲调,比喻陈旧的东西不受欢迎。 古调独弹 唐·刘长卿《客舍赠别》:“清琴有古调,更向何人操。”比喻人的行为不合时宜。 正声雅音 纯正优美的音乐。唐·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其正声雅音,笙师之吹竽,邠人之鼓龠,不能过也。”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丝竹管弦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对牛弹琴 汉·牟融《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人讲话不看对象。 曲高和寡 《文选·宋玉人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比喻言行卓越不凡,知音难得或作品艰深高妙,知之者甚少。 曲终奏雅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辞乱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揚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雅,雅乐。乐曲到结束时奏出了雅正的乐音。本谓相如的辞赋不够完美,到了结尾才转好。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到终了时更精彩。 黄钟大吕 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种。大吕,六种音律的第一种。常用来形容音乐或文章正大庄严、高妙。 黄钟毁弃 战国楚·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后人用以比喻贤才得不到任用。 笙歌鼎沸 笙:管乐器名。《梦粱录·清明节》:“此时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阗。”形容歌声、乐声热闹非凡。 笙磐同音 谓声音和谐。《诗·小雅·鼓钟》“鼓琴鼓瑟,笙磐同音。”比喻相处融合。 铜琶铁板 铜琶铁板,两种乐器。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演变为抱铜琵琶,执铁卓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移宫换羽 宫、羽,古代乐曲调名,指乐曲换调。宋·周邦彦《意难忘·美人》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比喻事情起了变化。 密锣紧鼓 锣、鼓打击乐器,戏曲中常击锣鼓为人物和剧情配乐,锣鼓点敲的很密,比喻紧张得舆论准备工作。 康哉之歌 康,太平。《尚书·益稷》:“乃康哉歌曰:‘元者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本古歌谣,后泛指太平颂歌。 渔阳鼙鼓 渔阳,地名,今天津县。鼙鼓,古代军中使用的一种小鼓。唐代天宝年间,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自驻地渔阳阻起兵作乱,后因以兵灾祸乱为“渔阳鼙鼓。”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歌妙舞 清亮的歌声,美妙的舞姿。形容歌舞优美,动听悦目。 弹丝品竹 丝:弦乐器,竹制的管乐器。弹奏乐器,欣赏乐曲的意景。唐·宋之问《有所思》:“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琵琶别抱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妾受老爷厚爱,誓死不足图报,安肯琵琶别抱,以负老爷,望老爷安心罢。”喻指妇人改嫁。 酣歌恒舞 《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 情断朱弦 清·洪舁《长生殿·幸恩》:“奴家杨氏,幼适裴门,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比喻丧偶。 舞衫歌扇 跳舞唱歌时用的服裳和道具。南朝陈·徐陵《杂曲》:“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即以泛指唱歌跳舞。 舞榭歌台 榭,楼阁。唱歌跳舞的场所。泛指寻欢作乐的地方,特指妓院。 濮上之音 濮上,春秋时卫地,青年男女常歌舞幽会于其地,因以“濮上之音”作为靡靡之音的代称。 琴剑飘零 琴、剑是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明·钱晔《赠周歧凤》:“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何?”比喻文人落拓江湖,漂流四方。 琴心剑胆 抚琴悦心,倚剑壮胆。元·吴莱《寄董与几》:“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比喻文人既有柔情,又有胆识,刚柔相济。 琴心相挑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用琴心传达内心感情,表达心意。 琴瑟不调 琴、瑟,两种乐器。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反义词:琴瑟和谐)。 瑟调琴弄 《诗经·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比喻夫妇感情融洽谐乐。 琴棋书画 指弹琴、下棋、写字、绘画,泛指各种文艺特长。 朝钟暮鼓 佛寺中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间。唐·李咸用《山中》:“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之长挂情。”后以形容寺院中孤寂单调的生活。 扬铃打鼓 比喻张扬,闹得大家都知道,也作摇铃打鼓。曹雪芹《红楼梦》:“大事化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闹腾起来,不成道理。” 焚琴煮鹤 宋·洪适《满江红》:“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锣鼓喧天 锣鼓声响彻云天,形容古代战场上两军相博或喜庆的欢乐场景。 腰鼓兄弟 腰鼓古今形制不同,古之腰鼓两头粗中间细。《齐书·沈冲传》:“冲与兄谈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比喻兄弟行中成就相形见绌。 歌声绕梁 歌声回旋于栋梁间,历久不息。形容歌声美妙动听。《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橇,三日不绝,左右及其人弗去。”也可作余音绕梁。 歌莺舞燕 宋·苏轼《锦被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形容歌声婉转如黄莺,舞姿轻捷如飞燕。 歌舞升平 唱歌跳舞,一片太平景象,多指粉饰太平。 锦瑟年华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比喻青春时代。 此唱彼和 这里唱,那里和。清·陈田《明诗纪事·已签续》:“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轨。”引申为彼此呼应。 同工异曲 工:精致、巧妙,曲:乐曲。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比喻不同人的词章具有同样高的造诣,也作异曲同工。 朱弦玉磬 弦,乐器上的丝弦,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朱弦疏越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远,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也。”形容诗文质朴而有余意。 更弦易辙 弦,乐器上的弦,辙,车轮的痕迹。更换琴弦,改变车行的道路。比喻改变从前的行为或做法。 滥竽充数 滥:失实,竽:古时一种簧管吹奏乐器。《韩非子·內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滑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因此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两部鼓吹 鼓吹:古代仪仗队合奏的音乐。宋·陆游《久雨排闷》:“老盆浊酒且复醉,两部鼓吹方实行。”泛指蛙叫。 诗肠鼓吹 鼓吹乐器合奏,借指鸟鸣,鸟声悦耳,可使人萌发写诗的兴致与灵感。 改张易调 张:乐器上的弦。调整乐器上的弦,更换曲调。比喻改变了方针、做法和态度。 周郎顾曲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用此泛指欣赏音乐。 金石丝竹 金石:钟磬类乐器,丝竹:弦管类乐器。《庄子·骈母》:“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也。”泛指各种乐器或声音。 品竹调丝 泛指丝竹管弦乐器,亦作品竹调弦。元·王子一《误入桃源》:“品竹调弦,称商换羽。” 知音识曲 谓通晓音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秋胡行》:“有美一人,宛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郑卫桑间 郑、卫是春秋时两国名,桑间在濮水之上,谓淫秽的亡国之音。《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也作郑卫之音。 变徵之声 徵,古代五音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战国策·燕三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对酒当歌 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着酒应该高歌,人生是很短促的,原意是讲应该及时有所作为。后亦用来指及时行乐。 弦外之音 音乐的余音。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从何而来。”比喻言外之意。 声振林木 声浪振动了树林。形容乐声激起宏亮。《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响遏行云”也单作成语,形容声音响彻云霄,把天上振动的云都止住了。 响彻云霄 彻,贯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忽听得街上月生缥缈,响彻云际。”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 急管繁弦 管、弦,管弦乐器,泛指乐曲。宋·晏殊《蝶恋花》:“绣木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形容音乐演奏的节奏紧凑,音色丰富。 清歌曼舞 轻快的歌声,柔美的舞蹈。《群音类选·玉如意记·赏月登山》:“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曼舞,任星移斗横。” 前歌后舞 语出《尚书·大传》,原指武王伐纣,士气旺盛。后多用以歌颂为正义而战的军队。 艳曲淫词 香艳的乐曲和淫秽的文辞。清·夏敬渠《野叟曝言》:“至乐,则尽放郑声,以复雅乐,琵琶弦索,艳曲淫词,复之祖龙一炬。” 顾曲周郎 周郎指周瑜,精通音乐,所以用“顾曲周郎”称颂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指通晓或爱好音乐戏曲的人。 载歌载舞 载:古汉语助词。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隋书·音乐志》:“言肃其礼,念畅在兹。饰性举兽,载歌且舞。” 破琴绝弦 《吕氏春秋·本咏》:“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比喻知音断绝。 胶柱鼓瑟 瑟,古乐器,上有架弦调音的短木柱,以调节音的高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日:‘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比喻拘泥而不知变通。 调丝品竹 亦作调弦品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泛指演奏乐器。元·杨梓《承明殿霍光鬼谏》:“只听得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 家弦户诵 弦:弦歌,用琴瑟伴奏来吟诵,家家吟唱,户户诵读。《聊斋志异·郭生》:“时叶,缪诸公稿,风雅绝丽,家弦而互诵之。”极言诗文写得好,深受众人欢迎。 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舞鸾歌凤 鸾凤在歌舞,比喻男女间情深爱切。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长短句》:“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欲别时,残月落花烟重,如梦,和泪出门相送。” 醉舞狂歌 宋·范成大《玉春楼》:“蓝桥仙路不崎岖,醉舞狂歌蓉倦客。”形容沉迷于酒食歌舞之中。 羯鼓催花 羯鼓,古代少数民族的乐器。事见唐·南卓《羯鼓录》:“唐玄宗好羯鼓,曾于内庭临轩击鼓,并自制《春光好》一曲,时庭中柳杏花发,唐玄宗指而对官人笑曰:‘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 箫韶九成 箫韶:虞舜时的乐曲名,九成:九章。泛指美妙典雅的乐曲。《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靡靡之音 靡靡:萎靡不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原谓亡国之音乐,现指颓废、色情、低级趣味的音乐。 吴市吹箫 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昼行夜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比喻在街头行乞。 终上所述,文学作品中之音乐蔚为壮观,徜徉在成语的海洋之中,领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趣韵,此时无声胜有聲,实在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美学的享受。 责任编辑:李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