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身心协调发展谈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
范文 | 邓一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本文从身心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通过体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合理确定心理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在体育课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思路,以期为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教师 学生 一、引言 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不仅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重任,也应该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潜在价值和作用。针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的成长困扰,体育教师应重点关注并调整教学思路,以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为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团队意识差、危机意识薄弱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学校和家长都片面地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出彩,忽視了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将主要教学精力放到学生智力教育上,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学生身心发展不协调。再加上家长的宠溺和娇惯,破坏了学生意志品质成长的家庭环境。素质教育理念下,追求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是教育的基本任务,而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元素,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思路 体育既是身体的运动,也是精神的旅行,其蕴含的精神属性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学校体育既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教学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秉持身心协调发展的理念,开展科学的体育教育。 (一)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合理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习成绩的差异会使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出如下的不良心理特征: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害怕心理、自责心理、依赖心理、冲动心理、孤独心理、过敏心理以及异性心理等。在体育课中,那些身体素质好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敢于表现自己,自信心非常足,而身体素质较差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在锻炼时畏手畏脚,背上思想包袱。而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强烈,对于一些自己难以完成的动作,在虚荣心驱使下也会强行完成,最终招致失败,产生挫败感。这些负面的心理历程往往会让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体育教师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等。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体育课上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体育项目的差异性以及运动能力的差异都会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造成影响。教师要善于在体育课上激发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以争取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每节课后布置下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准备时间,从而提升在课堂上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育实践教学环节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表现机会,确保学生通过锻炼克服紧张、闭锁、畏难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偏重成绩的做法,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氛围,消除他们的压力感和紧张感,如在1000米跑的项目中,对于体能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成绩标准,对于体能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成绩标准,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等积极的心理素质。总之,体育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才能使体育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主阵地。 (三)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兼顾他们的体育兴趣并满足实际的学习需求。体育教师可以扩大内容范围,适当增加一些专项课、选项课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如增加一些集体竞技的游戏环节,锻炼学生的体力、意志力等,尤其适合于那些孤独感和自卑感较强烈的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的学生都会为获得更好的集体成绩而努力拼搏,进而相互帮助、学习、监督和鼓励,从而发挥出有力的团队力量,在促进学生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克服了一些自卑、孤僻的不良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合理安排一些体育课外活动,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在充分尊重他们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从体育课堂到课外的延伸。体育课外活动实践性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运动项目,如篮球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拼搏意识,长跑运动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意志力等。 四、结语 总之,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开展学校教育的共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适时调整教学理念,从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入手,切实发挥体育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博.试论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6):55. [2] 田厉鑫.试论体育教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8):59. [3] 李广东.新课程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6(40):1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