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院校“歌剧重唱”课的教学思考 |
范文 | 王小天 郑晖 【摘要】重唱不仅是声乐曲的一种重要的演唱形式,更是歌剧艺术贯穿始终的表演形式。重唱的艺术表现力突出,在歌剧艺术表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兼容咏叹调抒发情感情与宣叙调发展剧情的双重作用。音乐院校开设歌剧重唱课程有利于提高声乐学生的表现能力,稳扎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提高多声部音乐的鉴赏和表演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挖掘和塑造剧中人物,表现人物情感,最终将剧情有效穿引。因此,音乐院校对于“歌剧重唱”课程开设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要想课程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对于“歌剧重唱”课程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针对音乐院校“歌剧重唱”课的教学思考进行简略探析。 【关键词】歌剧重唱;地位;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歌剧重唱”作为核心课程在音乐学院开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多届容纳咏叹调独唱以及歌剧重唱片段的各类歌剧剧目展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依然有很多音乐院校未完成对“歌剧重唱”课程的普及,或是课程已经开设但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为了能使“歌剧重唱”这一课程较好地发展,并最终促进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各界从事音乐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本文将对音乐院校“歌剧重唱”课的教学进行如下思考。 一、“歌剧重唱”课程在音乐院校中的重要地位 (一)歌剧重唱的特性 重唱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演唱者分任不同声部演唱同一乐曲的演唱形式。按照声部不同,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与六重唱等;按照旋律分格又可以分为同声重唱(男声重唱或女声重唱)和混声重唱。重唱在歌剧中兼具着声音美感与人物情感、性格的统一,是歌剧演员进行情感交流以及剧情进行的基本形式,作用举足轻重,利用和声将不同的旋律、剧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能够成功地将不同的人设、情绪通过演唱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充分激起观众的的共鸣。 随着歌剧艺术的不断发展,重唱艺术利用不同人的特性音调,将两个人,甚至几个人的复杂关系以和声对位的方式,立体、戏剧化展开表演,其立体、生动、和谐且丰富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二)歌剧重唱课程在音乐院校中的重要性 当前的专业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技巧的培养非常重视,主张将学生的个性加以无限发挥,并在个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歌剧重唱集表演、演唱、审美、合作等综合素养培养为一体,将之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并搬上舞台进行实践,是对声乐学生个性和专业培养与检验的直接有效的形式,对于学生的演唱和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本着“倒满一杯水,需储三杯水”的教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显现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将“歌剧重唱”这门课程行而有效地上好呢? 二、音乐院校“歌剧重唱”课程的教学建议 (一)“歌剧重唱”课程教学应该主“外”兼修“内” 此观点所谓“外”指学生对“外”的表演;而“内”则指向于学生“内”在声音的训练。“歌剧重唱”课程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歌剧表演实践中感受歌唱的魅力与真谛。音乐院校的声乐学生多是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和素养的,个人能力大多体现在独唱过程中的技巧的表现,而“歌剧重唱”课程的意义旨在培养学生如何用表演感染听众,让听众体会到声乐的魅力,这也是每个声乐学生向往的一种境界。因此,在这门课程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从表演上指导学生,使学生由歌唱的境界转向演唱。 这一课程开展的成功与否,也与教师的表演能力息息相关,无疑是对教师一种挑战,表演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单单有声乐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大量的歌剧,熟知歌剧的历史背景、人文背景、人物关系,并不断提高自身处理歌剧重唱各人物、矛盾、情感、情绪等元素之间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加以舞台表演化的教学处理,教学压力颇为巨大,需要教师谨慎待之。 “歌剧重唱”教学是由介绍歌剧背景、内容、人物、矛盾和剧情等为课程教学内容开始的,随后进行歌剧表演实况的鉴赏与观摩,再以学生主动选角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角相结合为定角标准选择演唱内容,随后学生自行搭配组合进行唱段歌唱学习,最后进行歌剧重唱表演实践。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目标更多地放在表演的实质上,而不是对声乐技巧的一味强调,这才能将歌剧演员通过肢体、声音、音乐传达剧情的实质体现出来。通过学生对演员角色的人物性格、情感、情绪等特性的剖析与表演,把角色感融入学生自身,讓学生真正了解“歌唱”与“演唱”的差别,并且明白一个好的歌剧演员是通过肢体与歌声的不断相互统一而练就的。 (二)“歌剧重唱”课程的教学要突破声乐课“教”与“学”的框架 “歌剧重唱”课程不同于声乐课,是一门声乐与表演相结合的课程,教师教与学生学都不能被声乐课的框架给局限住,应该创立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歌剧重唱有别于单一声乐技术课程,是将文学、舞台艺术、舞蹈、音乐等元素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学习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演唱,还包括与其他演员、伴奏人员、剧务等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现阶段的“歌剧重唱”教学现实情况仍旧是学生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版本教学的模仿,缺乏主动与创意,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意,培养学生表演信心与表演欲望,尽可能脱离教师的范本,结合歌剧剧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矛盾以及剧情发展等元素汇集于自身,才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针对学生无法脱离教师表演范本的情况,我建议以相同声音条件为先导,用一角多人的模式进行角色布置,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会有不同的表演,这样他们在表演实践过程中相互观摩,相互借鉴,有利于更好的角色感形成,也更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三)“歌剧重唱”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与声乐基础的结合 歌剧重唱的基础在于人声,是用歌唱表述内容、传递情感并感染听众的一门艺术,要想让这门艺术能根底洗涤听众的心灵,对于声乐演唱技巧的把握是基础,正确、娴熟的发声技巧才能撑得起感人的表演,因此必须教导学生提高、重视“歌剧重唱”课程与声乐基础练习的结合,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演唱气息、发声位置、声音运用、共鸣器官以及音域扩展等演唱技巧,拿到角色乐谱后,需要进行系统、仔细,甚至单调、痛苦的歌唱练习,只有在熟练、自如歌唱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表演,才能为自己的角色注入灵魂,若在表演过程中还在想着声乐发声技巧,那么就完全融入不到角色中,这样的表演是空洞、无神的,根本不具备感染观众的能力。 歌剧重唱中的演唱技巧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气息控制要求张弛有度。歌剧重唱的角色性,要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灵活控制气息的松紧度,以配合角色和剧情的需要。 其次,声音位置与共鸣要求灵活而富有弹性。歌剧中要求高位置演唱和头腔共鸣的灵活掌握,使声音能够轻便适应不同和声织体的体现。 最后,咬字与吐字要求清晰。重唱的魅力在于声部的重叠,重叠就难以避免混乱,因此,歌剧重唱的咬字与吐字对唱词的清晰度有更高的要求,以支撑歌唱的纯粹连贯,在调动角色间矛盾冲突的同时,又不失剧情该有的和谐。 归根结底,发声技巧是基础,歌唱基础扎实才能有技巧的体现,技巧得以体现才能进行表现,表现力出来才能有表演,才能最终唱好歌剧重唱。 三、结语 “歌剧重唱”课程应该作为音乐院校重点建设的一门课程,通过歌剧重唱的训练,能夠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提高声乐基础知识,提高声乐演唱技能,增强学生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并掌握更高的舞台表演、舞台操控能力,在对老师和学生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提高声乐表演水平是这门课程的设置核心,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扩充自己的学养,增强自身的能力,才能适应当今多层次的声乐课程体系的需要。上好“歌剧重唱”课程,将学习内容进一步丰富化,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社会适应性更强的音乐人才,是声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娜.浅析重唱课在学院教学中的意义[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2]李芸芸.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重唱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2. [3]徐立翔.论歌剧重唱的审美形态及其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王必主.试析西洋歌剧中声乐演唱形式的艺术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