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音乐”该何去何从 |
范文 | 【摘要】21世纪,全球文化加速融合,给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带来很多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制约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国内许多的教育家、艺术家以及教育工作者在呕心沥血地探寻传统文化、音乐的发展道路,只为了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文化得以更加有效的流传和传承。 【关键词】民族音乐;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族音乐的现状 建国初期,是中国音乐事业,包括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散落在民间的民间艺人被组织起来,并在各大院校开设了中国民族器乐专业,使之走向专业化。这一时期,各艺术家对乐器进行改革,大量的艺术作品相继问世,可以说,民族乐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在慢慢引入西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十分注重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 “文革”期间的音乐发展变得极其缓慢,直到“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音乐事业才迎来了第二个大发展时期。新形式的引进,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审美体验。但在这个时期,因思想受到长期的禁锢,西方音乐体系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沉浸在外来文化的“新鲜感”中,却忽略了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使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近两年,国学开始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这个社会,开始渐渐接受传统文化思想,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但是,当下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仍然是个艰巨的任务。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为什么民族的又偏偏不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呢。我想,人们的想法有可能存在一个弊端,包括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他们会认为民族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东西是“不上档次”的,它不能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色,也无法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在与潮流“脱轨”的状态下,民族音乐可能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 二、是什么制约了民乐的发展 (一)艺考成了临时的“佛脚” 近些年,随着艺考的不断发展和艺术教育的普及,广大高考学生家长像是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既然文化课不行那就去学艺术吧。“半路出家”式的音乐学习只停留在学习乐器乐理的“技巧”上,单纯为了学而学,为了考试而学,并不是因为喜欢、有兴趣,因为想要参透,体会音乐本身而学。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普遍趋向现实,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便会去涉及,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们不会去理会。音乐学习也是这样,能加分,能得奖的就去学,与工作生活无益的便不涉足。在艺考前的这个阶段,总体的学习方法大多是什么学得快就学什么,艺术辅导班的广告标语上也总离不开“速成”这两个字。艺考,仅仅成为了一个“桥梁”,一种“形式”的考试,而非是人才性考试。归根结底,在大的教育体制背景下,应试教育早已摧毁了“初心”。从此,艺术教育便脱离了它的初衷。 应试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传统音乐和文化的自由发展。一旦某件事变得程式化以后,这件事就很难再从多方面、多方向去展开了,就像人的思维,一旦认定艺考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状况下的唯一出路后,艺考就不再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也不再是传播艺术和艺术思维的平台,俨然成为拿到大学文凭的“手段”。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学生,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来谈民族乐器的发展? 真的是我们“崇洋媚外”?清末民初,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改革开放后,各类西方教学理念和文献不断引进入国内,中国的音乐教育无形中向西方的音乐体系靠拢,中国传统的乐律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有人故意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选择了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是我们“崇洋媚外”?还是说西方的音乐体系就是完全科学系统的音乐体系?我想这个问题是让人很难以回答的问题。难道中国传统的乐律学就不能称为是科学的音乐体系了吗?自小学习乐器的孩子,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西方的音乐内容,从最基本的音符的名称到乐曲的调式调性,无不都是在用西方的名称,就连民族器乐的学生在问及这首乐曲是什么调式时,回答的都是大小调体系,很少有人会以传统的五声调式来作答。在文化的传承中,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潜移默化,而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见效最快的方式也是潜移默化。无形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的理论知识或方式回答和思考问题。这种固态的思维模式如何调整?在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重点不在于人们是否真的是“崇洋媚外”,最重要的是我们忘了“本”。 (二)学艺术要学高雅的艺术 最近十年,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的风潮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身边的一些孩子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了钢琴、小提琴,于是,盲目跟风的“艺术学习生涯”开始了。而在问起这些家长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这些当作特长或是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素养时,家长的回答往往让人感到惊讶,有的家长说:“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学,我的孩子当然也得学。”还有的家长说:“学钢琴的孩子有气质,会弹钢琴的孩子有出息,所以我的孩子也必须学钢琴。”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学钢琴而不学二胡唢呐这些民族乐器”时,家长的回答更是让我深感悲哀和痛惜,家长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学那些土到掉渣的乐器。”还有些家长一边在说“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要按孩子的興趣爱好来选择”,一边又说“学钢琴好考大学,以后好找工作,就别学二胡了吧”。这种理念的灌输,很直接带给孩子们一种观念,民族的都是糟粕,是粗俗土气的,只有国外的音乐、乐器才是好的,才是“洋气”的。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还没开始传播就已经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三、结语 民族音乐发展中最大的阻碍在于人们的观念,只有当人们的观念从“它是什么”到“它应该被当作什么”慢慢改变时,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为大众所认可,为大众所接受。 就民族音乐的传播手段来讲,也无不可采取商品化的方式来普及,从创作到成品,从成品到包装,从包装到发行,当民族音乐被“制作”为一种商品时,它的传播速度才有可能会增长。 首先,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这种“崇洋媚外”的思维方式,从源头上掐断这种理念的灌输。身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各类音乐里的精华,教师自身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其次,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以技能教学为基础,把侧重点放在情感的表达和情感的融入方面,民族音乐的重点并不在“速度”上,注重的是“韵味”的表达;最后,作为学生,要接受、接纳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只有深刻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有效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进程。 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但真正值得我们去考虑、去思考的是,如何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文化交流方式如此之多的今天把真真正正本土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发展、流传,又如何在文化交融的同时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尽可能地放大并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性,尽可能的表达完整使之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只有真正贴近生活,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开,流传开。 参考文献 [1]梁茂春,明言著.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谢嘉幸,郁文武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毕杨帆(1993—),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