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贵州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形态及文化价值研究 |
范文 | 甘露 【摘要】贵州苗族芦笙舞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在贵州苗族,人们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触并学习吹芦笙和跳芦笙舞,芦笙舞在当地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祝、祭祀活动等方面,深受我国苗族同胞的喜爱与尊敬。贵州苗族的芦笙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舞种,在现今社会上大力推广与继续将其在当地传承,是保护芦笙舞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手段。对此,本文就贵州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形态及文化价值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贵州苗族;芦笙舞;表演形态;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一、芦笙舞的相关简介 (一)芦笙舞的历史起源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相传盘古开天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贵州苗族的祖先靠狩猎飞禽走兽作食,为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用树林中的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叫聲与动作,引诱鸟兽。从此,每户出猎均有收获,久而久之,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 (二)芦笙舞的舞蹈种类 1.群众性芦笙舞 群众性的芦笙舞是指每当节日时,苗族同胞们一起在芦笙场跳舞的一种舞蹈类型,此种芦笙舞是由芦笙演奏队伍与芦笙舞领舞构成,当地的群众可以围着芦笙舞的领头,然后伴随着音乐,大家围成一个圈而进行舞蹈。 2.习俗性芦笙舞 习俗性的芦笙舞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的,这是当地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最佳时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被称为“跳花”或“跳跃”,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 3.表演性芦笙舞 表演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向技的方式进行表演,这种竞技一般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自己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节奏多变取胜,有的则以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取胜。 二、芦笙舞的表演形态 贵州苗族的芦笙舞因地理环境与人文特征的不同,其芦笙舞在具体的表演形态上也有所差异,如苗族黔中南部芦笙舞“长衫龙”与黔东南部芦笙舞“锦鸡舞”,虽同为同一种舞种,但其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苗族黔中南部芦笙舞“长衫龙”舞者都为男性,跳舞的形式通常为偶数组或群舞,在服装穿着方面,黔中南部芦笙舞“长衫龙”要求着黑色的大长衫,并佩戴红色的腰带;在饰品装饰方面,舞者的头上要顶龙面牛角图腾,再插上两根野鸡羽毛;在舞蹈形态中,基本上都是双腿微屈,进行左右律动的舞蹈为主。 黔东南部芦笙舞“锦鸡舞”,苗族同胞因崇拜锦鸡(凤凰图腾),并在当地重要的节日、礼仪性活动或祭祀性活动中所跳的一类芦笙舞舞种。“锦鸡舞”的舞者一般比较广泛,男性、女性都可加入,其跳舞的队伍形式一般为舞者排成一字长蛇对,然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在服装着装方面,黔东南部芦笙舞“锦鸡舞”以传统的“锦鸡舞”苗族服饰着装即可;在饰品装饰方面,当地的苗族女性会以锦鸡的形象为审美参照,高梳头发,并佩戴锦鸡飞舞造型的银饰等;在舞蹈形态方面,基本上是舞者双膝每跳一步,自然地向前颤动,双手自然放开,随意摆动。 三、芦笙舞的文化价值 第一,芦笙舞作为一种娱乐表演形式,首先最直观的便是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参与者通过动作丰富、形式多样的舞蹈动作,将蕴含着众多技术性、文化性、表演性强的芦笙舞呈现出来,是组成人民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第二,芦笙舞的传承是促进苗族文化传承的表现,芦笙舞伴随着芦笙的旋律而运动,是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严格来看,芦笙舞不仅是一种活动身体、愉悦身心的舞蹈运动,更是满载着苗族人民信仰和文化积淀的舞蹈,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第三,芦笙舞的发扬与推广更是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强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培养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对民族间的团结与统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物质层面的追求转移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大力发展并保护贵州芦笙舞,不仅有利于芦笙舞的传承与发扬,而且有利于贵州苗族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让更多的同胞了解苗族芦笙舞的文化价值,感受芦笙舞的精神魅力,增强我国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洪启星.贵州省苗族芦笙舞的调查研究[J].舞蹈,2017 (10):179-1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