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与社会声乐师资矛盾短缺研究
范文

    【摘要】在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声乐教育的重要性越发突出,随着传媒和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声乐学习的渴望和要求也越发强烈。地方高师院校对于声乐人才培养上却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现状进行一个调整。造成社会声乐师资需求数量上逐渐增加,而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数量却供给不足。现今,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与社会声乐师资需求不一致所导致的供求矛盾,已经成为了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声乐师资;供求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与社会声乐师资短缺的供求矛盾在本质上就是供求关系之间的相互适应协调。如果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声乐师资能够相互适应,矛盾不突出,就可以称为供求平衡。如果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声乐师资供求不能够相互适应,矛盾突出,就是供求失衡。现今,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与社会声乐师资的需求状况就是供求失衡的状况。

    一、供求矛盾表现形式

    (一)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供给和社会数量需求方面的矛盾

    随着传媒和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在发展上已经不能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于声乐学习的渴望和要求也越发强烈。地方高师院校对于声乐人才培养上却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现状进行一个调整。这就造成了社会声乐师资需求数量上逐渐增加,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数量却供给不足。

    (二)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供给和社会质量需求方面的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加上媒体娱乐媒体的广泛宣传,各种选秀类节目的热播。使得人们对于声乐这门艺术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就使得社会对于高质量的声乐师资需求不断提升。但由于地方高师院校从创办以来对于自身定位的不精確,导致虽然培养的声乐专业方向毕业生不少,但是高质量的声乐声乐师资人才却少之又少。

    (三)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供给和社会空间需求方面的矛盾

    沿海一带的城市经济水平较高,能够给高质量的声乐人才提供许多机遇。这就使得一些专业水平较强的毕业生都涌向沿海一带的城市,而一些二线、三线城市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因为气候、地形等各种原因却没有毕业生愿意远赴求职。专业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声乐教师的流向的不合理,从而产生了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和社会空间需求方面的矛盾。

    (四)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供给和社会结构需求方面的矛盾

    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供给和社会在结构上的需求矛盾实际上就是指声乐专业人才供求在构成上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是因为地方高师院校所培养声乐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供给的方式与社会声乐师资需求不匹配。

    二、供求矛盾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对声乐人才质量、数量、空间、结构方面需求飞速提升

    由于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知识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得家长们更加注重孩子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且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声乐爱好者和业余团体们渴望得到专业、系统、科学的学习,这些都促使社会对高水平声乐师资力量的一个需求渴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娱乐媒体的广泛宣传,各种选秀类节目的热播。使得人们对于声乐这门艺术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就使得社会对于声乐人才质量需求越来越严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在发展上已经不能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于声乐学习的渴望和要求也越发强烈,并且随着各种艺术培训机构的创办,家长们越来越注重从小对孩子进行艺术的教育与培养,使得社会对于声乐师资数量需求方面极速递增;由于北上广等地带经济水平较高、待遇优越、能够为声乐专业人才提供许多的机遇,使得大量的声乐人才去向这类一线城市。这就使得西北部以及我国一些经济滞后地区声乐水平发展缓慢,并且声乐师资短缺。这就造成社会声乐师资供求空间上的矛盾;现今的地方中小学和各级政府等单位艺术类的比赛与演出较多,这就需要声乐老师一专多能,要求声乐老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专业技能。而地方高师院校虽然开设了这些课程,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多杂而不精,没有融会贯通。但社会在声乐人才的结构需求方面却较为苛刻,这就造成地方高师院校和社会声乐师资在供求结构上的矛盾。

    (二)地方高师院校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存在缺陷

    不同的地方高师院校对于声乐课程的侧重点与教学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出入。师范院校相对其他院校来说比较注重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所安排的课程基本以声乐学为主要内容;艺术类院校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的舞台表现力与张力,主要以声乐舞台表演的课程为主。综合类大学还增加开设了声乐理论类别的课程,比较重视声乐课程文化内涵的提升。

    在声乐课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声乐师资水平不均匀、声乐专业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声乐课时的局限性和声乐教学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技能课更加重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声乐审美类课程也只是停留在声乐专著论文或者声乐演唱欣赏等层面,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却不彻底。

    地方高师院校的声乐课程过于懒散,声乐课程之间与声乐课程之间、声乐课程与声乐相关的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不能达到声乐理论和声乐技能、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歌曲作品曲式分析和歌曲作品创作齐头并进的课程价值观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声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足体现出。首先是在声乐曲目的选择上不能够紧跟社会潮流;其次是地方高师院校所开设的声乐课程不能够确保与声乐专业就业市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最后是声乐课程评价体系不够成熟,不能确切真实地反映出每个声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长历程。

    (三)地方高师院校大幅度的扩招

    由于全国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幅度扩招,使得声乐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难度日益递增,越来越多的声乐专业本科生选择了考研。然而,一些声乐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也逐渐变得困难起来,迫使已经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声乐专业毕业生在刚进入市场就业不久就要面临着提高学历层次的问题,于是就掀起一股高学历教育的热潮。由于就业难度的增大,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声乐专业毕业生只得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公司企业也更倾向于雇佣学历较高的人从事一些常人都能干的工作。结果导致由声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能够胜任的事情由声乐专业研究生执行,于是乎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业。声乐人才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与社会声乐师资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

    三、解决供求矛盾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地方高师院校应该明确声乐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对社会的声乐师资在质量、数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一个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明确自身定位,培养出适合时代所需要的声乐专业人才。

    (二)为声乐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在社会实习机会

    地方高师院校可以尽可能为声乐专业学生提供在社会实习的机会,社会实习对于声乐专业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作为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声乐专业学生,需要更多的不是书本的知识累积,而是社会的磨练与阅历。只有经历社会的磨炼,才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三)调整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

    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是由声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决定的,因此调整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就成为了解决社会声乐师资短缺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地方高师院校的合并大多是由师范专科学校与地方中学、普通师范等院校合并,教师队伍的成分具有复杂性,既有专科、本科教师职称,又有其他系列的教师职称,造成高校教师职称的人缘比列降低。并且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这样的学历结构不利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调整地方高师院校师资力量的建设。

    (四)提高生源专业素养水平要求

    地方高师院校的声乐专业生源大部分都来自于省艺术类联考考生,然而这类考生大多在是在高中的最后两年或一年进行紧急集训。这类集训都采取硬性拔高学生的手段,不管学生的气息、咬字等基本功的一个积累。而是只训练出“大嗓门”咆哮式的声乐学生。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声乐专业学生不仅音乐素养较低,养成了许多发声上的缺点与毛病。这就使得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在接手学生后第一步不是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的传授,而是需要先逐步改正学生的一个发声上的陋习。这就使得所培养的声乐专业学生的质量力倍功半。所以,地方高师院校需要提高对声乐专业学生生源的专业素养水平要求。

    四、结语

    只有将社会声乐师资需求融入到地方高师院校的声乐人才培养目标中去,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声乐专业人才,又可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下对于高质量的声乐师资的需要。还更够给提高地方高师院校的声乐专业生的专业素养,带来良好的就业机会。并逐步的去解决地方高师院校声乐人才培养与社会声乐师资短缺矛盾,从而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光宇.对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姜程.经济发展对综合性院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7).

    [3]娄佳.论高职院校声乐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戏剧之家,2017.

    [4]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7(7).

    [5]尹经民.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3).

    [6]陈明霞.论文化方式对音乐专业学生的影响与课程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7]覃春江.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研究[J].戏剧之家,2017(21).

    [8]曾晓红.多元化: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09(1).

    [9]张光宇.对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

    [10]刘丽丽.高校声乐专业师生参加艺术实践的必要性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5).

    作者简介:谢博(1997—),男,汉族,湖南株洲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聲乐。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