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歌唱教学中节奏训练策略探究 |
范文 | 【摘要】音乐心理学家认为,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强弱反复以及各种组合变化在听觉心理上形成的感觉,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的组织者。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中节奏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是旋律的骨架,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知最直接的部分。甚至可以脱离开旋律的音高,形成节奏的句式和结构。利用这样的特点笔者对节奏训练进行了探究,从稳定恒拍的感知训练、恒拍与节奏的感知练习、节奏常见模块、节奏分离识别与记忆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对节奏的音响,韵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从而促進学生的听觉、感知、记忆、理解、表现、创作等多种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恒拍;节奏型;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156-02 【本文著录格式】周小君.歌唱教学中节奏训练策略探究[J].北方音乐,2020,Ol( Ol):156-157 节奏在音乐中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组织者。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中节奏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是旋律的骨架。是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知最直接的部分,甚至可以脱离开旋律的音高,形成节奏的句式和结构。因节奏所独有的特点我们针对节奏要素展开有序的学习,结合生理心理的感知进行身体律动的练习,使学生获得对节奏的音响,韵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从而发展学生的听觉、感知、记忆、理解、表现、创作等多种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以教学的手段去找到最有效的途径,如何加强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就成了笔者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得出了稳定恒拍的感知训练、恒拍与节奏的感知练习、节奏常见模块、节奏分离的练习和节奏模仿的练习、节奏的识别与记忆等教学策略,高效地提升了学生能力,稳定拍感,即所谓的恒拍,是指永恒不变的韵律。 一、稳定恒拍感的感知和培养 良好节拍感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一个时间单位的强拍和弱拍的有规律的持续,也即恒拍。比如2/4的律动是强弱;3/4拍的律动是强弱弱;4/4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恒拍感的培养是进行节奏训练的基础。我国的系统性音乐教学从小学开始,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段提出“对节拍做出相对应的体态反应”。 教学中我以柯达伊的教学理论为指引,儿童的低年级音乐学习要借助于白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参与进来,通过各种活动刺激学生体验稳定的节拍,让音乐内在的节拍和有规律重复的活动融为一体,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美感,为以后的节奏教学做好铺垫。 (一)选择声音材料感知恒拍 1语言诵念 语言进入教学是奥尔夫主张的“适合于开端”的教育观念。歌词、童谣等不用繁复的准备和技能技巧的支撑,诵念起来有天然的节拍特点,引入练习是非常白然又符合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的。 如《闪烁的小星》时值基本稳定,节奏单纯,和学生一起读一读、摇一摇头或身体,来感觉稳定的恒拍律动。 歌词: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节拍感知:x x∣XX∣x x ∣X x∣… 如新同学名字接龙: 2/4 x X∣X X∣X x ∣x x ∣… 李娜、张小天、欧阳娜娜、赵美丽、 2演奏乐器 3身体声势 就地取材于身体,变身体为乐器,通过拍打身体部位发出声响形成单声部或多声部声势。如响舌、拍手、拍腿、踏脚、捻指…刺激学生听觉,使学生循环不断地聆听和实践持续的恒拍声势,培养稳定恒拍感以及听辩能力、记忆能力、反应能力等。 如人音版第一册《国旗国旗真美丽》 1=C 2/4 5 3 ∣5 3∣i6 ∣ 5- ∣3 1 ∣ 3 1 ∣5 3 ∣ 2-∣∣ 拍手拍腿: 如:多声部合作活动 3/4 X XX ∣X XX∣X XX∣… 拍手 X O O ∣X O O ∣X O O∣ 响舌 O X X ∣O X X ∣X O O∣ 跺脚 X O O ∣X O O∣ X O O∣ (二)选择动作律动感知恒拍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人的动作本身就富有音乐动力,走、跑、日常劳动…都蕴含着美妙的音乐韵律,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来体验节拍持续又稳定的律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内在稳定感、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感、模仿力、创造力等。 如《大家来劳动》启发学生展开“洗衣服”“拖地板”“擦桌子”……等各种身体动作来感觉稳定的恒拍。 如《小蜻蜓》以“飞翔”或“大小小”的步伐的来感知音乐内在的音乐韵律。 恒拍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感知的,从声音、动作、空间等多个维度上连续不断去感知的规律,以均匀的律动、优雅的表演来感知体验持续稳定的恒拍感,为培养节奏感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恒拍与节奏的区分和建立 节奏是指一些长短不一的音的组合,侧重于音的长短,与节拍的着重于音乐的强弱相配合,共同构建了音乐的骨架。随着学生恒拍感的稳固,并能独立表现的时候,就可以开发其节奏感知了。随着恒拍学习和积累,学生逐渐能感知到一拍里可以是一个音,也可以是多个音,几个音有的时值是一样的有的长短不一,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上的展示和对比,引导学生感知节奏与恒拍的区别。 1.在视觉上引导学生观察恒拍和节奏的对比与结合。如选择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交替混合出现的谱例。(人音版第二册《小雨沙沙》) 1=D 2/4 5 3∣5 3∣11 1∣111∣53∣53∣22 2∣22 2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拍手X X∣X X∣X X∣X X∣X X∣X X∣X X ∣X X 念词X X∣X X∣X X X∣X X X∣X X∣X X∣X XX∣XX X 2.在听觉上听辩恒拍与节奏的对比与结合。如人音版第二册《数鸭子》, 1=C 2/4 3 1∣3 3 1∣3 3 5 6∣5-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节拍■■●■■ ■ ■● 节奏■■■■■■■■■● 3.在运动觉上体验恒拍与节奏的对比与结合。如人音版第二册《数鸭子》, 1=C 2/4 3 1 ∣ 33 1∣ 33 56∣5-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恒拍:学鸭子走 节奏:朗诵或唱 三、节奏的理论提升和多维出击 达尔克罗茨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是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节奏运动。但实现“我感觉到”到“我知道”需要脱离音响的理论指导,也需要特定的技术积累,引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 (一)时值符号化 音乐的读写、理论认知不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但它是通向更多优秀作品、感知更广阔的音乐文化的必备条件。正如前人所说不能熟练地掌握音乐读写技巧,音乐就只能是神秘的难以理解的抓不住的东西。法国的艾米里一约瑟夫·契夫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节奏读音体系,给予不同的时值以相应的音节发声,逐渐使音节符号、时值、发音形成关联和记忆,过渡到时值符号化,并建立名称和抽象时值概念。 (二)“基础节奏模块” 节奏是形态多样、变化万千的,初学阶段可以归纳出其最简单的基本形态,可以称之为“固定节奏型”“基本节奏模块”。有了独有的名称后,可以提高到用概念来辨别、记忆、交流节奏型,统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等多方面的联系,对进一步学习复杂的附点、切分、三连音等就有充分的准备了。如组成一拍的常见节奏模块“二八”“四十六”“八十六”“十六八”… (三)节奏的提炼和分离 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当学生的感知能够比较、判断选择后,可以进入下一步的节奏识别、提炼和分离的训练。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能进行内部的分离提炼解剖,并抽象出其中的节奏要素,可以非常好地训练内心听觉和节奏记忆。 如一年级《粉刷匠》整首歌曲都以相同的节奏进行,XX XX∣XX X ∣XX XX ∣X-∣,老师打节奏,让同学们找找同样节奏的旋律。也可以作为复习导入,提问是哪首歌曲中的节奏?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 如通过歌曲分析节奏,提炼出旋律的节奏。 旋 律:1 1∣5 5∣6 6∣5-∣,《闪烁的小星》 提炼节奏:XX∣XX∣XX∣X-∣。然后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提炼节奏的能力。 如采用卡片的摆放,节奏图片的排列慢慢过渡到节奏模仿和听记。聆听一段节奏,提问:有哪几个节奏?最长的时值是多少?最短的多少?有没有休止符等; 又比如出示一堆杂乱的节奏图谱,请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节奏顺序。特别提醒,节奏要关注音符时值的长短变化,避免将节奏的疏密与速度的快慢混淆。 總之,节奏的训练要遵循从感知、理解、记忆的过程。富兰克林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在节奏游戏训练等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经验,培养对音乐的终身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更灵动,更本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