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范文

    陈巍岚 黄洁娜 马兴灿

    

    【摘要】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89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 均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9例疑似患者经手术确诊79例, 确诊患者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经DSA检查检出阳性75例, 阴性14例;经64排螺旋CTA检查检出陽性78例, 阴性11例(动静脉畸形8例, 先天性血管变异2例, 正常1例)。64排螺旋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7.47%(77/79)、90.00%(9/10)、98.72%(77/78)、81.82%(9/11)、87.47%, 均高于DSA检查的92.41%(73/79)、80.00%(8/10)、97.33%(73/75)、57.14%(8/14)、72.41%。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 64排螺旋CT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能够帮助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从而改善预后,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14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 其破裂出血又是一种急症, 临床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 颅内动脉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而其手术治疗效果与术后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瘤颈有无残留、载瘤动脉是否保留、有无血管痉挛出现等因素有关。术后进行DSA检查可以了解上述情况, 但其费用昂贵, 而且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 患者有出现并发症的可能[1]。64排螺旋CTA作为一种非侵袭性颅内血管病变检查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 但国内对其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仍鲜有文献报道[2]。故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 以探讨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 其中男47例, 女42例;年龄38~74岁, 平均年龄(52.8±8.9)岁;临床诊断:5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2例为突发头痛,

    6例为脑出血, 7例为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纳入标准:①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①合

    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②合并精神类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A检查和DSA检查。①DSA检查:使用Siemens ARTIS ZEE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 造影剂为Guerbet碘比醇300注射液;血管造影后检查肿瘤部位、大小及血供情况。②64排螺旋CTA检查: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AS+VCT以及AW 4.2 工作站进行, 具体参数为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250 mA, DFOV25 cm, 准直32×0.625 mm,?矩阵512×512, 球管旋转周期0.4 s。患者取仰卧位, 上肢弯曲于胸前。双管高压注射器将碘海醇对比剂

    (70 ml)以4 ml/s注射。全脑扫描后确定延长时间, 再以一侧颈内动脉主干作为检测血管, 触发阈值120 HU。所有图像结果均由本科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共同完成。

    1. 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部位(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

    2 结果

    2. 1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检查情况分析 89例疑似患者经手术确诊79例, 确诊患者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经DSA检查检出阳性75例, 阴性14例;经64排螺旋CTA检查检出阳性78例, 阴性11例(动静脉畸形8例, 先天性血管变异2例, 正常1例)。见表1。

    2. 2 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比较

    64排螺旋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7.47%(77/79)、90.00%(9/10)、98.72%(77/78)、81.82%(9/11)、87.47%, 均高于DSA检查的92.41%(73/79)、80.00%(8/10)、97.33%(73/75)、57.14%(8/14)、72.41%。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以40~

    60岁为好发人群, 颅内动脉交叉处是该疾病的最常见病灶, 患者常以头痛、头昏、癫痫、脑鸣、晕厥或眼睑下垂为临床表现,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家庭、社会均造成不利影响。大量研究证实, 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 尽早的准确诊断和正确治疗能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3]。目前, 临床上以DSA为本病的诊断金标准, 该方法可以对血管间毗邻关系以及载瘤动脉和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立体显示, 也方便医务人员了解瘤体和瘤颈大小[4], 但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例如对瘤体内的血栓形成无法清晰显示, 对脑水肿、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和周围组织、血管间的解剖关系显示也不明确, 而且其所具有的创伤性和侵袭性也使患者接受性低, 较高的检查费用和操作过程中导致瘤体破裂的可能性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 伴随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64排螺旋CTA技术在运用愈发普及。大量研究显示, 将该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可以有效避免上述DSA技术的短板[5]。但两种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的相关研究结果, 尚无定论[6]。

    64排螺旋CTA有以下幾个优点:①64排螺旋CT在Z轴方向拥有0 mm宽的多排探测器, 扫描层厚为0.625 mm, 保证了重建图像的各向同性, 而且在5 s内可完成全颅脑扫描, 利用智能跟踪技术, 能够获得较为纯粹的动脉期血管图像(脑部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平均约为3 s), 减少了脑静脉血管对图像分析的干扰[7];②图像评估采用多种重建方法综合应用, 相互弥补, 提高了动脉瘤的显示率。CTA图像重建方法有多种, 各有优缺点。多平面重建 (MPR)成像包含原始图像的所有数据, 重建图像具有各向同性, 但难以反映瘤体和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成像方法仅能利用扫描容积内10%的原始数据, 但MIP图像对显示载瘤动脉及颅内血管狭窄较为可靠, 而且通过调节窗位、窗宽还可以去除颅底骨质伪影的影响。虚拟现实(VR)成像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载瘤动脉、动脉瘤夹及颅内血管的三维解剖关系, 但易受颅底骨质的干扰, 在工作站上通过自动融骨功能将骨去除可显示脑血管树。

    本研究中, 89例疑似患者经手术确诊79例, 确诊患者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经DSA检查检出阳性75例, 阴性14例;经MSCTA检查检出阳性78例, 阴性11例(动静脉畸形8例, 先天性血管变异2例, 正常1例)。MSCTA检查对颅内血管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7.47%(77/79)、90.00%(9/10)、98.72%(77/78)、81.82%(9/11)、87.47%, 均高于DSA检查的92.41%(73/79)、80.00%(8/10)、97.33%(73/75)、57.14%(8/14)、72.41%。此结果与国外学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8], 提示将MIP、VR等重建技术综合应用于64排螺旋CTA技术中, 能够使患者动脉瘤与分支血管的关系得到充分显示, 帮助患者得到早期、明确的诊断, 进而为早期治疗提供机会。同时, 该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 能够成为患者术后的常规随访方式, 而有效避免侵袭性检查导致的瘤体破裂。

    综上所述, 64排螺旋CTA技术应用于颅内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中, 能够有效避免血管痉挛或瘤体破裂等传统DSA检查的局限性短板, 对血管腔内结构和血管周围结构以及三维关系进行清晰、准确的显示, 并帮助医务人员判断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夹是否发生变形或位移, 从而进行早期干预,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Theodotou CB, Snelling BM, Sur S, et al. Genetic association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formation an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ian J Neurosurg, 2017, 12(3):374-381.

    [2] 蒋永明. MS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21):3189-3190.

    [3] Krzy?ewski RM, Kli? KM, Kucala R, et al. Intracranial aneurysm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gender. 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18, 32(5):541-543.

    [4] Martínez-Lage JF.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 Basic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Neurocirugia, 2011, 22(6):608-610.

    [5] Lather HD, Gornik HL, Olin JW, et al. Prevalenc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Women With Fibromuscular Dysplasia: A Report From the US Registry for Fibromuscular Dysplasia. jama neurol, 2017, 74(9):47-49.

    [6] Shin YW, Park KI, Moon J, et al. Associ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With the Risk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jama neurol, 2017, 75(2):523.

    [7] Liu M, Zhao J, Zhou Q,et al. Primary Cilia Deficiency Induces Intracranial Aneurysm. Shock, 2018, 49(5):604.

    [8] Jin-RR, Shao-HR, Bo N, et al. Hyperhomocysteinemia as a Risk Factor for Saccular Intracranial Aneurysm: A Cohort Study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Journal of Stroke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 2017, 26(12):17-21.

    [收稿日期:2020-01-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0 7: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