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
范文 | 【摘要】彝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誉满寰宇的音乐文化,彝族器乐中的马布及马布音乐在民间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成为彝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在2009年7月13日,彝族马布音乐被列为凉山州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实地、现状考察以及访问调查,会演奏马布的民间艺人濒临消失的边缘,马布文化岌岌可危,美姑县文化馆副馆长阿铁说日老师讲道:“现在在四川地区甘洛,越西,美姑三个地区相对较普及马布,但会演奏、制作马布的人只有5~8人,现在在马布的传承方面非常具有危机感。”从各个方面的文献参考來看研究马布的文献少之又少,较少有单独研究马布的文献,对马布系统的研究较少,所以对彝族马布的发掘与研究,抢救与保护,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望。本文通过“乐器学”的角度研究马布如何保护和传承,并在“非遗”的文化语境中对如何保护和传承再创作马布音乐进行思考。 【关键词】彝族;马布;乐器学;非遗;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5-0213-03 【本文著录格式】赵若希.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J].北方音乐,2020,03(05):213-215,241. 一、彝族“马布”乐器学概述 (一)马布简述 马布(见图1),又称布惹,是彝族独有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彝语“马”为竹子,“布”为簧管,马布即插上簧管的竹制气鸣乐器[1],一般有5——7个按音孔,也称为五孔、六孔、七孔马布,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甘洛、越西、美姑、喜德、盐源,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彝族源于古氐羌,学界虽然对于马布的起源众口不一,但马布有着古老的历史。早在清光绪年间《永北直隶厅志》中就记载了小凉山地区“制竹以奏乐”,与我国古代的“笳”“筚篥”有渊源与演变的联系,与古羌人的乐器“其篥”形制类同[2]。 马布音色在唢呐与双簧管之间,比唢呐柔和但是比双簧管明亮,常用于独奏、合奏、也可为歌舞伴奏。由于马布吹奏较费气力及乐器构造的特殊性,一般在彝族多为男性来演奏。马布乐曲常用的音为dol、re、mi、sol、la、(简谱为12356),fa(4)与si(7)较少使用。如笔者所学的六孔马布,只能吹奏123456(简写),在6以上的音需要通过移动马布的簧片实现,嘴巴移动到簧片四分之二处,嘴巴更加压紧簧片,可以增高3——4个音。 (二)马布乐曲分析 马布的曲调多样,表现力比较丰富,在彝族文化的多种场合均有演奏,彝族马布乐曲的创作灵动多变,易于表现,可以通过民歌作为基调也可以从一些典型的音调和旋律中获取一两句音乐动机,自行展开,发挥创作出一首新的乐曲。在彝族的习俗中,每逢重大节日、喜庆日,彝族的小伙子都会吹奏马布,表演一套自编的小型独奏曲,高兴时吹奏马布,表达内心喜悦之情;恋爱时吹奏马布,表达对阿米子的爱慕;悲伤时吹奏马布,诉说自己内心的苦楚;劳作时吹奏马布,表达自己对生活劳动的热爱;彝族曲调大多也是原来的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当时的环境自然地抒发内心活动而奏,有强烈的主观性,所以曲谱也较少。 二、马布“非遗”文化语境概述 (一)马布的传承方式演变 在2009年7月13日,彝族马布音乐被列为凉山州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布原来传承的方式主要以家族传承,口传心授及听老一辈吹奏领悟为主,自己祖辈或父辈学习马布传承给自己孩子。著名的彝族器乐多面手阿鲁克古①就从小师从自己的爷爷、父亲,到自己就是三代直系传承。他还讲到“学习一种去掉完全通过模仿和悟性。”但原始的传承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个人的主观性较大,如果没有及时的记录下乐谱,那么当熟悉这种曲调的传承人或艺人离世后马这种曲调也可能会消失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个别传承人或艺人开始致力于马布的传承,据笔者了解到阿鲁克古目前自己传承和创作的马布曲目有15首,收授学生4人(教授各种彝族乐器)。阿铁说日②说到,“他现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民间乐器传习班,不收取一分钱的费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彝族文化,也为了让更多其他民族同胞了解喜爱彝族文化。”所以马布现在传承方式也变的多元化扩充为村落、家族、师徒、学校等多种方式并存,但致力于这件事的人不多,覆盖范围不够广,传承情况也并不理想。 (二)马布的发展现状 在奴隶制时期,马布仅在少数有权势的奴隶主手中,当时发展情况并不好。上世纪60年代时,马布获得了重生,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一些文艺团体对马布加以重视、深度挖掘与再度创作,中央民族歌舞团在《凉山巨变》歌舞剧中也运用到了马布。而现今时代的发展,马布的生存情况又遇到了挑战。阿铁说日讲道:“现在在四川地区甘洛,越西,美姑三个地区相对较普及马布,但会演奏、制作马布的人只有5~8人,并且在马布的传承方面非常具有危机感。”笔者查看1983年马边彝族自治县委文教局林宽民走访考察的艺人统计信息表明,项目团队在采风地调查了80位当地彝族同胞的概况,并且询问了学校里的20位彝族同学得知,其中见过马布的有70%,听过的马布演奏的有40%,会演奏马布的仅有2%。林宽民一共采访了23个村落,4个乡镇,1个社,共计91人,年龄10-87岁,会马布的只有1人。2015年11月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路菊芳在马边下乡工作时,统计了马边县民间艺人信息登记表得出结论,路菊芳一共采访了14个乡,共115人,会马布的只有2人。从上三条数据显示得出结论,当下彝族传统乐器的演奏、传承、传播人才出现了严重断层的现象,95%以上的人不会演奏马布。 (三)马布传承与保护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检索,以“彝族马布” 为主题词,检索记录为0;以“彝族乐器”为主题词,检索记录为42,如《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中的瑰宝——对彝族民间乐器莫轰的考察研究》(2018,贵州师范大学,雷玉瑶),《姚安县彝族月琴制作工艺研究》(2017,云南农业大学,边月),《四川凉山州彝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2017,西南民族大学,高阳)等,并无论述马布的文章。以“彝族”“马布”高级主题检索,检索到了0条记录,以“乐器”和“马布”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搜索文章0篇。。查閱过文献过后,发现以观念论命题的文章少之又少。通过万方检索,以“马布”为检索项,检索记录为0;以“彝族马布”为高级检索,检索记录为4,如《彝族民间乐器马布制作技艺传承现状》(2016,祖国,吉小泉),《抢救彝族民间乐器《马布之谈》(2012,四川戏剧,孙建生),《民间乐器——马布》(2005,小演奏家)、《浅释小凉山彝族民间乐器马布制作及演奏技巧》(2015,民族音乐 赵泽华、卢志发)。 (四)马布传承与传播遇到的困难 1.学习马布的彝族同胞逐渐减少 (1)传承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家庭传播到现在很难实施,孩子们出外上学留在城市,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学习、传播的意识逐渐下降,随着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袭来,孩子们学习西方乐器越来越多; (2)彝族同胞年轻一代出外较多,很多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回到家乡或者从事别的工作,无力顾及马布的传播与传承,据2015年数据统计,经凉山州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达118.59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63.98万人,是2010年的2.7倍。 2.马布表演的场所越来越窄 (1)随着现在社交场所的增加及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大量的酒吧、网吧、茶楼现代娱乐场所充斥,彝族人民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也因此而改变,不会在劳动完了吹奏一曲马布,也不会在碰见阿米子拿起马布来表达爱意; (2)由于城乡之间流动人口较大,婚俗、丧葬等意识热闹程度下降,许多人选择了现代的婚俗仪式,凉山目前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到现代婚庆公司数量达82家,在婚庆时用马布来演奏的场所逐渐萎缩; 3.传统马布曲目流失较快 (1)现在很多活态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加上原来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听,自己感悟,没有系统化培训,将曲谱及时记录下来,当有些传承人仙逝,没有人学到最原始的曲目,就意味着曲目消失; (2)民间艺人及传承人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一部分艺人并不会说汉语,专业知识缺乏,没有比较规范集中地去记录乐谱,虽然马布的即兴弹奏较多,但还是有规律可循,如果没有规范的纪录,对于今后后人的学习将是一大缺失。 4.政府部门对马布传承保护措施不够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政府的经济政策有所缺失,难以从经济方面大力支持马布的传承与保护,使得彝族保护传承马布的条件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不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新,在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也需要创新,跟上时代潮流的。而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除了需要传承人发挥力量,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当地现实的情况却是传承人很少有机会去高校培训学习,民族文化中没有新的东西注入,这也就导致了民族文化缺乏生机与活力。正是因为没有创新,所以彝族“马布”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三、马布的传承与保护对策初探 (一)结合彝族文化教育,在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的学校专门开设马布专题教学 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应在彝族本地学校大力普及和开展马布进校园活动,使民族乐器的保护和发展从娃娃抓起,从源头上发展,把彝族“马布”文化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和阅读课本中,从源头上普及和推广彝族传统乐器“马布”艺术文化。定期邀请民间“马布”艺人和传承人轮回在凉山州各学校举行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讲座与实践指导,让学生了解“马布”,引发学生对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兴趣。使学生学习它,推广它。至今美姑县牛坝乡小学在开展彝族乐器教学课程,他们的器乐合奏《阿依木呷格萨儿哦》(包含马布、月琴、口弦、彝族打击乐)在四川省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多次参加了各种艺术展演活动。 (二)利用彝族文化魅力,在彝族传统节日与旅游胜地宣传与推广中主动融入马布元素 保护非遗遗产不只是让它进入博物馆,而是应该通过传承,让彝族马布真正的活在民间,并绽放光芒,传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旅游可以提供这样的条件。四川凉山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将马布与彝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相结合,设置马布等彝族音乐文化的表演场所,增强景区的民族感染力,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开设彝族马布等音乐旅游产品,如马布成品、马布曲谱、马布的吹奏技巧、可随身携带的马布挂件、还有绘制有马布图案的衣、帽等纪念品。旅游发展既可以保持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活力,又不能让马布自我封存与圈养起来静态地加以保护,帮助马布适应新的生存时空;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 (三)鼓励传承人发挥作用,开展马布的普及教育和乐曲创作 在很久以前,彝族“马布”都是先拜师,然后由师父口传心授。直接导致会这门乐器的人很少。而在彝族乐器“马布”的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所发挥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当传承人的逐渐消失,彝族乐器“马布”慢慢会失去最原始的状态,传承人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彝族,只有屈指可数的传承人才懂得这样乐器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而这正是最宝贵的东西,通过笔者的自身学习,前文提到过马布并不难吹响,但是吹出彝族的味道是非常难得。传承人和彝族艺人们更加了解彝族乐器的构造与融合,应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出现代群众审美的乐曲,使更多人接受,熟知。 (四)加大马布的专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音乐专业开设马布的主辅修课程 藏彝走廊沿线高校应为 “马布”提供平台,让其登上舞台,积极参与在开设民族民间传统乐器的选修课堂,并把其彝族 “马布”加入民乐合奏团中,使演奏形式多样化,开展器乐合奏、器乐独奏的音乐会,向学生和社会人士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做到政府、学校、学生艺人努力以及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立体式、多侧面、全方位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注重保护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促进和谐社会的繁荣富强与发展。各高校之间不定期开展关于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互相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彝族“马布”非遗在交流中更好地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艺术文化的精华之一。 (五)新时代下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马布宣传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一条新闻仅几分钟内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知晓,在彝族马布宣传中,可积极的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增加观众的互动性,全方位提高马布展示的趣味性,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社会大众。可以拍摄宣传片,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或者网站,将一些视频、图像资料上传,与相关部门合作拍摄纪录片,建立马布乐曲、传承人、制作工艺数据库。如2018年彝族小网红黑惹日者,他是玛薇儿少儿艺术团的成员,这个在当地快手小有名气的艺术团有着大批量的粉丝,黑热日者在彝族年活动中,发布了他们艺术团演奏彝族器乐的视频,快手“彝族年”主题活动中参与人数达到了800万人,观看直播人数合集10万人,短视频播放量合计250万人。 四、结语 保护彝族马布的目的不仅是静态地让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在橱窗里,而是让它活态地动起来。在全球化语境中,传统文化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了。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此项工作要坚持以原生态为本,引导为先,保护为主、合理运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让马布音乐与彝族人民永相伴,健康繁荣的发展下去。马布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需要传承人、高校学者、彝族本地人民及政府同时的积极参与,笔者希望通过个人的微薄之力,对马布的传承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相信,通过创新实施彝族马布保护,继承发展马布乐曲、演奏形式等具体措施,使马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活态文化”。 注释: ①阿鲁克古,州级非遗传承人,集彝族口弦、彝族月琴、彝族竖笛、马布、木叶吹奏、葫芦丝、彝族民歌等多项演奏(唱)技艺于一身,是著名的彝族器乐多面手。 ②阿铁说日,美姑县文化馆副馆长,掌握了多种彝族器乐的演奏技艺。除了月琴,他还精通口弦,馬布,木叶、竖笛和彝族民歌。 参考文献 [1]石硕.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袁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3] 吴言韪,陈川.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赵泽华,卢志发.浅释小凉山彝族民间乐器马布制作与演奏技巧[J].民族音乐,2015(5):42-44. [5]孙建生.抢救彝族民间乐器“马布”之谈[J].四川戏剧,(4):89-90. [6]路菊芳.小凉山彝族传统音乐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5). [7]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文教局、文化馆.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歌集[I].马边文化馆内部刊印资料,198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