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拉威尔儿童独幕歌剧《孩子与魔法》的配器写作手法与角色塑造
范文

    

    

    

    【摘要】《孩子与魔法》是拉威尔所写的唯一一部儿童独幕歌剧,其风格深受美国音乐剧与讽刺剧的影响。在作品创作中,拉威尔充分发挥其配器写作才能,为作品中诸多角色生动地刻画形象。本文主要从和声、调性、节奏、配器等创作手法上着手分析拉威尔对于角色的塑造。

    【关键词】拉威尔;《孩子与魔法》;角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67-05

    【本文著录格式】郭玲希.浅析拉威尔儿童独幕歌剧《孩子与魔法》的配器写作手法与角色塑造[J].北方音乐,2020,03(06):67-71.

    一、拉威尔生平简介与作品背景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印象派代表作曲家之一。

    《孩子与魔法》是一部独幕儿童歌剧,是拉威尔所写的第二部歌剧。这部歌剧写于1917年至1925年,剧本原为巴黎歌剧院的导演雅克·鲁什(JacquesRouche)邀請科莱特(Colette)为一出童话芭蕾舞剧编写剧本,科莱特最初写的故事的标题为《送给女儿的欢乐》(Divertissementspourmafille),科莱特再经过各种考虑之后选择拉威尔为这部作品谱曲,1916年拉威尔还在战场上服役,在经过了邮寄脚本丢失等波折之后,终于1917年拉威尔收到了剧本并开始谱曲,最后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保留芭蕾舞蹈元素的同时,整首曲子风格定为轻歌剧,科莱特据此修改了剧本。在谱写这部歌剧期间,拉威尔收到了乔治·格什温等作曲家的美国音乐剧和讽刺剧的舞台表演启发,拉威尔将这些因素融入到了整首作品的音乐风格中。首演与1925年3月21日在蒙特卡洛举行,由维克多·地·萨巴塔(VictordeSabata)指挥,乔治·巴兰钦(GeorgeBalanchine)编舞。

    拉威尔说:“我们的工作需要非凡的制作,角色众多,变幻莫测。按照美国轻歌剧的原则,舞蹈不断地与动作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现在,蒙特卡洛歌剧院有一个出色的俄罗斯舞蹈团,由一位了不起的芭蕾舞大师巴兰钦先生出色地指挥。我们不要忘记一个重要的元素——管弦乐队。”

    二、《孩子与魔法》剧情简介

    《孩子与魔法》讲述的是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妈妈责罚关在书房反省,因为不满妈妈的斥责而疯狂地乱扔茶壶、杯子,破坏沙发及撕毁书本、壁画等来发泄!忽然,书房里被他破坏的物品都仿佛施予魔法般复活,个个来向小男孩声讨他的恶劣行为,小男孩被吓得惊慌失措,跑向花园,殊不知花园是他平常破换更严重的地方,树木、蜻蜓、蝙蝠、小青蛙及松鼠决定一起来报复小男孩过去的欺负虐待,就在一团混乱的时候,小松鼠受了伤,小男孩看见之后上前替松鼠包扎伤口,随后因为太累而昏倒。小动物们看到这番景象发现,其实小男孩还是挺善良的,最后一起想办法将小男孩唤醒并且护送他回家了。

    三、拉威尔在《孩子与魔法》中的创作手法与角色塑造

    分别从《孩子与魔法》的十三个剧目解析拉威尔的创作手法与角色塑造:

    (一)序曲

    整个序曲分为五个部分:

    a:调性为G大调,两个高音单簧管以四、五度交替的音程旋律开始演奏出主题材料作为序曲的渲染基调;主题材料分为6句:aa1bb1cc1。

    b:加入低音大提琴的旋律,采用泛音演奏高音旋律,这种写作手法极为少见,以分解和弦的方式来演奏G大调的Ⅴ7/Ⅳ,旋律以不和谐音F开始,刻画了男孩此刻复习功课时内心的幽怨与不满。

    c:加入次女高音的独唱,旋律材料从主题衍生过来,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均为三句;第一部分的三句均从六级音开始,暗示男孩郁闷的心情,随着一句句的抱怨旋律线条不断上升,最后又以Ⅵ音收尾,也体现了男孩对自己的想法无法实现的一种无奈;第二部分从F音起大山式线条,生动地刻画了男孩的叛逆、淘气及对现状的各种不满,而最后一句依然落回到Ⅵ音,与前半部分形成呼应。

    d:随着由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巴松构成的木管组的ⅱ9到ⅲ的进行,引出女低音的登场,这一部分对妈妈的刻画拉威尔主要采用了两种配器方式:木管组与弦乐组,木管组主要来刻画妈妈对男孩的说教与批评,弦乐组主要刻画了妈妈的哀怨及对男孩不听话行为的心痛。

    e:以木管组演奏的A大调主三和弦与铜管组演奏的降B大调主三和弦的小二度极不和谐的音响效果极大地推动了矛盾冲突,通过钢琴E大调主七和弦与e小调降五音的主七和弦交替演奏,刻画男孩阴晴不定的性格,平行小三和弦的半音进行将男孩的情绪推向高潮,用钢琴上下来回跑动的华彩段落以及管乐组带装饰音的跳动和弦、半音和弦交替震音的演奏形式将男孩崩溃发疯、到处报复性的破坏行为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会跳舞的沙发椅

    拉威尔采用巴松与低音巴松这两个乐器以分解增四音程的音型来分别引出沙发椅和高背椅这两个角色的登场,同时也营造出了滑稽与诡异的气氛。接着以钢琴缓慢的舞点节奏引出两个角色的主题对话,主要节奏型为:X·XXXXX|X·XXXXXXX这一部分的曲式结构为两段式,调性为g小调,旋律多采用增二度音程以及跳进,使音乐充满了诡异与惊悚,呼应了沙发椅对男孩的警告与嘲讽,最后以ⅱ11转到d小调的主和弦,无缝开启下一段落。

    (三)抱怨的大时钟

    以活泼的快板节奏以及平均的同音反复的节奏型来刻画大时钟形象,以有力地弦乐拨奏和管乐断奏的方式来模仿大时钟的机械运转模式,时不时出现的三连音节奏型则暗示因为男孩淘气地拿走大时钟身上的零件导致无法准确地走表报时,最后大时钟随着速度减慢终于停止了走动。

    (四)英国茶壶与中国茶杯

    拉威尔分别用长号与低音巴松加大鼓以同样的旋律来演奏引出英国茶壶与中国茶杯这两个角色,旋律以简单的两个跳进的音构成(六度音由上向下方向跳进),在第一个音前面加了个两个向上滑行方向的碎音,给人以滑稽、有力的形象特点。见谱例1:

    

    这一部分曲式结构分为三段:英国茶壶独唱、中国茶壶独唱、合唱。

    英国茶壶的主旋律里面采用了许多重音记号,形象地模仿了茶壶烧开水时蒸汽顺着壶嘴一次次冒出、发出声音的景象,在伴奏上也采用长笛等乐器以XXX跳音音型进行呼应来展示英国茶壶有力、坚韧的形象(见谱例2);主旋律节奏多采用附点节奏也是模仿水沸腾的特点。

    中国茶杯的主旋律以抒情为主,与茶壶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拉威尔在伴奏上选择钢片琴以三连音为主的旋律演奏和十六分音符拨奏的和声伴奏,展现了中国茶杯晶莹剔透、制作精美的特点。在调性上采用F宫五声调式来呼应中国茶杯的东方特色。

    合唱部分拉威尔主要展示了茶壶与茶杯碰撞发出的有力声音,最后以两者的交替呼应来结束段落。

    (五)火的出现

    在茶壶与茶杯热烈吵闹的结束之后,拉威爾依然采用F宫五声调式,用钢片琴以四度音来演奏旋律,营造了一种宁静、寂寞又充满童真的氛围,这时男孩唱出了一句感慨的话,为自己将心爱的中国茶杯打碎而懊恼不已。接着,拉威尔以木管组低音大提琴钢琴等奏出C大调二级的附属九和弦,持续演奏的木管组与竖琴、低音大提琴等乐器的拨奏形成了大二度,在宁静的环境里营造了一丝丝的危险气氛,突然以钢琴强烈而快速的上下跑动的华彩来刻画火苗阴晴不定、忽高忽低的形象,乐队以颤音的渐强演奏来表现火苗颤动的形象。接着以X0XX0X的节奏型来引出主题。

    拉威尔采用花腔女高音来展现火的华丽、嚣张的形象非常贴切,中间多次花腔女高音的独唱段落将火刻画得栩栩如生。最后以三个半音进行的增三和弦的渐弱来结束,生动地展现了火的危险性,也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使得男孩越来越不安,越来越害怕。

    (六)壁纸里的牧羊人

    随着鼓点以X·XXXXXXXX节奏型的出现,长笛与单簧管小二度平行旋律的半音阶上下行演奏来象征草原上风的吹动,圆号长音构成的和声背景呈现了一幅牧羊人在草原的景象。

    这一部分乐曲采用两段式写法,第一段调性为a小调,采用复调的写作手法,主要形式为卡农,其中一些二声部将a自然小调与a旋律小调同时采用,构成了大七度、增四度音程,表达了牧羊人对小男孩撕坏壁纸、破坏他们生存的草原环境做法的哀怨;中间间奏部分突然转为A大调,旋律镶嵌了一些装饰音,节奏也加入了十六分音符,使得乐器的气氛变得轻松愉悦,仿佛是在回忆之前草原上清澈的天空、美丽可爱的羊群及幸福祥和的生活,第二段前半部分采用女声二重唱形式,前半部分依然是A大调,延续间奏的写作风格,后半段又突然转回a小调,旋律又变回第一段的写作风格,合唱部分以第一句的再现结束,又随着音乐的进行不断减少每个组乐器的演奏,最后剩下鼓点以渐弱的形式消失。

    (七)童话故事里的公主

    曲式为三段式,拉威尔首先在a小调上采用长号与低音大提琴演奏的属和弦以非常弱的力度作为和声背景,以竖琴由慢到快的属和弦分解旋律节奏的变化,整体营造出了神秘幽静的引子,引出男孩与公主的见面。

    第一段:性为降E大调,主要由长笛、花腔女高音两个声部构成二重奏的形式。旋律线条悠长,旋律宛转悠扬。

    第二段:随着单簧管快速流动性的旋律的加入,调性也升到了E大调,加入了次女高音的声部,与花腔女高音呼应式的对话为整首曲子增添了紧张的气氛;随着音乐的进行,流动性的旋律不仅仅由单簧管演奏,而是由木管组交替轮流演奏,并且还加入了英国管和加弱音器的小号那号角般的旋律将情节推到高潮,接着又回到花腔女高音与长笛的二重奏形式,音乐回归了平静。

    第三段:突然响起如恶魔般召唤声音的铜管组,音乐速度逐渐加快,在弦乐组与木管组颤音下再次将音乐推向高潮,在花腔女高音呼喊中音乐慢慢消失,呈现了公主因男孩将故事书撕碎而永远陷入沉睡中。这时只剩下男孩的回忆与懊悔般的旋律,音乐缠绵悠长又充满忧伤。

    (八)数学小老头

    升五音的主七和弦的出现强行将男孩从幻想中拉回现实,男孩发出了自暴自弃的抱怨。A大调降三音的重属导七和弦尖锐的震音演奏,引出了严苛、一丝不苟的数学小老头的登场。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节奏单一,快速的节奏,符合数学小老头快速运算各种方程式的形象。在中段拉威尔采用了从中板慢慢加速到快板的写作方式,充分地将情绪推向高潮,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戏曲中经常出现。采用XXX这种短小有力地节奏不断重复出现,一点点渐强,最终将矛盾冲突推向新的高度,使小男孩被逼疯,发出一声呐喊,最后他们又以这种节奏减弱的方式消失在舞台上。

    (九)猫咪

    在一番吵闹的数学公式轰炸过后,低音大提琴与大提琴以低沉又带滑音的大跳缓缓进入,表现了小男孩沉重、纠结又无奈的呻吟(见谱例4),单簧管快速十六分音符跑动的乐句,正是模仿猫咪灵活跳动矫健的身影(见谱例5)。

    这一段落里面,拉威尔采用了许多方式才模仿猫咪的叫声,在模仿长的叫声时采用半音阶上下行快速演奏的方式以模仿猫咪悠长又慵懒的叫声;在模仿短的叫声时采用小跳心电图式上下跳动来模仿猫咪妩媚可爱的叫声(见谱例6)。

    第二景

    1.树木合唱

    引子:拉威尔首先采用加弱音器的弦乐震音来模仿夜晚寂静的花园,其中小二度音程的使用增加了些许阴森的气氛,用长笛半音快速向下滑奏来模仿猫头鹰的声音;用短笛带短倚音三连音的跳音和快速的华彩乐句模仿小鸟的叫声;用人声快速的同音反复来夸张地模仿各种虫子的声音;带短倚音的快速音符来模仿青蛙和蟾蜍的叫声,一幅深夜躁动的池塘花园景象油然而生(见谱例7-8)。

    

    树木合唱:作曲家采用乐队滑音演奏纯四度音程下行增四度做渐弱渐强来模仿树木随风摇曳的形象。旋律线条呈直线波浪形的,既表现了树干的坚硬又展现了树叶的摇曳,男低音的合唱体现了树木高大又魁梧的形象。

    2.蜻蜓与狮身人面像之舞、蝙蝠

    曲式结构为三段式:蜻蜓与狮身人面像之舞——花园动物的合唱——蝙蝠独唱。

    a、蜻蜓与狮身人面像之舞:用降二级七和弦?Ⅱ7的琶音上下行来象征蜻蜓灵活飞行的形象,乐队有力的和声象征着狮身人面像威严的形象。

    b、花园动物的合唱:由小鸟的独唱段落再次引出树木合唱中的动物合唱,这一次又加上了蜻蜓与狮身人面像的形象,声部更加饱满。

    C、蝙蝠:采用单簧管与长笛交替演奏快速流星线条的乐句来表现蝙蝠灵活飞行的身影,使用同音反复高音演唱模仿蝙蝠尖细的叫声,弦乐的演奏配合蝙蝠的叫声以拨奏为主。

    3.小青蛙之舞与松鼠

    整个部分分为三段:青蛙之舞——青蛙与松鼠对唱——松鼠与男孩对唱。

    a、青蛙之舞:采用英国管和大提琴共同演奏g小调三级11和弦,英国管以波浪的线条重复演奏,大提琴以长音演奏;接着圆号吹出悠长的旋律,以大跳为主,随着线条的不断升高,将调性推向E大调,从导七和弦开始,随着长笛接替圆号的独奏,和声进行到属七和弦,最后解决到主和弦,但是长笛旋律最后一个长音却落在属音,以此重新转调到B大调,这时便引出青蛙的登场。

    在这段描述青蛙之舞的段落里,拉威尔采取单簧管竖琴的射线上下行的快速跑动音型来形容青蛙的跳动,用弦乐拨奏和打击乐来表现青蛙的“呱呱呱”的叫声,用X·XX·XX·XX这个节奏型来模仿青蛙长的叫声。

    b、青蛙与松鼠对唱:调性为D大调,青蛙唱段采用同音反复加跳进,有点机器人说话的效果,好像青蛙玩具一般,增加了趣味性,也迎合了儿童的口味,跳进代表了青蛙的跳动(见谱例9),加上弦乐组拨奏的切分节奏,为整首曲子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松鼠唱段用单簧管演奏带休止符的乐句展现松鼠小巧、灵动、跳跃的形象特点。

    c、松鼠与男孩对唱:调性升为A大调,乐队改为圆号和单簧管和弦长音演奏,男孩唱段以三连音级进为主,温柔又抒情,表达了看到小松鼠的喜爱之情,但是当松鼠的唱段出现时调性突然降到了C大调,旋律线条呈向下趋势,乐队只有简单的三个和弦,非常安静,表达了小松鼠内心对男孩充满了警惕与反感。接着唱段由两句持续上升的旋律线条将调性转为降A大调,转调之前拉威尔采用了E大调Ⅴ7,旋律停留在升D,然后将升D作为降A大调的属音转调到降A大调,这种写法增添了许多色彩变化,由升号调突然转变为降号调带来极大的色彩变化,也生动地体现了小松鼠巨大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小松鼠对自由、大自然的渴望与向往,不愿被男孩抓到笼子里观赏。

    4.终曲

    终曲曲式分为两段:争斗——送男孩回家。

    a、争斗:整部歌剧戏剧冲突最强烈的部分,也是最高潮部分,速度为Vivo,开始以乐队颤音渐强到减弱的演奏模仿动物们的咆哮与愤怒,铜管组的半音阶上行的演奏为曲子增添了更多的紧张感,三连音的使用更加推动了情绪的高涨,合唱部分各个声部交替重复出现的旋律像是激烈的争吵,随着情节的发展,旋律节奏越来越紧凑,乐队声部与织体越来越庞大,一步步将乐曲推向新的高潮,随着一声呼喊,乐队由高音声部不断减少,最后在低音大提琴声部结束。

    b、送男孩回家:男孩用手帕为受伤的小松鼠包扎之后累晕过去,这时所有的动物开始改变了对男孩的态度与看法,音乐先是以慢板开始,由简单的低音大提琴伴奏,采用卡农的写作手法,不断地加声部与织体,伴奏织体也越来越复杂,合唱部分声部也越来越复杂,调性的变化是从C大调转到降D大调,然后升到A大调,最后又再次回到整首歌剧开头序曲的G大调。在最后又再现了序曲单簧管开始演奏的主题材料,与序曲不同的是这里再现的部分增加了许多乐器,音乐不再像一开始那么孤独寂寞了,而是充满了温暖,增加的乐器就象征着陪伴男孩并送他回家的动物们,它们一直陪伴着男孩。

    第三节《孩子与魔法》整体创作风格

    拉威尔《孩子与魔法》整体创作风格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曲式结构与和声

    拉威尔在曲式结构上多采用三段式结构;和声上多采用副属和弦,比如说,采用木管组的A大调的主三和弦与铜管组降B大调主三和弦的同时演奏产生的不和谐音响效果推动了矛盾冲突;同主音大小调的主七和弦的交替演奏刻画男孩阴晴不定的性格;用二级的副属九和弦营造危险的气氛。

    2.角色形象地塑造

    拉威尔对每个角色都采用了相应的乐器来代表形象特点:(1)采用两支高音单簧管吹奏纯四度、纯五度音程来代表男孩的心情,木管组代表妈妈的说教,弦乐组表妈妈的哀怨;(2)巴松的分解增四度音程刻画沙发椅和高背椅的滑稽;(3)快速的弦乐拨奏与管乐断奏模仿大时钟的机械运转模式;(4)长号的滑音与低音巴松刻画英国茶壶与中国茶杯的滑稽形象,钢片琴来展示中国茶杯晶莹剔透的精美外观,长笛跳音演奏模仿茶壶开水沸腾的特点;(5)钢琴华彩和乐队颤音渐强减弱来模仿火苗的形状;(6)木管组二度音的半音阶吹走模仿草原上风的吹动;(7)长笛象征公主高雅圣洁的形象,木管组流动性的旋律伴奏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情绪高潮处响起了小号那号角般的声音,铜管组象征黑暗恶魔形象;(8)乐队以快速规律的节奏进行展现了数学小老头一丝不苟、严谨高速思考的形象;(9)单簧管快速跑动的乐句展现了猫咪灵活矫健的身影;用各种旋律线条模仿模仿猫咪叫声;(10)加弱音器的弦乐震音演奏烘托出花园夜晚的寂静,长笛半音向下滑奏模仿猫头鹰的叫声,短笛的跳音与快速的华彩乐句模仿小鸟的叫声,各种人声反复的低吟是虫子的声音,带短倚音的跳音是青蛙和蟾蜍的叫声,乐队以渐强渐弱的下行增四度旋律模仿树木随风摇曳的形象;(11)钢琴用上下行的快速琶音模仿蜻蜓灵活飞行的身影,有力的乐队演奏代表狮身人面像威严的形象,单簧管与长笛交替演奏模仿蝙蝠灵活飞行的身影,人声高音同音反复与弦乐的拨奏模仿蝙蝠尖细的叫声;(12)单簧管与竖琴射线型的上下跑动旋律用来模仿青蛙的跳動轨迹,弦乐拨奏与打击乐模仿青蛙“呱呱呱”的叫声,单簧管带休止符的乐句展现了松鼠小巧灵动的形象特点。

    3.调性布局

    在牧羊人的部分拉威尔采用了a自然小调与a旋律小调的并用来展示牧歌的特点;在描写松鼠独唱的部分用降号调转调到升号调的调性色彩对比来刻画松鼠心理的变化;整部歌剧最开始是G大调开始,在中间进行了多次的转调,最后又转回到了G大调,表达了男孩在一番奇妙的经历之后重拾回家的心情。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拉威尔在刻画人物、动物、物品形象的时候喜欢采用模仿叫声、身影、动作等进行刻画,根据其外形来采用相对应音色的乐器进行描写;采用调性的对比变化刻画角色的心理变化;通过旋律线条的描写刻画角色的外部特征与形象特点;用二度音、增四度音展现矛盾冲突,采用复调的写作手法将主题慢慢升华,最后以男孩在动物们的帮助下回到了温馨的家结束整部歌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向更多音乐爱好者阐述关于拉威尔《孩子与魔法》的角色塑造的写作手法。

    参考文献

    [1][法]让·艾什诺兹. 拉威尔[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德]米夏埃尔·施特格曼.莫里斯·拉威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