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
范文 | 【摘要】作为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节奏是舞蹈和音乐表现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以当前国内民间舞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对象,分析舞蹈教学节奏的控制,希望能够将其应用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参照民间舞蹈的特点、规律和舞蹈教学原理诠释我国民间舞蹈教学新含义,为我国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传承提供契机。 【关键词】节奏;音乐節奏;节奏变化;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42-02 【本文著录格式】何宜晓.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20,03(06):42-43.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分类 汉族有着很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难以生存的古代凭借顽强的精神存活至今,在发展中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音乐舞蹈形式。 (一)地域划分 从地域角度来看,浙江地区的跳蚤会舟山、滚灯余杭、茶灯舞遂昌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其中跳蚤会在舟山地区是享誉盛名的民宿舞蹈,这种舞蹈的动作就好似跳蚤跳动,具体形式为一对男女共舞。而滚灯余杭则是余杭地区非常常见的圆球物,包含大中小三种类型,完美融合了力、健美、舞蹈及体育等种种因素[1]。 茶灯舞遂昌就是一种带灯的舞蹈。这种舞蹈的动作就好像生产劳动采摘茶叶一样,有着浓厚的生活化体现。除此之外,山东地区的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也享誉海内外,其中鼓子秧歌主要集中在黄河地区,黄河地区十分常见[2]。胶州秧歌属于古代卖艺舞蹈,有些时候又被称作跑秧歌或是地秧歌。还有陕西地区的八仙板、绑绞舞和洛川老秧歌,其中八仙板主要是妇女们的舞蹈,妇女们手持鲜花木棒,头戴鲜花扮演八仙,主要作用为祭祀神灵。节庆日很多人都会跳绑绞舞庆祝团圆,而在庆祝丰收和欢度春节的时候人们就会跳洛川老秧歌。以上舞蹈形式抒发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二)功能划分 不同功能的舞蹈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是民间彩灯舞。这种舞蹈被用在元宵节,在元宵节人们放飞彩灯,并且跳彩灯舞,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浙江奉化布龙;其次是民间舞狮。很多地区在民间节日的时候都会用舞龙舞狮的方式庆祝[3]。有资料显示,这种方式最开始是从西域传来的,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舞狮从某些角度来看是舞蹈、武术、杂技的混合;最后是鼓舞。在表演花鼓灯的时候跳舞者的身体朝向右侧倾斜,表演者眉目传情,动作则柔中有刚。 二、民间舞蹈与音乐节奏的关联 (一)民间舞蹈的节奏特征 首先是舞蹈节奏方面。舞蹈节奏就是舞蹈动作在速度层面的快慢处理,营造出动态的力量强弱,是对舞台动作幅度的控制与对比,能够在舞蹈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张弛力度。节奏属于对比,能够将原本简单动作变成艺术形式。节奏属于不可或缺的艺术性元素,节奏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及事物的本质。节奏不仅包括外露的部分,同时也有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部分。这里的外在部分所说的就是物理性质、自然性质的自然形状,主要体现在动作快慢,能够很好地制约舞蹈的节拍和时间长度。舞蹈内在所说的就是舞蹈中舞蹈者的表演态度,舞蹈者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舞蹈节奏、舞蹈轨迹、舞蹈规律。 (二)音乐节奏特征 这里所说的音乐节奏特征是对音乐节奏快慢、高低间接性规律的统计和变化。比如古琴曲中的《酒狂》是非常常见的配乐。在舞蹈中大量知识分子在酒精的催动下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以醉汉身份出现的这些知识分子步履并不坚定,会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与高低变化发泄自己的内心压抑与愤恨。 (三)节奏带给舞蹈的制约性影响 人们说话的过程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表达主题。与之对应的是人们在走路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姿势与形式,体现的就是高低快慢变化。用这样的过程呈现律动美。节奏的急缓与长短、音乐的紧进慢行和徐徐有致体现着人类的感情。 (四)舞蹈创作的节奏 基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听觉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人类的听力比视觉更容易关注周围的动向和变化,产生关注力。正因如此为展现舞蹈本身的美学奥秘,就需要充分考虑如何使用节奏。舞蹈《丹顶鹤》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个舞蹈最开始用到的音乐十分安详,人们的内心世界会进入缓慢的节奏当中。随后突然出现一连串小碎步,就好似小溪流水一样引出一段悠扬曼妙且悠长的音乐,巧妙地配合着表演者的小碎步。舞蹈开始以后,音乐十分平静,音乐听起来宁静且动听,此时的丹顶鹤正处于悠闲、安静的状态。随后音乐切换进入小调,此时的丹顶鹤爆发出强烈的生命渴望。在音乐重新回归宁静以后,舞蹈表现出微弱的动作,寓意着此时的丹顶鹤正在慢性死亡。 三、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节奏变化形式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之对应的是诞生了璀璨的文化。民间舞蹈就好似盛放的花朵,民族民间舞蹈则好似花朵当中的花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舞蹈都有代表地区文化、地区特色。 (一)鼓子秧歌节奏变化 我国人民一直将黄河比喻为母亲河,但同时黄河本身也时常出现性情上的变化。黄河多变的性格使当地人们出现了抗击水灾的勇气。在解决水灾灾后将迎来在后收获,丰收的喜悦使当地人们载歌载舞。在心情不断变化下,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但凡能够接触到的锄头、镐子、盆子、锅盖都会被用作舞蹈道具。 (二)海阳秧歌节奏变化 海阳秧歌奔放豪情、风趣幽默、热闹非凡。在锣鼓的搭配下,人们感受着江河湖海奔流而来的气势感。不论是双人表演还是多人表演,人们都能够感受到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人们的脑海和生命中刻下深刻的印记。 (三)胶州秧歌节奏变化 胶州秧歌集合了伴奏、唱腔、舞蹈等多种元素。舞蹈者手持担挑、布条、花扇等道具边走边舞,营造出一种缓慢前行的节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热情。 (四)安徽花鼓灯节奏变化 在花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韵律让人流连忘返。在身体上下晃动、前后扭动中呈现节奏,尤其是三点头与三回头,精准地刻画与描写了少男少女的娇嗔表情,真切又细腻。 四、民间舞蹈节奏变化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能够呈现出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各种生动的图片、画面、文字用生活经验叙述与介绍身边的事物,呈现直观的教学节奏感,再现了民族舞蹈的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地域环境追求,用鲜活的形象提供支持,让学生理解与感触到了民族舞蹈的生命美丽与文化背景。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欣赏与感知着节奏美感。比如闽南地区的拍胸舞最开始是乞讨者乞讨的舞蹈,没有过多的动作幅度,属于生活化气息十足的舞蹈。而在当代为了呈现节奏感则会夸大动作,让人直观地感受舞蹈气息。为了加深学习舞蹈者的印象、更加准确地完成舞蹈动作,学习者就需要加深节奏的记忆与理解。国内很多民族舞蹈都有自己独有的动作规律这些动作规律的掌握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舞蹈建立节奏感,提升对动作的理解和印象,保障动作完成质量和成熟度。 五、结语 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与抓住音乐的节奏感,呈现富有感情与魅力的肢体语言。在上下、前后曼妙的舞姿下直击观赏者的内心世界。节奏感在舞蹈中的影响十分突出,尤其是对民族民间舞蹈,对其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舞蹈文化的传承提供巨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慧娇,吴琼.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看舞蹈与民歌民乐的同构关系[J].北方音乐,2019,39(19):242-243. [2]张西亚.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与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0):58-59. [3]王珊.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科技资讯,2018,16(18):233,235. 作者简介:何宜晓(1994—),女,汉族,江苏徐州,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