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皮埃罗》 |
范文 | 徐萌 韩啸 【摘要】勋伯格作为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创作的《月迷皮埃罗》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现象,将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本文针对勋伯格所创作的《月迷皮埃罗》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译本所展现的内涵,并且针对《月迷皮埃罗》进行人声分析,从宏观以及具体两个层面来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勋伯格;声乐;《月迷皮埃罗》 【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068-02 【本文著录格式】徐萌,韩啸.浅析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皮埃罗》[J].北方音乐,2020,05(09):68-69. 引言 1912年勋伯格创作了《月迷皮埃罗》,艺术表现以及创作技法十分高超,代表了勋伯格的音乐素养,成为重要的表现主义作品。在西方音乐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月迷皮埃罗》产生于诗歌交际之时,在勋伯格音乐表达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综合体,将美术、文学、音乐以及戏剧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史上杰出的作品。对勋伯格所创作的《月迷皮埃罗》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在了解勋伯格人物背景的基础上,探究《月迷皮埃罗》译本的内涵,并对这部作品的人声进行宏观以及具体分析。 一、勋伯格及《月迷皮埃罗》概述 勋伯格作为美籍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勋伯格自12岁开始进行作曲,一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个人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包括调性、无调性以及全新创作探究阶段。1908年以前,勋伯格的艺术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是创作的调性阶段,充满了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1]。1908年-1920年勋伯格的创造为无调性时期,产生全新的无调性音乐风格,音乐创作也逐步走入新的阶段。勋伯格著名的音乐戏剧作品包括《期待》《幸运之手》《摩西与亚纶》《月迷皮埃罗》等。 1912年,勋伯格完成了《月迷皮埃罗》的创作,成为重要表现主义声乐套曲,这是勋伯格在无调性阶段所创作的著名作品,代表了其典型的特征。《月迷皮埃罗》综合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全新的跨文化艺术特征,歌词最初是由阿伯特吉罗所出版的诗集。作者在整部诗词当中展现出充满幻想臆断的特征,营造了恍惚的气氛。主人公皮埃罗在整个作品当中作为丑角形象,具有内心迷茫、恐惧的特征,展现了作者精神意志。 勋伯格在原有诗词创作的基础上,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刻画皮埃罗的扭曲心理,并且运染出独特的音响画面。勋伯格在针对此作品进行创作时,将其作为音乐套曲来进行,涉及到长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单簧管等多个乐器[2]。《月迷皮埃罗》套曲共包括21首作品,共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7首声乐曲。 从整体上来看,《月迷皮埃罗》作品的戏剧结构、形式结构以及时间结构之间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因果关系,勋伯格创造通过诗朗诵结合的方式通过乐队来处理音响,展现了独特的音乐作品形式。 二、《月迷皮埃罗》译本内涵 《月迷皮埃罗》作为吉罗的代表作品,在后期被德国著名的戏曲家哈特雷本翻译为德语并且正式出版,哈特雷本翻译并不是简单地直接翻譯,而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展现出了哈特雷本高超的艺术杰作。从吉罗、哈特雷本以及勋伯格三位的诗歌音乐创作中可以展现《月迷皮埃罗》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 根据《月迷皮埃罗》哈特雷本的翻译可以得知每一部作品的标题,这些短诗之间并没有连贯的意义,无法从标题中进行深入理解。众多诗歌的内容展现了诗意的幻想,体现了哈特雷本的潜意识展现。勋伯格则在诗歌的意境中得到了音乐的共鸣,为其音乐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根据哈特雷本的译文中可以展现诗人所描绘独特的景象,体现了破碎的意象[3]。例如在第1首诗《酩酊之月》中可以得知,这首声乐曲的内涵中,描述用眼睛来喝美酒的方式,展现了光怪陆离的、波涛汹涌的景象,诗人在这一美丽的景象中陶醉。在第十七首诗《滑稽的模仿》中,则描绘了一位可悲的女人,主人公痛苦着、熠熠发光着,展现出可怜的形象。除此之外,在《月迷皮埃罗》中展现了诗人幻想的多种不同的甚至带有恐怖色彩的景象,从诗歌的内容可以展现整体的痛苦,因此勋伯格在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声乐创作,展现了浓厚的惊悚感。 三、《月迷皮埃罗》人声分析 (一)宏观分析 勋伯格所创作的声套乐曲《月迷皮埃罗》整体上是应用女声来进行演唱的,作为演唱家需要详尽地描绘作曲家所提出的要求,演唱者不能单独地来进行常规朗诵,更不能强调音调音高之间的旋律。勋伯格在进行创作中尽力地实现旋律的弱化,根据诗歌的语调来进行独特的演唱,并且要求表现出作曲家所标记的近似高音特征。因此,整部作品的人声演唱者需要在勋伯格所提出的节奏要求下来进行演唱,这使得演唱家需要达到较大的变化性特征,展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声音需要体现恐惧、惊悚、低吟、高亢、凝重、神秘的不同特点,这些声音的表现可以体现出诗歌的内涵。 勋伯格所进行的《月迷皮埃罗》风格化的演唱以及表演特征,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在其乐谱前言内容中可以得知,作为朗诵者必须要遵守演唱者一样的节奏,但是也要体现演唱与朗诵之间的区别,作为朗诵者可以保持准确的音高,演唱者则需要再达到一定应高要求之后立刻进行变化[4]。因此,《月迷皮埃罗》的演唱并不是普通的朗诵,也不是一般情况的演唱,而是将音乐与朗诵所结合的独特形式,演唱者需要注意到整个作品所展现的情感内涵,但是不能够局限于词语表面诚意的表达,需要严格地控制节奏的变化,展现丰富的音高转变。因此,在《月迷皮埃罗》整个作品中,对于人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时刻展现病态的呼唤,展现彷徨的情感。在整个作品中,勋伯格要求演唱者可以达到独特的艺术表现,这对于后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朗诵调的人声处理方式来展现声乐演唱是新时期音乐作品发展的新形势,影响了众多作曲家音乐家。20世纪之前的音乐表演包括艺术歌曲以及歌剧,都是通过反复的旋律线条变化来进行展现,但是在《月迷皮埃罗》作品中人声的展现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通过唱念的艺术表现方法来打造独特的音乐作品。 (二)具体分析 《月迷皮埃罗》作品的整体演奏,具有较强的表演艺术性,尤其是在演唱时,作为演唱家需要准确的控制节奏、音高的变化,更需要展现整体舞台的风格,只有充分融合,二者才能够体现《月迷皮埃罗》作品的内涵,展现整个作品的艺术性。朗诵者的演唱方式最早出现于1897年由丁克创造歌剧《儿童王国》,出现了唱念的方式,在相关资料中展现唱念的发声方式、位置与早期歌剧中的咏叙调十分相似。在《月迷皮埃罗》创造中,勋伯格借鉴了这种演唱的方式,在咏叙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创新,要求演员在实际表演时从一定的音高开始进入,随后直接转入说话音调,实现升降。因此《月迷皮埃罗》中应用了唱念的表演方式,但是与意大利歌剧的咏叙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月迷皮埃罗》的版本可以得知,人声大多翻译为说唱、念唱、声乐套曲等。《月迷皮埃罗》作品当中的人声内涵主要是吟唱、颂唱,因此整个作品的音调可以理解为唱念。除此之外人声中需要对应整个歌词当中的每一个音高,作为演唱者在了解作品具体音高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唱念的特点,从而对作品的内涵进行全方位阐释。勋伯格在《月迷皮埃罗》创作中十分重视人声的音高设计,尤其是注重半音级别的上下变化。在整个旋律中,半音几乎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使得整个音乐作品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尤其半音具有口语化的特征。勋伯格在进行《月迷皮埃罗》创作中十分重视半音的应用,结合朗诵的发音方式来展现整个作品的内涵,勋伯格运用夸张的形式实现了唱念的特征,结合半音下行线条的方法来刻画出整个诗歌的内容,展现出惊悚恐怖的画面。 《月迷皮埃罗》的人声部分是通过常见的形式来进行展现的整体朗诵,表现出十分随意的特点但是却注重对节奏以及音高的把握,这是整个作品中以音乐第一的直接体现。尽管《月迷皮埃罗》整个作品是在一部女演员的要求下来进行创作的,但是从整体的发展以及演变中可以得知,并没有女演员可以担当展现作品的重任,尤其是人声部分是由著名的歌唱家来进行展现的,这可以看作勋伯格创作此作品的重要特征,以人声为主,展现了唱念之间此消彼长的变化。除此之外,在《月迷皮埃罗》中实现了音高的变化,也展现了大跨度使用音程变化的特点。《月迷皮埃罗》中可以直接从一音滑到另外一音,实现了音高的设计,并且在各个声部中无法直接清晰地划分出段落,要求表演者需要灵活地掌握音區以及音高之间的转化。 除此之外,在《月迷皮埃罗》创作中,作为演唱者需要实现气声的展现,尤其是声带处于松弛与紧张之间所展现的特点,是由声带震动所产生的半声半气的效果。 四、结语 《月迷皮埃罗》作为勋伯格的代表性作品,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反映了真实的现实世界,展现了现实世界的丑陋,以及时代的精神。《月迷皮埃罗》作品的声乐部分需要结合诗歌以及演唱的特点,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体现了无调性创作特征,在实际演唱中,声乐难度要求较高,需要实现音调的高低变化,展现全新的演唱技法。在实际演唱中人声需要加大对于气声的应用,展现作品的美学内涵,整个作品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月迷皮埃罗》具有时代性意义,在实际创作中颠覆了传统的美声演唱,将朗诵与演唱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新时期对于这一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美声的内涵,在不断实践中对于我国的声乐表演提供借鉴,提升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郑波,韦思铭.论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思想视野边界——兼谈“首届中国民族男高音声乐论坛”的“气息说”启示[J].天府新论,2019(3):143-151. [2]刚妍.二十世纪初期音乐的“多层次”体现——以西方理论家的三篇文章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22):6-7. [3]乔·阿根蒂诺,周远.跨越调性界限的六音组——勋伯格和李斯特作品中共同的音高结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3):5-21. [4]李卓越.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动机分析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17):55-56,101. 作者简介:徐萌(198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