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
范文

    [摘?要]广西那坡黑衣壮作为壮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氛围。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黑衣壮的音乐风格十分鲜明,给人以独特的视听和审美体验,音乐作品也以原生态的形式得以保存。本论文结合笔者在那坡地区的采风经历,在论述黑衣壮的音乐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黑衣壮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进行探究与分析,为今后对黑衣壮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黑衣壮;原生态音乐文化;音乐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65-02

    [作者简介]朱亚欣(1996—?),女,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22)

    黑衣壮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特点,民歌是其音乐文化中最独特的部分,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黑衣壮族的音乐源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演唱形式丰富,演唱技巧熟练,原生态是黑衣壮民歌的最大特色。与其他民族音乐相比,黑衣壮的民族音乐特点更为鲜明,他们为壮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黑衣壮音乐文化发展背景

    (一)黑衣壮简介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而黑衣壮是壮族最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由于历史上的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黑衣壮的大多数人家都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1]黑衣壮的传统民歌和二部重唱独具特色,曲调高亢嘹亮,被称为广西壮族民歌的“活化石”。黑衣壮人以黑为美,黑衣服黑头巾黑鞋,能歌善舞。

    (二)黑衣壮音乐文化发展背景

    少数民族地区缺少系统性的文化传承,没有固定的机构进行记录,文化断裂的情况频繁发生,并不单单是现代文化冲击的结果。20世纪末开始,黑衣壮族开始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经过不断的流传和整理,逐渐凝练为“黑衣壮”一词,并沿用至今。20世纪30年代黑衣壮音乐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广西政府实行“特种部族教育”,开始在少数民族推行现代化教育。当时广西许多教师就开始聆听学生们演唱的歌词,并进行记录。其间,就有学生演唱了黑衣壮的歌曲《相思歌》。正是这段时间,黑衣壮的民歌第一次被记录了下来。1942年出版的《特种部族歌谣集》就专门收录了黑衣壮的抗战歌、结婚歌和送亲酒歌等,当时还出版了《黑衣人的歌唱》《镇边黑衣族的生活》等刊物,这些都在概括性地介绍黑衣壮的民歌。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统一,黑衣壮音乐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黑衣壮的歌唱文化

    (一)黑衣壮的民歌类型

    黑衣壮没有单独的文字,大多是壮语演唱。民歌有多种类型,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低回婉转,歌声宛如天籁,体现了浓厚的壮族风情。例如“论”和“诗敏”等,不同类型的黑衣壮民歌,演唱方式和作品风格都不相同。[2]

    “论”也被称作“过山腔”,属于高腔山歌,是黑衣壮民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单声部民歌,曲调高亢嘹亮,情绪激昂,音色如行云流水一般。过山腔的最大特点是对仗,这也是黑衣壮民歌的最大特点。男女声对仗、歌词表达内容的对仗,还有演唱技巧的对仗。演唱者以男女对唱为主,演唱过程中歌者也会使用真假声结合演唱,错落有致。过山腔歌词多采用七言句,习惯押韵,旋律依据歌词内容进行变化,有时歌者会即兴演唱。

    “诗敏”是黑衣壮民歌中的多声部音乐,采用“宫、商、角、徴、羽”五声性调式,与过山腔不同,“诗敏”曲调舒缓,速度相对较慢。多为两男两女进行演唱,对演唱者气息要求较高。歌词多采用七言四句的形式,多用衬词,使用壮族方言演唱,歌者着民族传统服饰,富有民族特色。

    “尼的呀”在壮语中是“好的呀”的意思,是壮族音乐的标签,也是黑衣壮民歌中最常使用的襯词,在“诗敏”中使用较多。“尼的呀”多采用合唱形式,属于山歌曲调,可塑性较强。在现代改编中,多注入现代音乐因素。代表作有多声部无伴奏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是黑衣壮民歌中传唱度较高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黑衣壮民歌演唱风格

    黑衣壮民歌的最大特征就是原生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给听众以鲜明的审美体验。黑衣壮的民歌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较强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影响民歌风格的关键所在。例如江苏民歌主要描写小桥流水的柔美景象,蒙古民歌主要描写草原游牧的豪迈场面,民歌的风格与当地的生活密不可分。那坡黑衣壮的民歌也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那坡地区山路崎岖,道路蜿蜒,丛林茂密,黑衣壮人民热情好客。所以黑衣壮民歌正是体现了那坡黑衣壮独特的民族风情。

    其次,生活性也是黑衣壮民歌的主要风格特性,民歌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人民生活艺术化体现,这与人们的劳动是分不开的。黑衣壮的民歌同样不例外,大多产生于族人的日常劳动生活,通过欣赏黑衣壮的原生态民歌,体味族人的日常生活景象,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

    最后,民族歌曲都有其特有的民族性特征,下文中会提到黑衣壮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曲式特征,配上壮族的语言和黑衣壮独特的民族服饰,十分有异域特色。

    (三)黑衣壮民歌演唱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黑衣壮民歌的内容多样,以描写生活见闻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歌曲。以神话故事、歌颂英雄人物、叙述民族变迁和描写战乱为主,大多以叙事为主,被称为叙事歌。以倾诉心中苦楚,描写苦难为主的苦情类歌曲。以描写天然田间劳动生活的稼穑歌,表达黑衣壮族人民向往美好景色的歌颂歌,描写黑衣壮传统风俗习惯的风俗歌,庆贺婚嫁之事和庆祝生日的祝酒歌等。主要代表作有《祝寿歌》《嫁娶歌》《孝敬歌》等。黑衣壮民歌中题材最丰富的当属情歌,代表作有《爱慕歌》《离别歌》《邀请歌》等。歌曲以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为主,歌曲十分押韵,通俗易懂。

    (四)黑衣壮民歌曲式特征

    黑衣壮民歌多为五声性调式,以四二拍和四四拍为主。大部分歌曲使用衬词和装饰音,在二、三、四度音之间加入。歌词大多使用七言四句和五言四句。黑衣壮民歌大多追求强化歌曲的情感表达效果。

    在四声部合唱《山歌年年唱春光》中,作品的歌词为七言四句形式,押尾韵,有调式重合出现,调式简单有重复,旋律悠扬,作品层次感强。歌者用黑衣壮方言演唱,使用了典型的壮族音调,富有民族韵味。

    三、黑衣壮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一)黑衣壮音乐文化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文化传承是文化保护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黑衣壮音乐文化因为其自身的区域性特征,音乐多为口传心授,不利于传播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目前,黑衣壮传统民歌的传唱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年轻的黑衣壮族人多选择外出打工,继续留在那坡大山中生活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儿童。整理和保护黑衣壮民歌已刻不容缓。

    第一,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黑衣壮音乐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进一步完善黑衣壮音乐的整理和记录,为黑衣壮音乐形成其特有的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那坡县文化馆对黑衣壮的歌谣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工作。在2004年编写了《黑衣壮歌谣艺术与传承保护初考》,为探索黑衣壮歌谣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2005年,在那坡文化馆领导的努力下,那坡壮族民歌成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近年来广西师范学院成立了两支民族音乐队,他们是原生态合唱团和天琴演奏团,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了黑衣壮的音乐文化,促进了黑衣壮音乐保护工作的进行。

    第四,改编后的那坡黑衣壮歌曲,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曲《山歌年年唱春光》成功走出广西,参加全国性比赛,至今传唱度仍然很高,使黑衣壮民歌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形式。随着这首改编作品的成功,吸引了众多专家和学者到那坡采风学习。天琴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那坡黑衣壮音乐的宣传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如何促进黑衣壮音乐文化传承

    第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那坡黑衣壮地区逐渐面向公众开放,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高校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学习是充实学生音乐知识,增加对黑衣壮音乐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黑衣壮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政府部门应促进黑衣壮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让更多人通过旅游来了解黑衣壮,聆听黑衣壮,从而发现黑衣壮独特的美。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黑衣壮地区的经济收入,还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那坡发展家乡经济,同时传承黑衣壮的音乐文化。

    第三,当地博物馆可以大力发展黑衣壯的传统节日庆典。黑衣壮民歌是从当地仪式庆典中开始传唱的,例如“风流节” “定情节”等,黑衣壮优秀的音乐文化在这种盛大热闹的节日气氛中得以代代相传。

    第四,社会媒体对黑衣壮节日和音乐文化发展的报道也是促进黑衣壮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之一,让大众了解和感受黑衣壮音乐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让黑衣壮民歌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

    结?语

    广西那坡黑衣壮音乐在民歌类型、歌曲风格、演唱风格和曲式结构方面,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示了黑衣壮人民充实的劳动生活,体现了黑衣壮人民的生活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深厚的黑衣壮文化内涵。给听众以珍贵的视听体验,感受黑衣壮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黑衣壮民歌。

    新形势下,黑衣壮音乐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现代文化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冲击,在这种境遇下,黑衣壮音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和发展中展现出新的活力,获得大众更多的认可。

    注释:

    [1]申?婷.广西黑衣壮民歌音乐风格特点解析[J].音乐创作,2016(12):53.

    [2]白?翎.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15(04):63—64.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