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山东民歌分类与艺术特点
范文

    

    

    [摘?要]山东民歌历史发展悠久,种类多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演变迅速,具有多种表演形式且贴近山东劳动人民的生活风俗。根据山东民歌的不同风格特征,我们通常大致将山东民歌分为小调、劳动号子、山歌、民歌套曲、秧歌五大类。本文从乐曲概念出发,分别从民歌种类、歌词旋律特点、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其中山东小调以《沂蒙山小调》为例,乐谱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方式,加之以朴素亲切的歌词与发音,通过传统版本和男女重唱版本的对比体现小调的婉转悠扬;民歌套曲以胶东《烧纸调》为例,着重分析它的不独具特色乐体裁及音乐结构,通过音乐描绘生活的画面。与此同时,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使传统音乐永追时代潮流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调;《沂蒙山小调》;劳动号子;蓬莱《烧纸调》;新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82-03

    [作者简介]许一鸣(1999—?),女,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北京?100875)

    山东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名胜古迹举不胜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之中孕育着众多灿烂的中华文明,在这之中山东民歌逐步发展成为典型的传统地方性民间音乐之一,风格质朴淳厚、宽阔悠扬,将山东劳动人民朴素直爽的性格表现出来,包括小调、包楞调、劳动号子等多种艺术形式,且如淄博民歌等现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山东民歌的发展

    据相关史料及实物记载,山东早在5000—6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农业、制瓷业、渔业等劳作形式,伴随着此类民间劳动,劳动号子逐渐产生,人们开始通过音乐即声音表达或愉悦、或劳累的内心情感。此外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多国分割,齐、鲁等国先后驻于山东,这一时期人们逐渐有了高低之分,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山东音乐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存在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正有《齐风》《曹风》两部民歌记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山东地区百姓们在衣食住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状况及态度,如男欢女爱、尚武精神、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残酷劳役等。至汉代,汉乐府的兴起使得民间歌曲迎来一个小高潮,如《相和歌·楚调曲》中一作《梁甫吟》,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提到“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可见此时代的乐府古辞仍是以记录百姓生活为主要题材,此趋势持续至隋唐至宋朝时期。

    自元明清,随着各民族部落的兴起,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可引用素材趋于民族化、多元化,山东民歌开始流行起来且形式多样,旋律性增强,部分乐曲出现声乐与传统乐器的结合,音乐美学体系日趋完善。从歌词内容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歌词多以歌颂美好为主,如家乡风光、劳动、幸福生活等,旋律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老少皆宜,山东民歌的脉络逐步建立。

    二、山东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山东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一)小调

    小调在山东民歌中占有绝对地位,其题材众多,涉及内容广泛,曲目基数大,内容贴近民生,旋律上悠扬婉转、朴实动人,极易于传唱和普及,流传至今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百姓的质朴本质。然而,提起山东民歌小调,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沂蒙山小调》,此外《谁不说俺家乡好》《绣荷包》《打秋千》等也均活跃于大众视野。

    现以《沂蒙山小调》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1乐谱分析

    《沂蒙山小调》为三拍子六声(变宫)徵调式,上下句的基本节奏型大致相同,旋律悠扬而规整,全曲由四乐句构成,为分节式一段体结构,其中前两乐句为第一句唱词,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装饰音修饰和乐句变化,极富民族特色。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八分音符均采用二度或三度极进的排列方法,且每一樂句均以辅助音的形式结尾,如“re-do-re、do-la-do、la-sol-la、sol-mi-sol”。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这种创作方式叫作“鱼咬尾”,这种创作形式与文学创作中的“顶真”手法极为相似,在我国民间音乐创作中用处极广[1],每一乐句的尾音与新一乐句的始音相同,此手法与演唱者本身独特的民族唱腔结合,将沂蒙山水的起起伏伏、悠扬跌宕表现得淋漓尽致。

    2演唱分析

    作为地方性民族音乐,其发音受当地方言的影响,歌词通俗贴近口语,从词面上来讲有很多“那个”“哎”等语气连接词,将小调的婉转迂回突出出来,加强了词句之间的连接和情感的传递。从演唱上来讲,除谱面本身的基本音符主干之外表演者会加入小滑音、倚音等,加之一些接地气的字节发音,如“见”读作“xiɑn”,“低”读作“底儿”,“那”读作“ne”,这种恰如其分的气息和咬字点出了作为山东小调的精华所在。

    3.2011年合唱版

    2011年“大衣哥”朱之文的一夜成名使《沂蒙山小调》又赋予了新一版风味,在他与于文华的合唱版《沂蒙山小调》中出现了女声二部和声,长音与词调交替出现,像是在彼此对话,亦如沂蒙山间的美妙回声,最后以“哟、嗬”两声长音结尾,辽远的声音在山间回荡至消散。

    (二)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顾名思义即为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音乐形式,大致可分为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搬运号子四类,节奏性极强,音调粗犷而富有张力,旋律简单易上口,自由即兴,将百姓们辛苦劳作的场面和激情澎湃的感情直接流露,同时给劳动者以放松和发泄,增进情感交流,保持动作的协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

    对于劳动号子的诠释无需过多所谓的技巧和装饰,那种最朴实而饱含力量的民间声音是最容易燃起斗志和信心的,它存在广泛,搬运、捕鱼、耕种、开山……有劳动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劳动号子的声音,它不受规矩的制约,没有所谓的条条框框,它所依据的唯有劳动者的内心和劳作现场的气氛。

    (三)山歌

    山歌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分支,作品风格多样,但其在山东民歌中的比重却不是很大,山东山歌以胶东一带最为常见,内容或情感表达,或描绘劳动,朴实流畅,明亮宽广。

    (四)民歌套曲

    民歌套曲,通俗地来讲就是小型民歌的结构放大版,以类划分讲述故事或传说,较有名的如《蒲松龄理曲》《烧纸调》等。在此我们以胶东地区的“烧纸调”为例,感受一下民歌套曲的独特魅力和地方风味:

    1.简述:蓬莱烧纸调是当地的风俗性祭祀套曲之一,在唱的同时加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当地也称其为“请姑娘”“跳大神” “哼哼调”等。

    2.演唱方面:“烧纸调”的腔调样式丰富多样,“九腔十八调”的评价足以证明这一点。烧纸调音乐旋律婉转、节奏富有变化,节拍经常交替出现,抑扬顿挫,激烈悲痛,扣人心弦,配以嘭嘭的单皮鼓声,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由于腔调不同,有的曲调旋律性强,有的曲调则节奏性突出[2]。在不同的腔调选择中其音乐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的曲调还可加入念白诗文,或领唱或合唱,旋律或明或暗,或跳跃流畅或低沉吟诉,同时烧纸调汲取了各类民歌的特色元素,加之以自由即兴的装饰音,将其接地气的情感表现和场景刻画出来。歌词方面用口语化的描述,胶东地区的地方性方言有很多的儿化音,让人产生亲切感,在“呀呦哎呀”等衬词的修饰下语调婉转灵巧,加强了地方性民间艺术特色。

    (五)秧歌

    山东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民俗艺术表演形式,团结热情风格多样,其中“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三类被称为 “山东三大秧歌(民间舞蹈)”,欢快喜悦是它的标志,唱跳结合加之腰鼓锣镲等传统打击乐的融合将百姓们热烈庆丰收的场面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将新音乐元素融入传统音乐的启发

    现如今各种新音乐艺术形式兴起,在音乐创作上也鼓励大胆创新,同样在传统音乐的传承过程中须顺应时势,在保存传统音乐的条件下力求追随时代潮流,如何使传统民间音乐被一代代年轻人所接受和保留下去,是我们在音乐探索道路上值得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故时代在进步,人们面对事物的新鲜感在逐步增強,对于音乐的听觉辨识度也明显提高,而这些由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留下来的精髓,小到一句方言、一声唱腔、一个滑音,都是来自于传统音乐中的最有魅力之所在。

    注释:

    [1]陈静梅.音乐鉴赏[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3.

    [2]蔡玉臻.蓬莱烧纸调[N].烟台日报,2016-03-04.

    (责任编辑:崔晓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