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意大利艺术歌曲中悲歌演唱情绪的把握 |
范文 | 贾坤 [摘?要]下文首先介绍了意大利艺术歌曲悲剧元素演唱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特殊性,然后分析了意大利艺术歌曲《尼娜》的艺术特征,立足于《尼娜》创作背景、歌曲结构、旋律特征等,对其歌演唱情绪的准确掌控进行了详尽论述,指出《尼娜》情绪的准确掌控需要建立在对歌曲创作背景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演唱过程中要通过情绪确定具体的方式方法,并注意气息稳定。 [关键词]意大利声乐;声乐演唱;情感控制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093-02 [作者简介]贾?坤(1983—?),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沈阳?110000) 长久以来,意大利歌曲以其本身的艺术风格、情绪感染力闻名世界各地,时至今日,意大利歌曲仍旧受到许多热爱古典音乐艺术的乐迷以及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学子所推崇。意大利艺术歌曲中的“悲”,并不是简单指情绪上的“悲”,同时也是指歌剧本身的悲剧性。人聲是意大利艺术歌曲中悲剧性的表现载体,那么如何在演唱过程中精确展现艺术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绪”?下文就立足于该问题进行详尽论述。 一、意大利艺术歌曲悲剧元素演唱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特殊性 许多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口唱、心不唱”的问题,声音缺少情绪活力。从客观的角度看,意大利艺术歌曲中的悲剧性,主要表现的是某人物在某个情境下的特殊情感,所以歌曲的演唱,必须要从剧情或情境中确定其感情基调。许多演唱者只能够模仿名家、大师的强调,或在形式上模仿其情感情绪的调整方法,但是却没有从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情绪的具体发生规律或者起因。事实上,情感的背后自有对应方法,若找到情感,那么也相当于找到了表达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练习,便能充分表达出歌曲原有的情感元素。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意大利艺术歌曲在演唱过程中,决不能够机械去套用、照搬,从情感之中找到共鸣后,结合基础技巧,方可自然产生演唱动作[1]。表现悲剧性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往往比之于其他的歌曲艺术形式所需要的动作更少,动作力度、动作幅度均会有一定限制,所以歌唱过程中的动作务必要做到精练、准确,富有感染力,正所谓“心动则全身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在歌唱悲剧性意大利艺术歌曲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二、意大利艺术歌曲《尼娜》的艺术特征 16世纪末期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于佛罗伦萨地区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美声唱法,该唱法主要遵循声音表达的自然美,追求歌唱连贯、圆润。《尼娜》诞生于17世纪末期,在意大利政治体系陷入混乱的时间段,通过著名歌剧《三个可笑而潇洒的男子汉》传入欧洲其他国家。[3]《尼娜》是闻名世界且代表性突出的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歌曲剧情主要描述一位母亲痛失女儿尼娜,母亲虽然知道人死不能复生,但和女儿的情感仍旧让其企盼女儿能够重回人间,《尼娜》的曲调起伏相对突出,且声音对比较为明确,演唱者是否能够准确控制气息、情绪,展现出圆润、连贯的声音,决定了演唱质量[4]。 (一)《尼娜》创作背景 《尼娜》的作者目前在学术界仍旧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作者是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部分学者认为是莱盖伦齐渥·齐钦佐·强姆比,在17世纪末期的意大利,许多作曲家都需要在制作方的邀请下为格局写作、署名,但是家喻户晓的《尼娜》却并没有署名。《尼娜》在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的代表性不言而喻,如上文所述,在歌曲中,母亲对女儿的呼唤以及不舍构成了特殊的悲情氛围[5]。 (二)《尼娜》集中表现了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尼娜》的创作以及传播立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肥沃土壤,简短、明确的歌词、旋律,在优雅钢琴曲的衬托下散发着极具活力的艺术魅力。在《尼娜》中,文学语言艺术效果较为突出,长久以来,声乐艺术美都在文学语言“诗词化”的衬托下表现出更强的感染力,在综合性艺术声乐作品中,歌曲、诗词二者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尽管《尼娜》的歌词不如17世纪时欧洲其他声乐艺术作品的歌词丰富,但是简单的歌词却更加有效地突出了《尼娜》本身强烈的情感特征,即“歌曲背后的悲剧色彩”[6]。比如,《尼娜》中的歌词“已经三天了,尼娜。在床上静静地安眠。木笛、鼓你们为我唤醒,小尼娜,再也不要长眠”。简单、简短且不加修饰的歌词,反而直观表达了母亲心里的强烈渴望,在声乐旋律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听众的内心。 19世纪的著名音乐评论家Валентин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Серов曾说:音乐艺术的主要魅力,主要感人的力量隐藏在旋律中,旋律决定了歌曲作品的吸引力。若是歌曲缺少优秀的旋律,和声组合就会表现得勉强,即便是古典声乐作品发挥了配器法、对位法的全部奇妙作用,那么这些作用也必然是僵硬、缺乏色彩、苍白的。《尼娜》的旋律为典型的西方式旋律,全曲为“小行板”演唱速度,在简单语言的表达过程中,渲染悲伤气氛,感人至深。比如,歌曲中小二度的下行音程,在主题陈诉前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切入,直接表示母亲对于女儿的眷恋、呼喊,这也为整曲奠定了艺术基调、情感基调。歌曲各个旋律线条紧紧贴合,许多音调均采取连续处理的方式,歌曲旋律让人联想到母亲的呜咽声。从歌曲的整体氛围、特征来看,《尼娜》充分展现了意大利歌曲平静、婉转且富有张力的艺术表达方式。另外,《尼娜》的钢琴伴奏也值得一提,在整个乐曲中,钢琴伴奏是全曲的有机组成部分,帮助作曲家展现出丰富的音乐形象以及乐曲的情感内容,对于歌曲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氛围渲染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三、《尼娜》演唱情绪的准确掌控 《尼娜》采用再现单二部曲式,乐曲第一个部分悲伤而评级将能够,旋律流畅且舒缓,在一般“小行板”的基础上,稳定引导、配置下属音、属音,第二个部门灵活应用4分、16分音符来促进8度音程的表达效果,前部、后部有鲜明对比。同时以母亲对女儿的呼喊来确定主旨。第二段的后半部分重新展现了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达到重新表现第一部分音乐效果的目的。《尼娜》演唱情绪的准确掌控建立在对《尼娜》结构、创作背景、情感基础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具体如下。 (一)合理应用演唱技巧 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基础演唱方法是《尼娜》情绪掌控的核心,应灵活应用美声唱法技巧解决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发声问题,逐步提升对旋律的驾驭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稳定性训练以及演唱,如此才能够让唱者本身的歌唱机能服务于歌曲的情感表达。意大利语应作为《尼娜》声音训练的基础,唱者不仅要做到形似,同时也应该掌握基本的意大利发音规则、发音基础,遵循意大利语本身的语言特征。演唱过程中,需始终保证“稳定的呼吸频率”,在稳定气息的支撑下采用“腹式呼吸法”,以呼吸状态的调整来协调歌唱状态,实现均匀有效的气息控制,确保所有支持演唱的器官均得以放松,以達到自如、轻松的演唱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情绪的精确控制,主要目的是呈现出统一化、优美的音质,演唱过程中应自然放松声带,做到“头腔共鸣”。 (二)演唱情感的再创作 《尼娜》在欧洲各地广为流传,其中f小调的应用极为突出,f小调音域相对较好驾驭,但歌唱过程中应注意过渡柔和以及内在旋律的连贯性,唱者在歌唱过程中若偶感费力,则应该合理调整音色。需注意的是,现代乐器和17世纪欧洲乐器的音色本身就存在差异,陈旧的乐器音色相对较暗,而现如今的音色则较亮,所以在演唱过程中适当调整音调是被允许的情况。 装饰音的使用极为重要,《尼娜》的情感掌握主要是为提高表演感染力,但是切忌盲目加装饰音,避免出现演唱错误的情况。《尼娜》演唱难度在意大利古典声乐中相对较低,但是在声乐界的地位却比较高,演唱过程中需从情境出发,酝酿出符合歌曲剧情基础的情绪,将自己的角色代入尼娜母亲的角色,通过自己的演唱来呼唤尼娜,以达到渲染氛围、激发共鸣的效果。《尼娜》中有诸多力度方面的转折,诸多转折表现为逐渐加强、逐渐减弱,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切忌“大开大合”,而是要根据全曲的速度要求、节奏要求,有意识地去控制演唱力度,否则将会导致演唱和原本的曲调氛围发生矛盾。声音情感的把控需要从整体入手,乐句朗读感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整体情绪的把控要有分寸,以揭示出作品本身带有的精神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的精确掌控需要建立在对《尼娜》创作背景、乐曲结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唱者需要“管中窥豹”,仔细分析,从旋律的发展深刻揣摩,反复练习追求气息的稳定并灵活应用声乐演唱技巧,唯有唱者深刻掌握到意大利声乐表演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自己真正代入乐曲中的角色,才能够展现出饱满且丰富的情感,从而提高表现的感染力。 注释: [1]赵曙光.“本真表演”视野下的十七世纪意大利歌曲的演唱风格[J].音乐创作,2016(07):148—150. [2]于国良.如何有效提高演唱技能与声乐艺术修养——评《声乐艺术知识300问》[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49. [3]温?馨.声乐钢琴伴奏和声乐演唱者之间的协调统一[J].音乐创作,2017(09):179—181. [4]王?聪.高等院校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合作教学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7(05):169—171. [5]龚?叶.奇莱亚《音乐会练声曲》声乐套曲的创作与演唱探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2):116—124. [6]王?平.新疆少数民族戏剧演员声音魅力传承与创新研究——兼谈借鉴意大利美声唱法演唱我国新疆民歌的方法[J].艺术教育,2017(Z6):88—90.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