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舞台表演与合唱在歌剧《韩信》中的作用 |
范文 | [摘?要]歌剧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舞台表演与合唱形式同为歌剧艺术表演的重要形式。舞台表演与合唱形式在歌剧《韩信》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探析与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歌剧的创作理念和内在深意。 [关键词]舞台表演;歌剧;韩信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3-0112-02 [作者简介]王金媛(1982—?),女,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266000) 歌剧《韩信》2019年11月5—8日连续四天在青岛大学剧院震撼上演,每晚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爆满,每幕结束后观众掌声如雷。这部由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原创的歌剧《韩信》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歌剧《韩信》是由青岛大学表演学科学术带头人王景彬教授编剧导演,由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长远作曲。歌剧《韩信》以楚汉战争时期为背景,以兵家代表人物韩信为题材,围绕公元前206—前202年期间发生在华夏大地那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走向的历史战争进行的叙述。该歌剧通过展示韩信的军事、政治和家庭故事,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楚汉战争的历史画卷。歌剧《韩信》分为四幕,第一幕汉中、第二幕出关、第三幕北伐、第四幕兵仙陨落。歌剧《韩信》首演成功,更多是由于其艺术上的创新。它在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内容上多采用中华民族元素,但在形式上完全使用国际化大歌剧形式。其创新之处表现在用舞蹈和合唱相结合的形式、人物声部分类、讲故事方式、场景设计方式、伴奏形式、演唱方式等。本文着重阐述其舞蹈与合唱在该歌剧中的应用。 一、用舞蹈来表达特定氛围 舞台表演作为舞剧、戏剧、歌剧、音乐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源远流长。[1]舞蹈与音乐相结合不仅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出现,舞蹈作为特定的氛围和虚拟场景表达已经融入到现代歌剧的创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歌剧《韩信》中,除了经典咏叹调的唱段极具吸引力之外,观众更多的是被美轮美奂的舞蹈和优美通透的合唱吸引住了。四幕剧中合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一共出现17次之多,大型舞蹈出现五次,场面震撼。 歌剧中的舞台表演是声、形、台、表四位一体的,缺一不可。舞台表演是真实的、自然、生活化的。舞台表演需要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特殊技能来表现作品的细节、人物、特定氛围然后在舞台上体现出来。[2]歌剧《韩信》中的舞台表演发挥了两方面的作用:1.歌颂赞美:舞蹈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二幕第一回霸王项羽北伐齐国之后,在彭城宫殿里。有十七位女舞蹈演员上场,在优柔飘逸的舞姿陪衬下,项羽坐在宫殿座椅上一边喝酒一边思忖一边欣赏舞蹈,而此时站在旁边的虞姬唱了一段称赞霸王的颂歌—“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眸,千古无二真豪杰,勇冠千军大英雄;2.用庆功宴渲染氛围:第三幕第二回封齐王,在临淄齐王府宫殿大厅,舞蹈演员第五次出场,舞出欢乐高兴的气氛,庆祝韩信封齐王“齐王战无不胜,齐王国士无双”。 二、用舞蹈来表演虚拟场景 歌剧《韩信》第三幕北伐,第一回蒙阴会师,在蒙阴刘邦大帐中,汉王、韩信、萧何三人商讨三场战役,四面包围消灭项羽。这一回里的舞蹈应该是描写战争场面最精彩的三段。第一战役:灭魏国,舞台背景换成在水面上,多艘船载士兵冲锋在前,而舞台中间,一群穿着盔甲的士兵在道具船上,一面前进,一面变换作战姿势,英勇无比,合唱唱出“声东击西平定魏国,啊,战必胜,攻必取”。舞蹈演员用各种技能来展现士兵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逢战必然胜利的场景。第二场战役:灭赵国,舞台中央一群士兵一手拿盾牌一手拿剑,变换各种作战队形,厮杀之后,士兵手拿旌旗,旗开得胜,合唱唱出“背水一战,入死地后生取赵地”。舞蹈演员手拿盾牌和佩剑,表现消灭赵国之战的场景。第三场战役:灭齐国,舞台背景换成狼火硝烟,士兵们背着麻袋筑堤,置死地而后生,最后舞蹈演員出场,每人手拿一面旌旗,终于大获全胜。合唱又唱出“出奇制胜,啊,战必胜,攻必取”。舞台表演和合唱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渲染出宏大的视觉和听觉的画面。 三、用合唱描述背景,营造氛围 合唱经常会被作曲家用于歌剧中一剧或其中一幕之始,像一道布景似的排开在舞台上。这是为带出规定情境场面而布局的。在歌剧中也用合唱的形式来表现仪式典礼的场景,背景式的合唱还经常与主人公交流,参与剧情的发展。合唱有时是在交代人物、叙述故事;有时也会在特定场面中突出表现了大歌剧宏大结构的特征。[3]歌剧《韩信》中,重唱、轮唱、合唱形式出现很多次,表达各种各样的场景、塑造特定人物等,以下阐述合唱在该歌剧中的作用。 在一部歌剧的开始之处,合唱阵容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铺在舞台上,作为合唱的一幕淡定而庄严,让人做好了观赏的心理准备,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4]在歌剧《韩信》第一幕:汉中对策定天下,第一回萧何月下追韩信。在刘邦大帐外,背景画面换成狼火、帐篷、月亮、夜晚,合唱人员出场,在舞台上中央,三人一群两人一对,边表演边唱出来,“荒山野岭凄凉地,峦风瘴气人烟稀,故土亲人无处寻,亡命天涯独哭泣”。合唱演员用歌声来叙述剧情开始的悲凉气氛,荒山野地、人烟稀少,找不到亲人,亡命天涯的情景。此时,在汉国国都,背井离乡的汉军官兵们思念家乡江东,纷纷逃离汉国。这样安排引人入胜,直接拉开剧情大幕。第二回拜将中,汉王宣告大王亲授韩信为大将军,合唱演员唱“啊,国士无双”,只有韩信才能帮助汉王,一统江山,举国上下没有他人了。第二幕:出关,第一回霸王北伐齐国,在彭城宫殿中,此时合唱出“秦鹿奔野草……,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眸,千古无二真豪杰,勇冠千军大英雄”。此时合唱声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其赞美项羽之情呼之欲出,很容易把观众带入剧情之中。第二回韩信军营大帐中,韩信说:众将听令,攻打三秦。此时合唱上,唱“淮阴兵仙国士无双,探囊取物定关中……一战成名惊天下,大出天下汉家军”。合唱声音再次肯定韩信勇于谋略,天下第一。第三幕:北伐,第一回蒙阴会师,第一战役灭魏国,合唱唱出“声东击西平定魏国,啊,战必胜,攻必取”;第二战役灭赵国,合唱唱出“背水一战,入死地后生取赵地”;第三战役灭齐国,合唱唱出“出奇制胜,挥军新龙里,啊,战必胜,攻必取”。根据合唱内容来描述剧情背景,制造各种战争场面的氛围,引人入胜。 四、用合唱叙述故事剧情,塑造人物情感 歌剧《韩信》第一幕:汉中对策定天下,第一回萧何月下追韩信。在刘邦大帐外,背景画面换成狼火、帐篷、月亮、夜晚,合唱人员在舞台上中央唱出“青山绿水和煦天,鸟语花香暖人间,孤居巴蜀思家人,何年何月把家还……如今却落得颠沛流离……汉王府,饶恕我们吧,我们别无他选,只有一起逃离”,用合唱来叙述士兵悲苦心境。第二回拜将中,汉王宣告大王亲授韩信为大将军,合唱“汉水城南筑高台……拜将兴师照天下……战必胜,攻必取……还定三秦出天下,评定诸侯灭项羽”。汉王说,请大将军训诫三军,这里出现韩信与合唱的交流,参与剧情发展。这一回后面还有合唱“爹娘在家乡……我们要打回家乡,我们要和家人团聚”。合唱此时交代剧情发展,唱出士兵们打回家乡的急切心情。第三幕:北伐,第三回霸王别姬,男生合唱“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合唱音响告诉观众,韩信大功告成,打回家乡,项羽命不久矣。歌剧演出一定要有豪华壮丽的大场面,合唱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依旧在第三幕,第三回霸王别姬,合唱唱出“九月深秋夕,四野飞霜,天高水凅夕,寒雁悲怆……”合唱唱出在九月深秋时节,霸王和别姬生死离别悲凉的场景。歌剧《韩信》第二幕:出关,第三回大婚,在韩信府邸,用合唱形式来烘托喜宴的场景,合唱唱出“蓝田种玉,凤凰于飞,一世情缘,天作之美……琴瑟合同,两心相悦”。合唱音响表达了韩信和秦娥两情相悦,举案齐眉这种抒情美好场面,使舞台氛围更加热烈、富于戏剧性。在第四幕,第二回诀别,地点在淮阴侯府邸。韩信和秦娥的二重唱后就有一段背景式的合唱出现,在韩信赴鸿门宴后,秦娥的唱段与合唱交替出现,与主人公形成交流互动。合唱唱出“破赵降燕汉业成,兔亡良犬日屠烹……史笔加污贵有名,恨埋千古有淮明”。暗示了韩信此赴鸿门宴的悲惨结局,最终以功成身死千古城,“涧水空传哽咽声,哽咽声”结束全剧。 舞蹈表演和合唱形式在歌剧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如没有这两种形式在歌剧中烘托氛围,诉述剧情,塑造人物等,那它的形式过于单一,就不是歌剧。[5]众所周知,歌剧是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需要融入特定的形式来完成它所要诉述故事剧情、场景氛围、戏剧冲突等。在歌剧《韩信》中,舞台表演与合唱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歌剧《韩信》首演成功,已经引起业界极大的反响,必将促进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要感谢歌剧《韩信》导演及编剧王景彬教授给予的第一手创作资料作为本文写作参考。 注释: [1]于志剛.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马?珺.歌剧《阿尔米德》中舞蹈音乐戏剧作用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9,39(07):96—98. [3]易?松.浅论合唱在歌剧中的戏剧性作用[J].艺术教育,2006(10):54—55. [4]郝伊云.简析西方歌剧中合唱的特点及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73—74. [5]满新颖.中国近现代歌剧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56.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