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基”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思考 |
范文 | 何悠 [摘 要]所谓“双基”是指音乐课程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两个方面,总称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则是整体教育的基础,教育之中的教育。1949年发展至今,我国教育建设取得巨大成果,但随着时代变迁,多元文化的碰撞,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弊端。伴随这一背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使得基础教育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美育的实施离不开基础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国家在不同时期颁布不同的课程标准,“双基”应当强化还是淡化引发众多思考,本文就“双基”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进行思考与分析,摆正“双基”的位置,使其在音乐教育中能发挥最大作用。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4-0035-02 [收稿日期]2019-12-05 [作者简介]何 悠(1990— ),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扬州 225600) “双基”作为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育中一直处于重视与不重视两个极端的状态,是否淡化“双基”为基础音乐教育中广泛讨论。[1]无论是否淡化“双基”,错误的认识必然会阻碍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对于“双基”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才能科学地、客观地发挥“双基”最大优势,才能使音乐基础教育健康、良好地发展。[2] 一、音乐课程目标依据 从学生、社会、学科的需要三个角度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前 1923年《新学制纲要》分别从学习者、学科知识、社会性角度考虑“双基”问题。 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分别从学生、学科知识、德育角度去考虑“双基”问题。 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音乐》从学生、学科、社会方面考虑“双基”问题(学科知识偏难)。 1929年《初级中学音乐暂行课程标准》延续小学课程教材,增加发展学生兴趣,但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1932年《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突出学科知识。 1941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首次推行培养学生兴趣为课程目标,强调音乐乐教功能,主题围绕抗日战争。 1941年《六年制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草案》突出强调学科知识,因历史背景因素,“人”被遮蔽,则忽略人性和人的感受,将学生作为学习机器,一味追求理论知识。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 1950年8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课程标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以学习学科知识与培养爱国情操为主。 1956年9月《中小学唱歌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技巧,政治性强,课程目标较局限,以学科知识为主。 1979年“文革”结束后发布的《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依旧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982年、1988年、1992年,基本顺延1979年的音乐教学大纲思想。 20世纪的音乐课程学习目标来源以学科性和社会性为主,对于人的个性、创造力、音乐的美的体验被压制。 二、音乐课程目标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社会伦理道德目标是新中国成立前学校音乐课程目标普遍取向。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音乐课程目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普遍取向。[3]以音乐的社会性为主。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 这一目标取向突出强调学科知识,通过学科知识观察学生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取向突出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服从于学科。课程的普遍性与行为目标取向都造成对“人”发展的剥夺。这种目标取向培养服务于社会的人,注重社会效率,忽视人的因素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课程目标的人学考察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提出“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新课程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凸显人本主义思想。这是对以往过于重视学科和社会性课程目标的一种纠正。[4]“过程与方法”体现出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两者都注重人的内在要求以及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等多元性,尊重个体发展。“知识与技能”降低以往的难度,融入相关历史背景与文化,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 四、从审美角度看“双基”在音乐课程中的地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德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在素质教育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此外,音乐课堂教学还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行《课程标准》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思想居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首位,则是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重视音乐审美体验,较之前“以双基为核心”做出整改,不难看出,只以“双基为核心”是不符合中小学生音乐课程要求的,也不符合对一个全面素养型人才的发展和培养要求。[5]“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对学生的要求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音乐表现形式的情感和内涵,则是音乐的表现对象及其方式;第二部分,涉及音乐基本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因此在音乐中对情感表达与技能方法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审美”则表现为“审”,首先学生要知道什么是美。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一个过程,从启蒙到提升,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时间是无法分开的,与音乐教育整个过程也无法分开,并非是单一地被动聆听就可以达到,需要进行有规律的、扎实的“双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审美观念,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从而完成审美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懂得欣赏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即音乐的本质思想。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不难见到“象声”模仿,可理解为这是“直接对应”法中的一种声音的模仿,比如在《春雨蒙蒙下》当中,歌词“沙沙沙沙”则是对小雨的一种声音的模仿;再比如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用长笛代表小鸟鸣唱,低音双簧管作为鸭子“嘎嘎”的声音,由定音鼓代表猎人的枪声;再比如二胡模仿鸟叫声、马蹄声等,这些音乐形象与描绘对象的声音特征在现实中都有密切联系。 《大纲修订稿》对“双基”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并大幅度地降低了乐理、识谱知识及技能的难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现行的“双基”部分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所得,并不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对于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实属累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决不是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也不应该是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它是一个过程性目标。 对于“双基”的淡化反思:由于“以双基为核心”不符合中小学音乐审美要求,也不符合全面培养素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新课标将“以双基为核心”的理念转变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符合音乐的自身规律,也符合音乐教育目标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出现偏差,出现“淡化双基”的情况,将“双基”与音乐审美相对立,这样反倒背离了音乐审美教育。 从《课程标准》发布之后近6年的实践中,过分淡化“双基”,甚至将“双基”与音乐审美相对立,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不便。从音乐这门学科分析,脱离“双基”,只强调音乐情感审美的体验是不现实的,强调审美并非淡化“双基”,否则音乐的课堂是很难具有音乐的灵魂。2006年7月发布的《中国音乐教育》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澄清了音乐学科,现行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目标放在首位所造成的误解。 “双基”在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以“音乐审美”为目的,而“双基”则是一种手段,不以“双基”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审美通过“双基”达到最终目的,审美无法离开“双基”的支持,离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去谈审美,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美”,去领略音乐“美”的真正含义。 结 语 在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国家的发展,“双基”招致如此激烈讨论并非之前预料,而在今后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不论“双基”的地位、内涵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作为音乐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双基”作为提高审美的一种重要手段,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而“双基”的训练是提升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双基”基础的讨论,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对“双基”内容进行合理、系统的加工,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以人为本”的需要。在音乐基础教育中,审美才是目的,“双基”是达到審美目的的一种手段,也是实现基础音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1]蔡觉民.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体验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2002(07):3. [2]王安国.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01):2. [3]廖家骅.让音乐知识更好地为音乐审美服务[J].中国音乐教育,2002(09):2. [4]宋 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6. [5]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8. (责任编辑:刘露心)当代音乐·2020年第4期姚松华: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