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彝族文化视角认识彝族民歌 |
范文 | 段宇馨 孔紫晨 [摘要] 集聚于广西那坡县达腊屯的白彝族民们是在历史长河中迁徙、生存、发展下来的一个集体,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由于和其他民族的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发展至今且保存下来的文化多数仅以“口传心授”的歌谣呈现,对于广西那坡白彝歌曲的认识,还须从其历史脉络与文化背景切入。 [关键词]广西那坡;白彝历史;白彝歌曲;歌曲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127-02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且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彝族大多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百色市一带,由于历史脉络和地域的不同,族类又分为白彝、红彝和黑彝三种,形成的地域性文化相对也有所差异。本文将以广西那坡县达腊屯的白彝为例,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切入谈谈对当地白彝歌曲的认识。 一、文化背景 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衍生于它的由来与形成,由来又可涉及历史等客观性条件以及相对主观的坊间传说等,而形成则更多涉及融合自然、社会和时间的阶段性发展。 (一)那坡白彝的历史由来 “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与民间传说的讲述,广西那坡白彝人的聚集始于三国时期。对于民间传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族内人民为躲避战乱被迫从云南迁徙至云南广南、富宁和广西那坡一带;第二种同样是躲避战乱,但相传是孔明捕获孟获而致。无论哪种传说与调查结果,都表现出白彝的形成与逃避战乱有关,致使那坡县白彝人的民族自信感是相对较低的。”[1] (二)彝族《开路经》 彝族的《开路径》是一本“口传心授”的文字记录,内容涉及族内丧葬婚嫁、节日习俗、寓意传说等,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开路经》以文字形式记述所唱歌谣内容,其中神话传说的记述占多数。记载中天地如何而来、人类如何出现、族群祖先为何、敬仰又为何等都体现出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认为万物有灵的观念。《开路经》中也有通过各种故事反映生活的歌谣,以此形式隐晦警醒、教育族民,但结局大多为悲剧,反映出彝族人民的观念。 (三)地理环境 族群迁徙中散落在不同地区的彝族部落逐渐形成有地域性的民族特征。例如广西那坡的白彝人民以金竹为祖先而敬仰,云南红彝则以烧竹为一种风俗习惯,对于同种事物却持相反的认识。那坡县白彝人民在发展中面对外界流入的不同族民,原有民族特征与习惯受到影响,逐步融入包容性、适应性特征。另外那坡达腊屯落后的经济条件使族民生活困难,在物质方面尚未殷实,对于精神的追求可想而知,族民基于种种原因表现出一种民族自卑感。 二、白彝民歌 由于民族历史由来、发展脉络及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等形成对应性的白彝民歌。根据笔者去那坡达腊屯听闻传承人的讲述,将从以下几方面浅析白彝歌曲特点。 (一)民歌类型 白彝歌曲的曲调框架共有四种,分别是唱山歌、山竹歌、敬酒歌与念经歌,在这些曲调的基础上变调又可衍生出百种曲调。 1唱山歌是当时族民们以表欢迎演唱的民歌,以男女对歌形式进行。唱山歌旋律悠长但音域狭窄,演唱时唱腔浑厚,明显特征是每唱首句伴有强烈的颤音。当时所唱民歌相较于苗族、壮族的高亢嘹亮表现出低沉的特点。 2山竹歌又称打竹歌,体现白彝人民对祖先的崇尚。例如在彝文典籍《勒饿特衣》中就有彝族祖先起源的传说,这恰恰体现出歌曲的形成与文化背景和环境有关。 3敬酒歌是族内人民在举办宴席或家里来人做客时演唱的歌曲,歌词内容随当时情况或歌者心意即兴创作,有即兴即唱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达所想。 4念经歌在白彝唱的频率最高,演唱于白彝每月的节日,其中最出名的是跳弓节。在十天的跳弓节期间,传承人在竹子中间连唱三天经歌不停,族民们在跳弓场围绕竹子跳舞,以九圈为一组轮番进行。跳弓节体现出由于历史由来、地理环境等原因,那坡白彝人民对于金竹的敬仰。传承人展示了每次节日所唱经歌一小段歌曲,演唱以不断重复动机旋律、变换歌词的形式进行,体现出旋律平稳、单一的特点,似说似唱的演唱形式也体现出念经歌这个名字的特征。 (二)声韵特点 1句式特点 白彝民歌的句式特点通常是五言多句,五言句又分为纯五句与杂五句。纯五句即无论句数的多少,都以五个音节为一句;杂五句为歌曲中前几句都为五个音节一句,在末尾两句时变为七个或八个音节,以此来表明歌词意思,使歌曲结构更完整,杂五句多见于中越边界地区的那坡彝族。五言多句是由族內人民在劳作时或劳作后回家途中随自身行进节奏演唱而来,歌曲表达歌者当时的心情和想法等,这些演唱在劳作时无意间形成一种头号或在归家时营造出一种口口相传、广而附之的演唱氛围和文化氛围。 2歌词韵脚和音律节奏 “白彝歌词的押韵体现在头韵和脚韵,以头韵作为歌曲是否规范的标准。注重歌词的头韵是为了歌者方便演唱,让听者更容易聆听歌词并对演唱内容产生兴趣,这体现出口口相传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白彝没有语言也没有歌谱,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歌唱方法与族民进行交流。”[2] 五言句歌的音律节奏为“二一二”或“三二”,例如“二一二”式的“春雷送佳音,山风传喜讯。闻妹来访友,闻妹来走亲”,“三二”式的“今日里相会,今日里相逢,阿妹你有心,阿哥我有意”。 (三)歌词内容 白彝民歌在演唱与创作时通常运用比兴的手法,比兴是诗歌创作的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宋人朱熹语),在歌曲的前后段或一段中可见比体、喻体以及兴起的运用。表现出创作歌词运用手法时的准确性、多样性、深沉性与铺陈排列。 歌词内容涉及自然万物,族民秉持万物有灵的观念看世间,且会通过借万物表内心来创作歌词,白彝人民唱到的歌词有动植物、非生物等。歌词寓意广而深刻,大多以故事形式呈现。白彝人民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族内听者兴趣、关注歌词,创作时在歌词中借鉴万物比兴人或物,以隐晦的方式讲述暗含的道理,以此自省并与族民产生共鸣。 三、传承问题 在社会飞速发展、环境不断革新的时代,白彝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窘迫的困境。 (一)困境 1融合的困扰 那坡达腊屯的白彝人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包容外来族民与时代变化,不免还会出现逐渐汉化的趋势。所以在民歌方面只有族内人民可分辨新旧民歌区别,新民歌在向外传播时会影响人们对原民歌内容和演唱形式的了解。 2传承的困扰 目前那坡达腊屯居住的族内居民仅有数百人,多数年轻人已外出打工,新一代传承彝族文化的人群大量缺失。另外族内留下的中老年人对于民歌也是一知半解,以《开路经》为例,无人愿学,传承人无学徒,且真正可以完整演唱的也仅有传承人一人,这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笔者在与达腊屯唯一传承人谈及此话题时,老人眼中噙着泪水,时不时地抿着嘴唇说出“没有人学”“没有人会”这些话,这是多么无奈和心酸。 (二)如何传承 1族内传承 真正接触和了解白彝民歌文化的只有族内人民,从族内的传播和学习入手可保证传承的效率和效果。第一,保持民族原有优良民歌的完整性,并保留特点流传演唱;第二,可通过节日的氛围和环境引起年轻人的学习兴趣;第三,增设一些关于演唱民歌的活动或平台,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2外力宣传 面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中有许多研究人员和有兴趣的学者对其充满保护和发展的欲望。族内人民可通过向他们传播与输出民歌文化,使各界专业人士针对白彝民歌无歌谱、无语言的弊端进行补足,从而使无形的文化有可视、可听的记录与流传资料,有利于保护与传承民歌文化。 结语 白彝历史淵源流长,无论从由来或是神话传说都可看出一个民族的久远历程。民歌文化在漫长岁月的磨砺与发展中保留且至今仍能示与世人,说明优秀的文化不会落寞,虽然目前面临一些传承的困境,但在各界人士与族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它继续传承发扬。 注释: [1]王光荣.广西彝族歌谣及其格律探微[J].民族艺术,1989(01):126—139. [2]招霞.广西那坡达腊白彝礼俗歌探究[J].艺术教育,2016(09):72—75.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