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琵琶艺术传播 |
范文 | 刘妍辰 [摘要] 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纵观琵琶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琵琶这门乐器本身的发展还是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追其根源,实际上是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时至今日,丝绸之路演变成“一带一路”,而琵琶也将借助“一带一路”这一推广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本文选择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对如何传播琵琶艺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琵琶传播;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131-04 一、“一带一路”中琵琶传播的缘由 (一)“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一带一路”是指在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同年10月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倡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倡议中提出的“一带”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般意义上的“一带”有三个走向,第一个走向是以中国为起始地,途经中亚和俄罗斯等地最终到达目的地欧洲;第二个走向是途经中亚、西亚等地区最终到达波斯湾;最后一个走向是从中国出发向东南亚、印度洋等前进。“一路”是指倡议中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般意义上的“一路”有两个走向,第一个走向是从中国的沿海港口出发,途经南海地区一直扩展到欧洲;另一个走向与第一个走向的出发地和途经地是一样的,只不过目的地不一样——是南太平洋。 说到“一带一路”就不得不提到丝绸之路,以上所说的“一带”和“一路”从地理上是分别对应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所途经的路线。其中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是以张骞出使西域的起始点长安(今西安)为出发地,途经我国的凉州、酒泉、敦煌,以及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区,最终到达目的地意大利,而且陆上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交易线路,更是我国古代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开辟于秦汉时期,从广州、泉州、福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在路线上都是以中国为起点,以亚洲为重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陆上丝绸之路重合的地方包括中国西北部、中亚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合的地方包括广州、福州等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所以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代的“一带一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倡议中提到的“一带一路”遵循和平发展的目标,参考古代丝绸之路的形式,与世界各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个命运共同体和一个对政治互信、经济一體化和文化包容的责任共同体。 (二)丝绸之路与琵琶传播 说到“一带一路”与琵琶传播的关系,我们就必须借助丝绸之路来进行探究。我国对丝绸之路中琵琶传播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有赵维平、李健正、李雄飞等一批学者对丝绸之路中的琵琶进行研究,如李雄飞的《唐诗中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论述了唐诗中的龟兹乐、胡乐、琵琶等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赵维平的《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论述了丝绸之路上琵琶的起源与演变;李健正的《古代丝绸之路与中国琵琶》论述了丝绸之路中琵琶的形制、定弦、演奏等不用方面的演变;等等。谈到丝绸之路与琵琶传播的关系,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唐朝——丝绸之路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琵琶迅速传播发展的时期。 1在琵琶的改革与创新方面 唐朝时期的琵琶形制是将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曲项琵琶与传统的直项琵琶相结合,增加了音柱的数量,琴身采用红木、紫檀木等,琴弦使用丝弦等。[1]在唐朝已经开始出现指弹琵琶的弹奏方式,其依据为《琵琶录》中记载:“贞观中,裴路儿弹琵琶,始废拨用手,今所谓搊琵琶是也。”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此事应在唐代初年。而最大的创新就是将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唐朝之前的琵琶是“马上演奏”,只有四个音柱,音域较窄,这些都给演奏者带来了许多困难并且对琵琶在移调上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曲项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后,音柱和音域的增加,横抱的演奏方式使左手并不好换把,为了使得左手推、拉、捻、按等更加顺畅,便将琵琶的演奏姿势改成了竖抱演奏。 2在琵琶的历史地位方面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我国的最宝贵财富之一就是音乐,在隋朝“九部伎”中有六部是来自西域,唐朝宫廷在隋朝“九部伎”基础上加入《高昌伎》,设立了“十部伎”,在这十部乐中有九部是使用琵琶伴奏的,可见琵琶在唐朝是非常盛行的乐器。唐朝著名的“燕乐”乐队中,琵琶独占鳌头成为独领风骚的领奏乐器,《宫词》中“琵琶先抹《六么》头”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就说明了当时琵琶有多流行,而在江陵一带,更有“琵琶多于饭甑,措大多于鲫鱼”,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琵琶成为人们雅俗共赏的乐器。 3在有关叙述琵琶的唐诗方面 正是因为琵琶在唐朝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造就了许多琵琶名曲,如《霓裳羽衣舞》《绿腰》《凉州》等。但是,琵琶的传播不仅在唐朝音乐界,在诗歌界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琵琶在唐朝繁荣发展的盛况在唐诗中得到充分体现。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有近两百首唐诗与琵琶有关,其中有14首描写琵琶的形制,20首描写了琵琶的材料,33首描写了琵琶的演奏姿势和演奏技巧,6首描写了琵琶作曲家,19首描写了琵琶的演奏形式,34首描写了琵琶的曲目,26首描写了琵琶的演奏家,7首描写了琵琶的应用场合,7首描写了以琵琶命名的地名,14首描写了琵琶流行的区域,19首描写了曲项琵琶的美学思想和特点。[2]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兴盛是推动琵琶艺术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推动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琵琶乐器的改革与创新,还是琵琶的历史地位,又或者是有关叙述琵琶的唐诗的数量,都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一带一路”与琵琶传播 自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之路跨越数国,开辟了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人们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琵琶便是其中的一员。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我国与各国音乐之间的交流,更是推动琵琶艺术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推动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琵琶乐器的改革与创新,还是琵琶的历史地位,又或者是有关叙述琵琶的唐诗数量,都与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福建的南音琵琶和日本琵琶的形式及演奏方法依旧与丝绸之路传来时的琵琶相同,从丝绸之路的音乐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次不同的音乐文化交流为一个民族的音乐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3] 时至今日,“一带一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生与延续,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继承交流合作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更要再现古代丝绸之路曾带给我们国家的高度文化自信,琵琶这个民族乐器面对丝绸之路的继承者——“一带一路”也仍有其促进琵琶传播与发展的余地。 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琵琶,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所积蓄的文化积淀,琵琶音乐端庄古朴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一民族音乐本应该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多人的喜爱,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棚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喜爱潮流元素,追求新鲜事物。许多人面对外来文化的涌入,多少都有些“崇洋媚外”,真正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真正能够体现我国音乐文化的一定是最原始、最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而“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民乐的传播带来了良好的机会,琵琶作为民乐的一员,“一带一路”也为琵琶的传播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琵琶虽然是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但它在古代被称作胡乐,因为它是外来的乐器,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从西域,到中原,一把琵琶跨越了千年历史,跨过了万里行程,更是贯通了丝绸之路,还远传到日本、越南,一路上汲取各国各地的文化,一点一点地丰富着,正是符合了如今“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一带一路”的到来,宣告着琵琶艺术将在历史新阶段和新局面中,继续以中国身份表达中国精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在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文化精神,同时也在东西方交往、交流、互融的开放性环境中,产生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展现出全新的精神审美内涵。琵琶也在以自身的包容性与它的多元文化身份去探索表现对象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和内容,创造“一带一路”中琵琶艺术的音乐文化之美。“一带一路”的文化环境创造出了更加方便的文化交流通道,为琵琶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扩展,不仅包括了东西方艺术交流的含义,也超越了东西方艺术自身的局限性,因而具有世界性的视野,它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4]“一带一路”强调的是民心相通,而琵琶这一民族音乐就可以抵达人的內心深处,促进人们心与心的交流,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所以说在“一带一路”这一倡议中传播琵琶这一民族音乐是符合主流的。 二、“一带一路”中琵琶传播的路径 (一)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琵琶传播活动 想要传播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举办相关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甘肃等国内18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及中亚5国、中东欧16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各种传播琵琶实践活动,不仅能加强民族音乐方面的交流,也可以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例如举办传播琵琶的活动可以是琵琶交流演出、琵琶比赛、琵琶艺术节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行琵琶传播的活动可谓是丰富多样,例如浙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省份,2016年9月4日晚,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浙江杭州的西湖震撼上演,演出开场是由中国青年琵琶演奏家赵聪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和《采茶舞曲》,而琵琶作为此次峰会唯一由管弦乐队协奏的中国民乐器,将琵琶音乐推向了国际音乐的风口浪尖。[5]新加坡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2019年1月25至30日期间举办并圆满落幕的新加坡国际琵琶艺术节暨大赛,汇聚华人琵琶艺术界众多权威的演奏家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琵琶爱好者及专业学员共同学习琵琶等活动,为在“一带一路”中传播琵琶开了个好头。在这其中我们更应注重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琵琶传播活动,让琵琶这一民族音乐“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琵琶。举办琵琶展览和演奏会让喜欢琵琶的人可以近距离了解和欣赏琵琶,举办琵琶比赛和艺术节,让琵琶爱好者可以展示自己的琵琶演奏技艺。 (二)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作品改编为琵琶曲进行传播 目前“一带一路”路线涉及沿线蒙古国、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等国家和地区,每个地区的民俗音乐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音乐文化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活态化传承,并与沿线国家进行交互式、立体化合作,甄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音乐作品,整理、编配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琵琶作品。通过琵琶演奏的形式表达出“一带一路”各地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待本次倡议的热情期待,也使得琵琶音乐作品的风格及题材变得多样化与多元化,给听众对琵琶音乐的审美带来了新的体验与感悟。 其实,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对外国音乐作品进行移植改编成琵琶曲目的探索,邝宇忠老师在这一时期将俄罗斯音乐作品《野蜂飞舞》改编成一首琵琶同音换指和缩指练习曲;刘德海老师在这一时期将罗马尼亚民间音乐作品《春天》和苏丹音乐作品《故乡的太阳》移植改编成琵琶独奏曲。到了20世纪80年代,将外国音乐移植改编成的琵琶曲目越来越多,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张强老师在这一时期将马来西亚民间歌曲《苏丽兰》和印度尼西亚民歌《比耶比耶》分别改编成一首琵琶双摇练习曲和一首琵琶挑轮练习曲;任鸿翔老师在这一时期将印度尼西亚民歌《梭罗河》改编成一首琵琶三重奏等。[6]到现在,有厉冬冬将俄罗斯民歌《红莓花儿开》移植改编成的琵琶与弦乐四重奏合奏曲目。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作品移植改编成琵琶曲目进行传播。 (三)利用新媒体的手段传播琵琶 丝绸之路虽然促进了我国古代与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流与学习,但是受交通、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太慢,而如今新媒体飞速发展,消除了这些限制,新媒体自身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高速性等的传播优势,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联结中外、沟通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新媒体是指对于传统的媒体报刊、广播等媒体来讲新媒体是在此基础上的更为快速和直接的一种媒体形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快捷和直观地为使用者提供一系列的数据、视频、图片、远程教育等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7]琵琶作为“民乐之王”想要被传播,仅仅通过音乐会、剧场、课堂这些面对面的传统方式,或者是停滞于杂志、影像集这些无互动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会让传播琵琶音乐的空间变得窄小,传播的速度变慢。而新媒体则具有强大的兼容性,网络也进入到全球家家户户,其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直观性、高速性等不同于其他琵琶传播方式的特点,正适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更好地传播琵琶这一民族艺术。青年琵琶演奏家于源春就是一名利用新媒体传播琵琶的代表,她在2016年通过新媒体创建名为“源于春”的微信公众号;受到TALK节目的邀请,成为新媒体领域琵琶文化传播的代表人物;她还录制关于琵琶教学的视频放在“iartschool”爱艺术网络中。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并积极运用新媒体,做好“一带一路”中琵琶的传播工作。 1使用微信平台进行琵琶传播 在微信上,我们除了可以通过个人朋友圈、微信群传播琵琶音乐之外,要注重微信公众号的开发,特别是要注重在微信公众号中充分利用微信订阅号的开发,因为微信订阅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可以在微信上便捷地获取信息,并且使运营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现在已经有不少有关琵琶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琵琶网公众号、琵琶课堂公众号、每日琵琶曲公众号等,以中国琵琶网公众号为例,每日推送琵琶音乐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并提供最新琵琶资讯,至今为止中国琵琶网公众号已發表了近1000篇文章,阅读量达到近50万人次。但这些公众号有许多都是个人经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搜集整理有关琵琶的信息,而这就会出现推送不及时或者内容涉嫌抄袭的情况。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定位,确立琵琶艺术这一大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去推送内容;其次在内容上,要紧扣琵琶音乐艺术,内容提倡原创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避免信息超载;然后在推送时间上面,与其每天推送一篇但质量不高并且有的是改改其他公众号的标题就发布的稿件,不如设置每周固定的时间推送,一周三篇或四篇,确保稿件的质量;最后的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要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不建议用自动回复消息的方式随意应付粉丝,要根据读者的问题真正做到有心,保证有固定的“琵琶粉丝群体”的同时不断扩大琵琶传播范围。 2使用微博平台进行琵琶传播 在微博平台上也是一样,目前微博平台上通过机构和个人认证的琵琶相关用户数量数不胜数,比如有琵琶网站官方微博、琵琶演奏家个人微博、琵琶艺术品经营者微博等用户,此外还有许多琵琶爱好者的普通用户,一些微博博主的粉丝数量和更博频率更是排名前列。但许多用户只是注册一个账号就完事,这样这个账号只会是一个空壳,用户要不断注入有关琵琶的内容,加强与粉丝的交流互动。在微博琵琶超级话题中,网友可以分享传播自己或者他人弹奏琵琶的视频,并且可以在超话中互相讨论回复,到目前为止琵琶超级话题的粉丝关注量有1000人以上,阅读量超过了两千万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平台对琵琶音乐的传播会呈现出极大的影响力。 3拍摄短纪录片传播 短纪录片是短视频传播的一种,内容质量高,制作精良,并且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向观众传播信息。短纪录片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单反、微镜头等进行拍摄,投资小,微制作,这种灵活度高、渗入日常生活的传播方式赢得观众的广泛好评。拍摄以琵琶为主题的短纪录片,可以拜访琵琶民间艺人、研究敦煌壁画上的琵琶、走进琵琶展览等为内容,每一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观众摆脱传统的传播方式带来的枯燥无味,既可以当作娱乐放松,又可以了解琵琶艺术。当下短纪录片发展衍生出了叫一种“VLOG”的形式,是更为日常更贴近生活的一种记录生活的短视频。一些琵琶专业学员、琵琶爱好者可以通过拍摄VLOG,在微博、哔哩哔哩、YouTube等创建自己的频道,定期发送视频,也可以起到广泛传播琵琶艺术的效果。 4手机APP传播 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是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就琵琶传播来说,可以研发有关琵琶音乐艺术的APP,使手机用户可以一键登录浏览关于琵琶的最新信息如琵琶赛事、琵琶作品、琵琶音乐会和讲座等,并且在线上进行互动与交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解琵琶传播琵琶的队伍中。[8] 结语 总体来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推动了琵琶的传播与发展,“一带一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生与延续,我们也要注重琵琶的传播。多姿多彩的“一带一路”文化将为琵琶艺术的发展提供不同于以往的新鲜广泛的题材、灵感和内容,激发并鼓励琵琶艺术家在更深、更广阔的领域中去探索艺术的创新。“一带一路”为琵琶传播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机会与方法,我们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来传播琵琶可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琵琶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也在促进着“一带一路”更好、更快地实现,所以在“一带一路”这一背景下传播从丝绸之路传来的琵琶是符合主流的。 综上所述,琵琶传播事业已经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开始向全世界推广琵琶音乐艺术,出现各种传播形式。以上的结论仅仅是我对“一带一路”中如何进行琵琶传播这一课题的初步研究,一定会有不足之处。希望通过我对本课题的初步探索能够引起琵琶学界的关注,能够重视琵琶这一民族乐器的传播,今后我将会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注释: [1]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08—109. [2]李诗娴.唐代音乐文化对琵琶艺术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杜化丽.《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廖莎.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琵琶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39—143. [5]徐靓.古乐新声:“一带一路”中的琵琶艺术[J].明日风尚,2018(04):389—390. [6]许嵩.琵琶移植改编外国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 [7]张蕊.新媒体视野下琵琶艺术的传播与发展[J].民族音乐,2017(06):11—13. [8]赵静.浅析新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5(22):64—65.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