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张晨阳 [摘要] 本文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及音乐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儿童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概括出儿童声乐学习心理特点与功能,并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儿童声乐学习效果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儿童声乐;儿童心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063-02 pan lang=EN-US>05-0061-02 =EN-US>2020)05-0059-02 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儿童声乐教学的相关问题。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成年人对于声乐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而儿童对于美好声音是没有主动追求的。在心理变化上儿童要比成年人更加复杂和敏感,往往很多专业声乐老师完全忽略这点,习惯性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来针对儿童进行声乐教学,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是完全错误的。所以,笔者翻阅了有关儿童声乐教学和儿童心理学有关书籍,采用经验总结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儿童在声乐学习中的心理特点进行初步探索,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儿童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对声乐表演者和声乐教师而言,一个优秀的歌唱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声乐表演者重在会“唱”,而声乐教师重在会“教”。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谨慎,绝不能把孩子当作“试验品”,而是要有充分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经验,也绝不能是“半吊子”或者只是教给孩子们唱几首简单的儿歌就可以轻松混入教师队伍中来。在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儿童聲乐教学时,声乐教师不单单是掌握声乐专业知识,需要我们知识面广,涉及多方面专业,以下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开始论述。 (一)儿童声乐教学中语文知识的运用 在歌词学习方面,儿童掌握知识量较少,绝大部分五岁以下的孩子汉字还认不全,对歌词的学习就更是举步维艰了。有些歌曲中不懂的字或者词语还须解释给孩子们听。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的孩子会出现平翘舌不分、吐字不清晰、方言较重等问题。在表达情感方面,对歌词理解不当,就会导致儿童演唱时情感表达有误。这就需要我们声乐老师对语文这门课程熟练掌握,在教学中要反复纠正孩子们的错误,做出正确的示范,教给他们正确的发音和对歌词的理解。其次,在学习一首歌曲的时候,不仅仅要教会他们音准、节奏、旋律、歌词等,更重要的是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意境。 (二)儿童声乐教学中舞蹈的运用 儿童就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代名词。儿童声乐的学习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单是学习歌曲这么简单。可以想象一下,在舞台中央,孩子只会机械地演唱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会抑制孩子们的天性,也会让歌曲作品丧失活力,甚至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对声乐失去兴趣。所以,为了体现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声乐老师需要编排一些舞蹈动作,做出各种面部表情让孩子们模仿学习。在多名小孩对唱、齐唱、合唱当中,声乐老师还需要配合歌曲或是歌词来设计造型、动作、队形等。这样就使歌唱变得多样、丰富、立体,更加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儿童声乐教学中艺术指导的运用 不论是成人声乐教学还是儿童声乐教学,即兴伴奏是声乐教师的必备技能。首先,儿童对音准感觉并不敏感,如果一味听音响伴奏的话无法对音准进行有效练习,所以,钢琴是训练音准的必备工具。老师可以准确清晰地弹奏出音准以便孩子练习。其次,每个人嗓音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可以轻松唱出高音,有的孩子对中低音比较拿手。所以,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所有调式的即兴伴奏,找到适合孩子音高的调。这样老师就可以在孩子们的声乐学习训练中,更加有效地训练和了解他们的声音条件。 二、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心理特点 (一)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心理特点 儿童(以小学生阶段为主)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大脑结构与机能得到突出发展,神经系统进一步完善,感知觉(包括听觉、视觉等)得到迅速发展,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对于无意当中接收到的信息会记得更深刻些,而对于老师有意识地教给他们的知识经常是“左耳听,右耳冒”,甚至是会出现抵触的情绪。这就对声乐教师的上课模式提出了特殊要求。我们要通过做游戏、表演、比赛等形式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儿童会出现明显的荣誉感和羞耻感,当儿童极力去表现而受到了老师表扬时,就会有很强的荣誉感。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不认可,则会有羞耻感。体现在教学上来说,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增强其荣誉感,提高其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可以采用课堂积分的方式,使学习兴趣随着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培养起来。 (二)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功能 一般说来,儿童声乐学习包括基础、巩固和熟练三个阶段。在基础阶段,儿童通过模仿和练习,声音概念逐步形成。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模仿练习主要是根据对教师讲解的大体印象而进行的,会出现顾了这头忘了那头,以及对声音好坏的判断有偏差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针对不同问题制订不同方案,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声音概念,克服畏难、厌烦心理[1]。在巩固提高阶段,儿童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巧,但对歌曲情感以及细节问题的处理还有待改善,这个阶段老师需要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巩固正确的发声习惯,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儿童能够熟练掌握。在熟练阶段,学生的发声技巧基本趋于熟练,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更准确地指导以及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作品,并且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出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作为儿童声乐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事半功倍,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 三、教学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在沟通,教师所表达的情绪,学生同时也会被带入。所以教师必须精神饱满,有积极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好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以“交朋友”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沟通与信任。那么,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想法从而制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老师也一定要给孩子树立好的形象,成为他们的好榜样,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学习。 (二)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张武升在《教学艺术论中》一书中对教学语言艺术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教学语言艺术指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教书育人,陶冶学生的语言美感的创造活动[2]。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对此感触颇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象化的语言,例如“孩子们,想象一下自己的嘴巴张到了鼻尖上,声音从鼻尖出来是什么感觉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除去老师讲解的部分,与儿童积极地沟通会让教学顺利进行。过多使用直接陈述的方式,会显得乏味,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或者先抛出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让他去思考。这样不仅教学目的达到了,还让学生有了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学语言同我们的日常用语和工作用语不同,需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 (三)丰富实践活动,提升自信心与积极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结合实践来说,儿童学习声乐无外乎两种情况:个人喜爱,家长培养。那么声乐的学习到底能给儿童带来什么呢?是为了音乐感觉的培养?为了学习更多的歌曲?还是为了唱歌更好听?笔者认为大部分的家长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更加积极自信、大方得体。这也是我们在培养声乐艺术当中非常重要且明确的教学目的。在台下训练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姿态仪表,还有状态必须是积极的。这样不只是在上台表演的时候才要求,而是在课堂上长期训练成为习惯。通过对声乐的学习可以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提升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学习时间较短、基本功不扎实、表演不成熟的时候,不要急于讓儿童上台演出。否则儿童会出现羞耻感,从此失去信心。而到巩固提高阶段,就要积极创造演出机会,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习,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有很多,本文就三部分问题提出笔者的一点思考。我们面对的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谨慎,不能把孩子当作“试验品”,而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学习。了解作为儿童声乐教师需要扮演多重角色。要了解儿童的心理,抓住儿童的心理,不断研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作为儿童声乐教育者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注释: [1]臧欢.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运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3. [2]张武生.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0. (责任编辑:刘露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