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演奏技巧及结构分析 |
范文 | 王艺睿 [摘 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老师的代表性作品,曲目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作曲家在古筝的演奏技巧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整首作品更加生动传神。本文针对该作品的演奏技巧及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枫桥夜泊》;创作背景;演奏技巧;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116-02 一、古筝曲《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老师于20世纪末创作的作品,作曲家根据唐朝著名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作,以写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浓淡相宜、情景交融的江南水墨画,许多演奏家都将该作品作为音乐会必弹曲目。由此可见,《枫桥夜泊》这首筝曲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音乐的语言,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筝曲《枫桥夜泊》在创作中融合了昆曲、苏南民歌、丝竹乐等素材,作曲家王建民将作品建立在昆曲的基础之上,广泛应用雅乐进阶,使得作品形成了意境优美、唱腔婉转的独有风格。全曲结构对称,为最常见的再现单三部曲式A—B—A结构,以中国传统的七声雅乐音阶为基础:bE宫-bA宫-bE宫-bA宫-bE宫-bA宫-bE宫-bB宫-bE宫,该曲目和声极具中国特色,古筝的演奏与钢琴的伴奏无缝衔接,此起彼伏,优美动听。 二、《枫桥夜泊》的结构分析 从古筝曲《枫桥夜泊》的定弦着手,我们可以发现该作品的基础是中国五声调式,又加以偏音形成了混合性质的音乐。王建民改变了传统的定弦方法,运用丰富的和声色彩,增加了乐曲的张力,使古筝的演奏技巧进一步得到发展,使得乐曲结构明了、层次清晰。 从曲式结构来看古筝曲《枫桥夜泊》是典型的再现单三部曲式A—B—A1结构,全曲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引子、慢板、行板、慢板再现、尾声部分。 (一)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从旋律线条来看,旋律线较为平稳,乐句中大量出现了升F,使得吸收了昆曲元素的引子部分,特点更加突出。引子部分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第一乐句是由一个三度模进构成的,和弦最终落在纯四度上,增加了曲目的空旷、优美的色彩。第二乐句是由第一乐句演变而来的,再现了引子部分的第一乐句,给人一种在夏季的夜晚,乘着小舟,欣赏着江南夜色的感受。在古筝演奏方面,作曲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两个乐句的泛音为“虚音”,正常用义甲演奏出来的音符为实音。两种不同风格的音响效果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进入虚无缥缈的幻境之感,深刻地诠释了诗人张继的“江枫渔火对愁眠”[1]。 (二)歌唱的柔板 歌唱的柔板呈现给我们的是典型的复二部曲式结构,借鉴了昆曲应用广泛的七声音阶,乐段增加了两个偏音,更好地增强了曲目的表现能力。 从节奏型来看,柔板运用了4/4与6/6相结合的演奏手法,打破了固有的节奏,使得强弱变化明显,音乐流动感较强。变换拍子的演奏手法,增加了作品的戏曲性,更好地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使得每个乐句都有了生命,旋律线更为宽广、舒展。 第二大部分为连接部,调式发生了转变,由bE宫转换为bA宫雅乐。旋律线较为平稳,在低音区演奏,多为音型化织体。古筝低音区的音色与慢板处高音区的音色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作曲家的心境也发生了改变。作曲家在第35小节处标明了无限反复的记号,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这一部分时,根据自己心境的变化,适当进行反复的处理,来增加乐曲的张力。 (三)轻盈、活泼的小快板 小快板以钢琴的持续音开始引出,古筝速度递增,情绪逐渐饱满起来,古筝与钢琴的旋律呼应,音乐的张力越来越大,作曲者思绪万千,从忧伤的感情转化为平静,再转化为美好的回忆。乐句规整,四小节为一个乐句,“起、承、转、合”变化较为明显,音乐流动感更强。 第59~80小节运用了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点指,钢琴运用了柱式和弦的伴奏手法,与古筝相呼应。69-80小节作曲家运用了双手跨八度点指的演奏技巧,为旋律线增加了激情,通过77~80小节的模进,将整个作品推向了高潮。 第81~89小节是一段自由的散板,这一段散板和开头的散板相比,虽然织体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所表达的音乐情绪却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一次出现的散板音乐情绪较为平静,第二次出现的散板音乐情绪比较高昂、激动,渲染得更加尽兴。 (四)明亮纯净的慢板 最后的慢板部分再现了开头歌唱的柔板,并非完全再现。调式发生了改变,结束部分的慢板为bB宫雅乐g羽调,钢琴再现歌唱的柔板伴奏部分,古筝声部与钢琴声部形象地形成了一个对比复调,相互呼应补充。尾声意境缥缈,音乐在人的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三、《枫桥夜泊》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引子部分的演奏 《枫桥夜泊》的引子部分是静谧、自由的,旋律线较为平稳,整个引子都为平滑的大线条。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引子的过程中,在不改变节奏和音符的基礎之上,对音乐适当进行伸缩处理,同时在对乐句进行处理时,也要注意整个旋律线条的连贯性,切记不可太随意[2]。 在接下来出现的大量泛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泛音需要晶莹剔透,指尖提前准备,触弦要快,须细腻地表达出该作品的韵味。 左手在演奏低音和弦时,须注意爆发力和内心的情感,爆发力指的是在演奏低音和弦时,运用内心的意念,在触弦的一瞬间爆发。作品中右手上行二度与左手下行三度为演奏难点之一,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须注意乐句之间的气息连贯,以及音符强弱色彩的对比,最后是以sfp的力度落在摇指上应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作曲家将分解和弦与反向琶音的技巧相结合,与钢琴的伴奏相配合,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这一部分的技术难点主要集中于力度的变化与张力的变化,以及气息的连贯、内心情绪的表达。 最后为五个上行级进的泛音,落在羽音上结束,给予演奏者及听众无限回味。 (二)歌唱的柔板演奏处理 该部分慢板作曲家将速度定为56,这就意味着作曲家需要仔细把控,每分钟演奏56拍,此部分表现了作者苦闷的心境,以及对家乡无限的怀念之情。 慢板部分钢琴将主题旋律引出,与古筝哀伤的音乐相结合,在钢琴持续的单音上音符慢慢流动,钢琴与古筝起到了相互铺垫的作用。慢板部分旋律线条流畅,大线条波浪形走向。2/4拍与6/4拍节奏相结合,四个乐句在尾音处均使用了长摇,在演奏这四个乐句时,须根据旋律线走向,进行上行渐强、下行渐弱的音乐处理方式。 在演奏右手主旋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左手的“做韵”,左手持续低音的演奏均用小指拨弦完成。在演奏右手音符的同时,不能忽视左手的揉弦,王中山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左手做韵是古筝的魂。”我们重视左手的做韵,才能展现出古筝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特色。 慢板的16~21小节,右手摇指和左手刮奏相结合,左手的滑音也是该部分演奏难点的重中之重。滑音如同摇指一般,须细腻处理,展现心中的张力,使之荡气回肠、如泣如诉。在实际的演奏当中,第一处滑音和第二处滑音可以做对比处理,第一处滑音可重点强调,拉长线条,在强弱对比上也可做一些处理。第二处滑音在处理的时候,可以适当将力度弱一些,第二处滑音为一个下行级进,故应做弱处理,左手的滑音可加入适当的揉弦,给听者一种叹息的感受。24~28小节作曲家使用了花指的技法,仿佛置身于湖面之上,享受着吹来的阵阵微风。节奏型由八分音符逐渐转化为切分节奏,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随着音符的逐渐增多,旋律的流动性也有所加强。 连接部需要注意音色与力度的控制与变化。转调移码须注意音准,方能练习好此部分。连接部出现较多的滑音,须注意按、滑的音准,在行板开始前,作者在三连音处加入了自由反复记号,也就意味着演奏者可在此处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得音乐情绪更加清晰、明确。 (三)轻盈而活泼的小快板的处理 在演奏《枫桥夜泊》这首曲目的小快板时,需要注意快板中表现出的淡淡忧愁。因此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主旋律强弱的对比,来表现出该部分的鲜明层次感。 小快板在演奏过程中,对左右手的配合,以及右手的指序对演奏者的基本功要求较高,演奏者要在保证演奏清楚每个音符的同时,控制好音色的暗淡、明亮,以及力度的变化。左手滑音的音准,以及快板双手交替轮抹部分是演奏者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演奏点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双手的均衡发力以及不要过度地运用手臂的力量,肌肉与指关节同时运用,方可达到速度、力度并存的境界,通过指尖、小臂、大臂相结合,以及肘关节的快速带动进行演奏。因此需要着重训练手指的独立性以及爆发力,来提高乐曲的精准度,有了精准度,方能去谈论乐曲的感情。 散板在演奏处理过程中,须注意音色的对比,以及力度的强弱。钢琴伴奏回到了主题部分,这时演奏者须注意与钢琴的呼应,方能将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 语 古筝曲《枫桥夜泊》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曲目当中,也融入了现代古筝的演奏技法,表现出中国民族乐器特有的中华古典文化之美。演奏者在演奏作品之前,一定要對作品的背景以及作曲家有着深入的了解,且加强和声、曲式分析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 注释: [1]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意象分析及演奏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4):92—98. [2]姚盛俊.古筝《箜篌引》中蕴藏的美学思想[J].大舞台,2010(12):19.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