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钢琴艺术指导与音乐作品分析在室内乐演奏中的重要性 |
范文 | 许薇为 [摘 要]在室内乐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体悟和传递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音乐作品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演奏者与作曲家产生共鸣,还可以让演奏者通过音乐感染观众,展现音乐的魅力。本文拟从乐句、旋律、和声、节奏与速度、音色以及音乐结构等六个方面,简述钢琴艺术指导如何将音乐分析运用在室内乐排练之中,即如何有“更深层次的对话”。 [关键词]音乐作品分析;钢琴艺术指导;室内乐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钢琴艺术指导在与其他音乐演奏者合作时,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不仅是语言和眼神上的交流,更是音乐上、节奏上的高度统一,以及声音上的和谐平衡。美国密歇根大学钢琴艺术指导教授马丁·卡兹(Martin Katz)曾在《完美的合作者》(The Complete Collaborator)一书中提到,这样的“对话”,看似包罗万象,但它只是音乐合作中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最不具有想象力的部分。他认为钢琴艺术指导肩负四重责任,它们分别是:坚持作曲家本身的思想;向观众传递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理解并配合其他合作者的音乐需求;表达自己所想的音乐内容。这四重责任可以加深钢琴艺术指导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使“对话”顺利进行。[1] 一、关于音乐作品分析的思考 上海音乐学院贾达群教授认为,音乐分析是一个解读、认知音乐作品形式逻辑的过程。他认为音乐分析一方面不仅需要分析者对作曲基本程序和相关具体技法进行了解、掌握,另一方面还需要分析者借助对音乐史、音乐流派及音乐风格的了解,用更多元的视角、更多元的方法去探究所分析研究的对象。[2] 当钢琴艺术指导在海量的音乐曲目中接触到新作品时,需要对音乐文本进行分析,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对音乐演奏形式进行探究等等。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再创造的过程。在笔者看来,钢琴艺术指导若想将复杂而抽象的音乐作品精彩地呈现给观众,那么音乐作品分析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结构和内涵,以及作曲者的思想、观念或情绪。这项技能应该被熟练地运用在日常的练习、排练和演奏中。钢琴艺术指导和演奏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可以使室内乐表演达到更加理想的“对话”状态,展现出更具有创造力的形式,也能让音乐形象有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二、如何产生高质量的“对话”? 与合作演奏者达成统一的音乐形象,需要钢琴艺术指导对作品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例如作品的风格、音乐不同段落的不同形象、特殊音色处理等。而这些都依赖于音乐作品分析。当演奏者真正系统掌握了学习室内乐作品的能力,便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其他作品,最终在室内乐中拥有话语权。下文将以乐句、旋律、和声、节奏与速度、音色与音乐结构等六个方面为核心,从钢琴艺术指导的视角,浅析如何将音乐分析运用在室内乐的自主练习与合作排练之中。 (一)乐句 了解樂句的起始点是室内乐练习中首要且必要的环节。在室内乐作品中,乐句经常在钢琴的两个声部甚至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乐器中来回转换。为明确主题和乐句,演奏者需要明确以下问题:这些乐句是复合型乐句还是简单型乐句?在这些乐句里,合作演奏者是否需要换气或者换弓法?如果需要,钢琴部分是否能更好的过渡把句子连贯起来?这些乐句是否在曲目中有重复?如何在重复乐句里做出不同的情绪的表达?重复的乐句是否存在小的改动?例如音高变化、节奏型的变化甚至强弱或快慢的变化,这些变化应该呈现怎样不同的音乐角色? 这些问题都是钢琴艺术指导在分析作品乐句时需要去考虑的,而不是一味地模仿独奏者的乐句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既要考虑乐句在演绎过程中的起承转合,还要传递出不同的音乐效果,使音乐形象丰满且具有趣味性。 (二)旋律 旋律是若干音经过艺术构思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旋律包含两个要素,即音高和节奏。在弹奏室内乐的过程中常见有关旋律的问题有:作品中的主要旋律是什么?这些旋律存在什么样相同点或不同点?比如是否运用了相近的节奏型等。这些旋律是否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声部里。例如,旋律再次出现在高八度的音域里时,处理上是否应该和之前低八度中的旋律有不同。作者是否赋予了不同的强弱变化和声音效果在这些相近的主题旋律上。钢琴和其他合作者同时演奏这些相同或类似旋律时,如何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才能使旋律清晰且平衡。当不同旋律同时出现时,演奏者们是否清晰了解这样交织的对位旋律线等。 例如,美国作曲家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的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谱例1),最开始的主旋律只在钢琴部分出现,当旋律(谱例2)再次出现时,它不仅由钢琴和小提琴交织完成,且向上移调纯四度。在更细微层面上,连线的划分已经不同,也没有了重音记号,记号16出现的Piu animato并没有在记号29的后两小节出现。仔细观察谱面里的细节变化,可以让演奏者为音乐呈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不同的地方设立不同的人物情绪和性格,创造出更多的触键和呼吸方式。 在合作排练中,演奏者应该根据旋律中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谱例2中的旋律同时出现在钢琴和小提琴中,演奏者们可以分开练习小提琴和钢琴的旋律,以达到连贯流畅的目的。再如在谱例1中,钢琴单独演奏过主旋律,当旋律(谱例2)第二次出现时,可以让小提琴的声音更加突出,因为此时的小提琴运用了不同的连线,使得句子在走向、强弱等方面都与第一次的旋律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因而对比两者不同的旋律表达方式,能让演奏者们对两段旋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和声 当旋律与之对应的旋律线同时出现时,就会产生音程与和弦,可以称之为和声。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和声,大到整个作品的调性,小到和弦的解决,都与之息息相关。对于一个音乐作品,钢琴艺术指导首先要确定它的调性,并思考以下问题:这个调性或调号是否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作品;如果调性有改变,是从何时开始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特殊和声出现,它们分别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情绪;在作品的再现部,是否有意料之外的和声处理;与此同时,不同的和声是否会使再现部中旋律的走向不同;是音高不同还是节奏产生了变化;作曲家是如何表达的等等。 运用音乐作品分析的室内乐排练与乐理作品分析不同,钢琴艺术指导可以运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作品中和声的变化,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化繁为简”。在排练中,当钢琴部分没有主旋律时,可以弹奏和弦而非所有的小音符。这个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可以帮助自己和其他演奏者清晰地听到和声的走向、调性变化以及某个非常特殊的、具有不同情绪的和弦,从而更好地以钢琴的和声为辅助诠释整个作品。 (四)节奏与速度 在音乐作品中谈论节奏,不仅要考虑音符的长短,还要思考它的奏法、韵律和速度。速度是指音乐演奏的快慢,一般可以用节拍器上的数字来定义。但在演奏中,速度并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与表演者的理解和乐器的音色效果紧密相连。因而在排练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和其他演奏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独奏和伴奏之前的节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怎样打分拍更合适;作曲家标注的触键方式和强弱对节奏和速度是否有影响;作品里是否有一些特殊的“休止”;这些长或者短的休止是否改变了之前的音乐角色;作曲家希望通过这些休止表达怎样的情绪;这些休止是之前情绪的终止还是更深情绪的酝酿和延续;音乐中的渐快和减慢标记是否有快慢之外的含义等。 举例来说,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的钢琴三重奏的第二乐章(谱例3),大提琴和小提琴保持之前的4/3拍号,而钢琴部分则由4/3变成了4/2拍。拉威尔为什么要在同一个段落里给不同拍号呢?弦乐部分是否应该把演绎出三拍子的律动?钢琴部分的重音记号又有什么作用?在排练中,我们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去做不同的尝试。比如,弦乐可以尝试跟着钢琴给出第一拍的重拍,再按照谱面完全没有重音的演奏,对比两种演奏方式产生了何种不一样的音乐效果。同样,钢琴也可以尝试跟随弦乐的三拍子弹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听见弦乐是如何在4/3拍中把音乐连起来,也能更好体会为什么拉威尔没有把钢琴部分写进4/3拍里。 (五)音色 音色是以不同声音的特质来区分乐器的特征,也包括乐器的声音大小和音域的高低。但除了乐器本身音质,演奏者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使乐器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音色传递给观众?作曲家有没有用非常高或者低的音域?这些不常见的音域有什么特殊的声音效果?运用这些不常见的音域是否和强弱或者演奏方式相关? 在室內乐演奏中,常常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旋律。钢琴艺术指导要清晰对方演奏旋律的音色效果,再判断哪一种更贴近作品内容,是否可以模仿更贴切的乐器音色。例如钢琴经常模仿弦乐的拨弦或者竖琴行云流水般的刮奏等。在排练中,如果有旋律出现在极端音域,可以尝试提高或者降低一个八度练习,在有对比的情况下,耳朵更能捕捉在极端音域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在独自练习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习惯单向接受信息,但如果能跳出这个接受者的角色,大胆的多去做一些尝试,例如不同的音域演奏,或者前文提及的以不同的节奏韵律做尝试,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用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生动具体。 (六)音乐结构 音乐曲式结构是融合了乐句、旋律、和声、节奏以及音色等元素,再把这些音乐元素有秩序地放在一起的形式。当钢琴艺术指导和演奏者明晰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不仅会对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更精准的把音乐形象传递给听众。常见的曲式结构有赋格、奏鸣曲和变奏曲等。作为演奏者,在排练时应该更加清晰地划分好段落。例如奏鸣曲式中的呈现部、展开部与再现部;再现部出现时,是否运用了呈现部的主题;是全篇幅的运用还是片段的运用;速度有没有标注Tempo I;再现部和呈现部是否表达同一个音乐角色等。这些问题都是钢琴艺术指导和演奏者在排练中应当共同探讨的问题。 结 语 在室内乐演奏中,钢琴艺术指导不仅要具备独奏钢琴家的特质,还需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因而当我们对作品做了深度的音乐分析时,可以让演奏者在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排练与表演,让每一场演出趋近完美。当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熟悉每一个乐句的划分,每一条旋律线的不同走向,每一次和声的转变,每一个渐快渐慢的速度,每一个音色的处理乃至整个作品的布局,并将这些细节了然于胸时,才能带着音乐在钢琴艺术指导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才能把音乐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 注释: [1]Martin Katz.The Complete Collaborator: The pianist as partner[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3. [2]贾达群.“音乐分析”的再辨识[J].音乐剧作,2019(09):85—86.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