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民族器乐微课教学探究
范文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运用。本文分析了民族器乐微课教学的可行性,以扬琴为例探究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目标及扬琴微课的课件设计,最后论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民族器乐微课教学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扬琴;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0-0055-05

    [作者简介]卞秀峰(1977—?),女,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苏州?215000)

    当今世界是一个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网络的使用已经普及深入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不能忽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在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新技术也给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放眼全球,从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程(MIT Open Course Ware,MIT OCM)以来,目前已有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南非、日本、韩国和我国等21个国家超过250所高校教育机构开始实施开放课件项目,范围遍及五大洲[1]。这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促使“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各种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席卷全球,对大学教学的革命性影响不容小觑。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入edX;同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加入Coursera[2]。可见我国正紧随时代脚步,积极投身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

    在教学的信息化技术改革中,微课以其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的特点[3],在现今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凸显优势。我国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中心主办的以本专科院校的专任教师为参赛对象的微课大赛,以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开始参与其中。文科、理科、工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

    都有自身的课程特点,每一门课程是否适合互联网微课教学,怎样设计符合该课程自身特点的微课,较好地完成教学,是任课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仔细研究的课题。

    作为听觉艺术,音乐类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就民族器乐教学而言,无论传统的民间师徒传承,还是近现代进入高等院校的师生小课制教学模式的专业化发展,都是面对面口传心授的现场教学。民族器乐课程是否可以跨越鸿沟,突破传统,建立新的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面向更广泛的人群,值得尝试和探究。

    一、民族器乐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要探究民族器乐微课教学是否可行,应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课程本身两方面进行考察。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首先,现如今互联网覆盖面极其广泛,上网显然已成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活动。如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微课教学就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迅速而广泛,学习变得更为便捷和主动。其次,当代社会智能手机普及,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样与强大,已不仅是用来打电话发信息的联络工具,更是一台随身携带的微型电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传输及互动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顺畅,利用手机读文字、听讲座、看视频已不成问题。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对于用手机进行的移动学习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再次,各种软件的开发利用为互联網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今有很多学习软件可供电脑和手机下载使用,相当多数量的普通大众已经开始利用手机APP学习软件,包括微信许多公众号平台的讲座自发学习。在学校有许多教师学习运用如MS PowerPoint、CamtasiaRecorder、SmoothDraw、Equilnote、Equilsketch、Adobe Premiere等软件进行微课的制作。以上都表明微课教学已具备一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随着研发的进步,信息技术还会越来越先进,必将为网络微课的教学模式提

    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最后,从学校层面来说,各大高校正在积极开发网络教学模式,虽然各个学校之间有差异,但总体都在努力为互联网教学提供硬件方面的设施保障以及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持。这些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都是研发开设微课教学的有利条件和保障。

    从民族器乐课程本身来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演奏实践、音乐作品欣赏三大板块。理论知识部分毫无疑问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及教师的讲解呈现,微课的设计可借鉴其他学科课程,此部分内容的微课教学形式具有普遍性,相对比较容易操作。音乐作品欣赏板块,仍是教师主导教学。除了文字、乐谱的展示以及教师的语音讲解,这个板块的教学与理论知识板块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大量的音频及视频播放,这是当前信息技术完全可以胜任的。演奏实践板块是器乐演奏特有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过程中,演奏的教学一方面是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演奏示范,另一方面是学生即时的模仿演奏。其间,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身体机能的不同,每个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尤其是最初的基本演奏技法的教学,往往需要教师手把手进行教学,师生之间需要频繁密切的互动交流。如何在虚拟网络世界实现现场教学中的肢体可以触碰教学方式的同等教学效果,这是微课设计的难点。不过,通过充分综合灵活运用文字、图片、语言、视频等信息技术,难点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前提是需要教师在微课课件的设计,以及讲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用心钻研。

    二、民族器乐微课的教学设计

    民族器乐课程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微课教学,主要目的是突破现有传统教学的局限,利用网络可以面向更广的范围推广普及民族器乐,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民族器乐微课教学的关键之处,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二是微课教学形式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的的达成

    民族器乐微课主要针对综合性院校的非扬琴专业的学生,想要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掌握一件乐器,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从乐器的历史发展、构造形制、演奏欣赏等多个角度进行。

    1.教学内容之一:乐器发展简史

    以扬琴为例,课程首先介绍扬琴的发展简史。关于中国扬琴的历史,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为扬琴是件外来乐器,大概在明朝末年传入我国,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考察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扬琴传入中国时,正逢中国音乐处于各地说唱音乐地方戏曲兴盛之时,于是扬琴作为伴奏乐器运用于各地的说唱戏曲并从中获得发展,长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一员。扬琴发展的兴衰离不开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趋势,离不开中国历史兴衰的时代背景。当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兴盛,丝竹音乐兴起之时,扬琴也随之发展,在当地民间艺人的传承中逐渐从伴奏音乐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以地方音乐为特色的各大传统扬琴的流派,最有名的当数江南丝竹扬琴、广东音乐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四大传统流派。每个流派的扬琴音乐都受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反映出风格迥异的地方特色。当战争爆发社会动荡,传统文化艺术低迷,扬琴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当新中国成立,新文化运动兴起,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扬琴进入高校,在近现代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无论乐器的改良、演奏技法、音乐作品、演奏者的培养,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走向了世界,在世界扬琴的大家族里彰显出中国扬琴的独特魅力。

    通过乐器发展历史的讲解,在加深学生对乐器本身认识的同时,让学生对乐器的文化背景有大致的了解,使学生在知道一件乐器大致来历的同时明白一件乐器的发展和它所处的时代及地域息息相关,理解乐器作为器物文化,所体现的时代、地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审美品位。同时通过中国扬琴在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扬琴的交流活动中发现中国扬琴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教学内容之二:乐器的形制

    乐器形制,即乐器的形状和构造。以扬琴为例,目前普遍通用的扬琴为402型扬琴,整体由琴和琴架两部分组成。等腰梯形状的琴面上张有140多根琴弦。琴面左右两边有盖板,左边盖板打开后呈现弦钉,右边盖板打开则呈现弦轴。安装琴弦时把琴弦带圈的一端从弦钉处套入,经过琴面穿进弦轴的小孔,然后用扳手顺时针旋转固定拧紧调至准确音高。其他部位部件还包括山口、滚珠、小推车等。琴面中间有四排琴码,从左到右分别是高音码、中音码、次中音码、低音码。每个琴码上有一根、两根、三根,或四根琴弦不等,有固定音高。琴体中间是空的共鸣箱,底部有多个圆形发音孔。扬琴音域较宽,一般包括四个八度,低音区声音浑厚,中音区悠扬柔和,高音区发音清脆。

    通过对扬琴较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扬琴这件乐器本身的结构、部件及名称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学习掌握扬琴的换弦和校音技术。

    3.教学内容之三:乐器基本演奏技法

    扬琴演奏技法多样,作为入门教学,学生只须熟练掌握最基本单竹、齐竹、轮竹这三项技法就可以进行演奏了。首先,单竹即单手(右手或者左手)持琴竹击弦。在单竹的教学中重点要把握的是“三指持竹”的基本手形以及“腕指结合”的正确的击弦方法,还有良好的坐姿、精准的击弦位置,包括击弦点(琴竹在琴弦上的最佳击弦部位)、击槌点(用琴竹头的中间部位击弦)。当右手、左手轮流使用单竹的演奏技法时,就形成了交替竹,当右手或者左手连续使用单竹技法,就形成了连竹,当演奏者把琴竹反过来,使琴竹头有皮套的一面朝上,用背面竹子的那面朝下击弦时,就形成了反竹。可见,有些技法其实是在单竹这一基本技法上的拓展,由此也进一步说明单竹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扬琴演奏技法。其次,齐竹就是双手持竹同时击弦发音,演奏和声音程,演奏時要求发音整齐。在单手训练的基础上,无论交替竹还是齐竹都对双手演奏时的配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要注意双手的协调与配合。最后是轮竹技法的教学。轮竹其实就是双手快速交替击弦,是在交替竹演奏技法上加快速度而形成的一连串密集连续的音点,这是扬琴作为弹拨乐器特有的“以点成线”的发音方式,也是扬琴常用的基础演奏技法。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单竹、齐竹、轮竹三大基础的扬琴演奏技法,具备演奏简单乐曲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了解扬琴其他多样的演奏技法,培养学生对扬琴这件中国民族乐器的爱好。

    4.教学内容之四:音乐作品演奏

    在初步掌握基本演奏的基础上进行乐曲的教学。在曲目的选择方面,尽量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对于初学者,乐曲的技术难度不宜过难;第二,适宜选择短小精悍的作品,乐曲不宜过长;第三,乐曲或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取胜,或以鲜明的个性见长,总之尽量选择初学者喜欢的音乐;第四,选择扬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蕴含了传统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第五,比较简单有趣的重奏作品,让学生在演奏中体会合作的乐趣。

    在扬琴音乐作品中,可以选择如《紫竹调》《彩云追月》《弹词三六》《喜讯》《匆匆那年》《风车》这类作品。

    5.教学内容之五:经典器乐作品赏析

    器乐作品赏析需要挑选流传广泛,符合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的经典作品。对于扬琴音乐作品的赏析,站在时间、地域、音乐作品的题材与体裁以及形式功能等多维度的结点,可以选择以下扬琴音乐作品作为赏析的内容。

    第一类,传统音乐四折——《弹词三六》《旱天雷》《将军令》《苏武牧羊》,这四首早期的扬琴独奏音乐主要是各地方的民间音乐艺人根据当地盛行的曲艺、丝竹音乐改编而成的传统扬琴独奏音乐作品,分别来自江南、广东、四川、东北地区,具有非常浓郁的、典型的传统地方音乐风格特点。

    第二类,移植音乐。扬琴的移植音乐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我国古曲、其他乐器的经典曲目移植改编成为扬琴曲,如《阳关三叠》《流水》《春雨》《龙船》;还有一类是移植改编自外国经典音乐作品、外国扬琴作品,如《流浪者之歌》《天鹅》《致爱丽丝》《闲聊波尔卡》《风暴》。这显示了我国扬琴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本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也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出民族化和世界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法,将原音乐作品与移植后的扬琴音乐作品相比较,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体会两者的异同,既呈现出乐器各自的鲜明特色,又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民族间音乐文化的差异。

    第三类,名家名作。新中国成立后,扬琴在我国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扬琴演奏作为一项专业进入音乐学院、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音乐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扬琴音乐作品的缺乏使得音乐学院及艺术院校的扬琴老师积极投入扬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由此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扬琴音乐作品。如:项祖华创作的大型扬琴叙事曲《林冲夜奔》、扬琴组曲《海峡音诗》和芳季篇《春兰》《夏莲》《秋菊》《冬梅》;桂习礼改编参与创作的《映山红》《土家摆手舞曲》《流水欢歌》;芮伦宝创作的《文成西行》《香妃情》《西施泪》;黄河创作的《离骚》《天山诗画》《川江韵》《黄土情》《古道行》;许学东创作的《瑶山夜画》《b小调幻想曲》;刘寒力创作的《金翎思·满乡随想》;王瑟《落花·夜》《云端》。此外,专业作曲家也为扬琴创作了佳作,包括《海燕》(韩志明曲)、《觅》(杨青曲)、《鸟之舞》(杨春林曲)等。

    第四类,重奏、伴奏、协奏、合奏类音乐作品。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扬琴可谓运用广泛,除了独奏、重奏,它还适合为其他民族乐器伴奏,运用于小型的民族室内乐合奏,以及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由此,在赏析环节的教学中,可以加入重奏、合奏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扬琴这件乐器与其他乐器融合时所具有的独特的亲和力以及广泛的合作能力。重奏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若干台扬琴重奏的形式,包括双扬琴,扬琴三重奏、五重奏、七重奏等。如:双扬琴作品《小星星——C大調变奏曲》《平湖秋月》,四重奏《润雨》,五重奏《半个月亮爬上来》《闲聊波尔卡》。其二,是扬琴与其他乐器组合的重奏形式。如:《双阕》(扬琴与二胡)、《香妃情》(扬琴、琵琶、古筝)、《别港》(扬琴与蝶式筝)。关于伴奏作品,因扬琴普遍适用于其他民族乐器的伴奏,因此这类音乐作品非常丰富。如:为二胡伴奏的《赛马》《二泉映月》,为竹笛伴奏的《姑苏行》,为笙伴奏的《冬猎》等。此外还有与其他民族乐器一起演奏的江南丝竹《中花六板》、广东音乐《花好月圆》、与乐队合作演奏的扬琴协奏曲《狂想曲》、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通过对扬琴各类作品的赏析,增长学生扬琴音乐作品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欣赏器乐作品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形式及环节的设计

    教学形式及环节的设计首先要基于课程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形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以便能顺利贯彻教学理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的特点及遵循原则

    高校民族乐器微课教学利用互联网,采用微课教学的方式进行民族乐器课程的教学,课程的特点及遵循原则既体现在微课教学的形式方面,也与乐器理论和演奏的教学内容相联系。

    作为微课,以“微”见长,见微知著,往往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教学。微课的这一特点要求在开发微课时,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确定所要教授的知识点,遵循明确性原则。微课的时间安排较短,一般为10分钟,因此,要求教学过程必须精练简洁,遵循精简性原则。整个课程主要通过一系列微课衔接组成,每节微课虽然与前后微课之间有联系,但是作为一个知识点,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片段,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微单元,应遵循完整性原则。民族乐器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一方面包括理论的讲解,另一方面还多了演奏环节,即乐器演奏技法的教学。这是一个需要教师演奏示范、口传心授,学生领悟、模仿,动手实践的部分,因此,本课程的微课设计还要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

    2.教学的形式及环节设计

    鉴于微课教学的特点和原则,既然微课以核心知识点为单位,那么,课程设计在之前教学内容选择安排的基础上,首先把教学内容设置成若干知识点。将扬琴简史、乐器形制、演奏及音乐作品赏析这些教学内容分为若干小的知识节点,然后根据每个知识节点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微课。(见表1)

    由表1可见,五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可设为29项核心微课知识点。当前流行的微课设计主要有以下八种基本样式:幻灯片演示式微课、电子版书式微课、智能笔式微课、翻拍式手写微课、自动录播式微课、演播室式微课、初级交互式微课、高级交互式微课。微课的设计可以根据上表知识点的特点以及微课设计的基本样式选择适合的微课教学模式。首先,关于“‘扬琴的传入”“扬琴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国扬琴与世界扬琴体系”“扬琴各部位的名称与功能”,这四节微课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微课的设计可以采用文字配上语言讲解的形式。如“扬琴的传入”这一知识点的设计,微视频呈现的方式可以是教师PPT的讲解,在讲解视频中凸显PPT的文字部分(见图1)。或者微视频直接呈现文字并配以教师的语音旁白。关于明朝时期的早期传统扬琴的样貌可以配以图片(见图2),使知识的学习更为直观、形象。

    其次,包括扬琴的换弦、调音,基本技法及曲目的演奏,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实践操作及演奏,在微课的设计上适宜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如《扬琴的换弦与调音》,就可以录制更换扬琴琴弦的具体操作,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如何换弦,安装好琴弦之后如何调音。关于演奏技法的讲解以《“单音”的手型及基本击弦的方法与位置》为例。相较于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录制教师的亲身教学讲解及示范演奏更为全面、详细、直观。讲解手型时,视频的录制可以从持竹手型的各个角度进行拍摄,全方位展示持竹要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视频也可以呈现教师正确规范完整的动态击弦动作和完整过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关于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教学,除了教师的示范演奏乐曲部分,还涉及乐谱的识谱以及对扬琴音位的认识与熟悉,因此有必要在微课的设计中加入乐谱以及扬琴的音位图,对乐谱上乐曲的调号、音的位置、节奏、力度、速度等进行分析,一边讲解一边示范,采用以演奏视频为主、乐谱音位图片及讲解为辅的方式进行微课教学。

    最后,关于音乐作品的赏析部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对器乐作品及演奏的了解与品鉴。微课以单个音乐作品为知识节点展开,主要是音乐作品的视听呈现和分析。教学涉及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曲作者介绍、谱例的分析等理论部分,较适合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现,再链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音频或演奏视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3: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