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歌曲 ?关雎? 艺术风格与演唱分析 |
范文 | [摘? 要]歌曲《关雎》中的选词是来自于我国古代第一首描写关于男女之间爱情的诗歌[1]。全诗第一次将那种男女之间的微妙之情描写出来,包括纠结、无奈、甜蜜、追求、释怀。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运用我国第一首爱情诗词《关雎》将其与自己独特的艺术灵感相结合而创作出具有古风古韵的艺术歌曲。其歌词优美,曲调韵味十足、感人至深、清新华丽、抒情惆怅,立意与形式皆美的现代少有的优秀古风民歌。从艺术形式的角度來欣赏,该曲是我国现代民歌与传统诗歌创作的完美结合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对于这样优秀的作品,演唱者该把握好歌曲的情感以及正确地咬字吐字。古风民歌中最关键的换气,在本曲中应当巧妙处理和运用。歌曲进入中心段落时,要用饱满的激情、圆润的歌声演唱,重复展示女高音的音色与技巧。通过了解和浅析本歌曲,使我们可以更切实地了解目前我国古风民歌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关雎;赵季平;歌曲分析;歌曲处理;古风民歌 一、对歌曲艺术风格的研析 赵季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曾多年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现就任陕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以及西安音乐学院院长。在创作音乐方面,赵季平先生是公认的“最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民族特色的作曲家”。在交响乐、影视配乐、合唱作曲、戏曲创作、格局配乐、舞剧的相关音乐都有赵季平先生经典作品。歌曲《关雎》的创作是赵季平先生为当下人们打开的一幅回忆的画卷,欣赏过后的心境恍如回到了古代。整首曲子的词都十分具有我国古代的用词风格,该部作品来自《诗经·国风·周南》,是作为《诗经》的第一篇内容,整首词描写的是一位“君子”表达自己在思念的那位“淑女”,这首词作为一首爱情诗词,以水域作为辅助将人带入整部作品的情境之中[2]。全诗采用了情绪递增的方法,借用各种当时的景和物,用此来描写出这位年轻男子对一位容貌气质较好的年轻女子的爱慕之情和追求的艰辛过程,情绪是无奈纠结又伴有男子想象当中与女子在一起的美好画面因此恋恋不舍的复杂情感。整首曲子都弥漫着中国传统民族五声调式的艺术气息。其曲调优雅婉转,有强有弱,韵味十足,感情热烈,似诉似吟。曲子与词的完美结合让演唱者及欣赏者赞叹不已。 《关雎》这首歌曲由F大调来演唱演奏。在曲式的结构安排上作曲者采用了三段体(A+B+A)的形式类别来创作,曲子格式结构工整。前面的A部分与最后的A部分一模一样,中间的B部分把整首歌曲引入高潮部分,情感激烈。这首古风民歌的过门部分还有每个阶段的引子部分非常具有艺术特色,作曲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音乐五声音阶的风格,旋律中出现一句高一句低的两句演绎,情感时而兴奋时而平缓,使演唱者在传达整首曲子的情感时更加精彩丰富,并且真实。每句结尾最后使用的装饰音更是突出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特点。 作品中A部分由两个乐句来表达。首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第一句的前半部分在情感和节奏上都比较平稳和缓慢,旋律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很明显的起伏,相信作曲者的意图似乎是希望演唱者在这里要用如吟如诉的方式表达出当时的感情,从而把第一句的下半句的主题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巧妙地引出来。“窈窕”和“淑女”两个名词后面都分别伴随着八分休止符,作曲者这样的处理其实是为了强调表达当时的男子对具有这两种气质的淑女十分爱慕向往;“君子好逑”中的“好”(hao四声)字,用了由低到高的八度的演唱,从而突出和渲染了男子追求的渴望和迫切之情。 作品中B段部分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也是点睛部分,作曲者将这整首古风民歌的华彩部分也就是亮点全部呈现。因此在结构、节奏、旋律和织体上都有了相当的变化[3]。通过这一部分的改变加上与A部分的对比来抒发作者要强调的求之不得的思慕、忧虑之情。突出整个B部分是整首歌曲的关键,最能表达整首歌曲的精神情感就在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中有存在两句歌词的完全重复,而演唱的旋律也一成不变,这正是作曲家为了再次突出强调当时主人公的无奈,思恋,纠结之情,这一部分关于主人公的心理细节描写比较多,在演唱中演唱者要注意处理情感细节,从而恰当地表达出来。 作品中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部分A部是开头A部的完全重复再现的部分。而演唱者在这部分的演唱时,与开头的A部分相比,演唱者更应该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得明显和开阔一些,营造出一个类似于追忆自己美好的爱情往事的景象,有头有尾,前后呼应。整首曲子的最后部分又采用了曲子中的一段间奏来结尾,给人创造了似断非断、无限遐想、余音缭绕之景象。 二、歌曲《关雎》的咬字及演唱处理 古风民歌的演唱更多成分上是一个情感的表达,现在人应该怎样尽可能表达出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就得靠歌唱者对作品的了解,情感的处理以及咬字吐字的处理非常关键。 《关雎》,其词是运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首爱情诗歌。引子部分前面已经介绍,非常具有我国古时候的风韵,每句最后都采用了装饰音是这首曲子的特色之一。余音绕梁的风格随处可见。开始出现一个小转折后,歌曲的旋律又采用了两个八度来真切地描述出主人公在当时内心的动荡和徘徊,接着通过旋律的高低音之间的转换来缓和这一部分的情绪,慢慢使人完全进入一种幽静的情境,接着采用了两个小节颤音的自由延续将旋律带入歌曲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A部分。在这里作曲者用了颤音我认为十分巧妙,给演唱者能够酝酿感情的时间,与其他古风歌曲相比别出心裁[4]。“窈窕”和“淑女”之间紧跟着的八分休止符,演唱者应该做到声断气不断,才能表达并强调出这当时有这两种特性的淑女是君子们所倾慕的;后半句中“君子好逑”的“好”(hao四声)字八度需要运用良好的声乐通道控制好音量来完成。这句中主要突出的是“逑”字,整首歌曲的精髓就在这个字上体现,这整一首歌曲都在表达一位年轻男子对一位美貌女子的追求过程遐想,其中的感情既有无奈又有迫切的心情,从深切的思恋爱慕到实现爱恋的愿望。“逑”字的演唱应该先出气再出声,增加了这个字的力度和纠结之情。小间奏过后,虽然旋律节奏没有变化,但是演唱者在演唱时应情感推出来更加充沛地表达出自己的激动之情,运用丰富的表现力和开头形成一个良好的对比[5]。然后接“窈窕淑女,寤寐逑之”同样“窈窕”和“淑女”之间声断气不断,在这句的“寤寐求之”的“之”上应该加上更多的无奈、迫切之情,强出轻收,似断非断的处理。 随着间奏的紧推,整首歌曲的精华和关键之处到来。B段主要表达了年轻男子由于“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这两句词时,第一遍演唱应该是轻声对自己说,然后表达出彻夜翻来覆去、纠结无奈、睡不踏实的情感,演唱者在歌曲处理上建议还是收住声音演唱,情感也要略收[6]。而后面一遍重复演唱前一句“逑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将情绪推到了一定的高度,作者想表达的是男子睡不安稳、左右徘徊、越想越痛苦的相思情;前半部分的旋律几乎没有变化,作曲家运用了重复的旋律来表达了年轻男子那种求之不得的伤心纠结之情,很难入睡。所以在重复演唱时,要将逑之不得的心情相比起第一句应该更加突出,将内心的得不到的忧伤和思念之苦需要更多加入当中,形成与第一段不同的对比感情。这时候女(男)高音的音色可以略作展示,声音比第一句要更强一些,从而更确切地表达纠结无奈思念的情感,而第二句的结尾是将整首作品引入高潮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另外在第二句的演唱中需要特别注意“侧”字的演唱,这个字在这句中要延长七拍半,并且尽可能地要求在演唱第二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时一气呵成,做渐强的情绪,这句词在演唱时气息要托住。 然后进入整首曲子真正激烈部分也是整首曲子音域最高的部分。歌曲中主人公的情感到了这儿已经不是睡不着思念这类的情景,这里是这部分也是整首歌曲的关键部分,旋律的整个走向也开始明显进入了便于表达情感的高音区,演唱者这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华丽的音色,从而充分表达出内心的热烈和激动之情。“采”和“芼”二字在这部分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两个字的演唱时,还是需要演唱者加重字头加重情绪,跟在后面的“之”字,一是便于演唱的咬字,二是运用装饰音来演唱表达,唱出了浓郁民族风的特点。而之后的两句在旋律的情感和语句的表达以及节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整首歌曲的情感随着年轻男子对淑女的苦苦追求却没有回应的失望和无奈,到得到淑女的回应的一个开心惊喜的表达。因此在旋律上也从“寤寐求之”的无奈的小叙述到豪放的大抒情,用“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两种表达来隐喻男女之间的相识相爱相知相忘的自然现象。演唱者在表达处理时可以添加一些古曲中的韵味,结合相关戏曲的腔调,给人非常委婉含蓄和美的聽觉效果。“钟鼓乐之”中“钟鼓”二字的咬吐也十分有讲究,“钟鼓”可以更多地结合头腔咬字,以便于表现出古曲的风韵。 A部的再现就意味着整首曲子的结尾部的到来。演唱者在这部分的演唱时,应该是一种释怀的情感,因此在演唱时应该多一些声音上的流动,多一些自我的音色展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可以有些回忆的情感,这里在“逑”字的处理应该是气和声一起出,就是字头咬完马上出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第一个“之”加重声音和情感,突出了释怀的情感,在第二个“之”中应该加入一些古曲的唱法收尾,突出字头,气声大于声音,最后渐弱收尾,给人营造一种余音绕梁恋恋不舍的气氛结束了整首歌曲。演唱者将情绪延续三秒给人意犹未尽,情绪绵延的意境。 结 语 经过对《关雎》这首古风民歌结构类型、旋律结构、节奏变化、感情变化等方面的分析和了解,从而使演唱者在演唱该歌曲时更容易表达和处理一些[7],通过欣赏和演唱这首歌曲不仅能深切体会到古人温婉幽雅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能被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歌曲创作魅力所吸引,两者的巧妙结合,在演唱过程中又能很好地提升自己对歌曲演唱的处理感情,古风民歌的演唱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到位和咬字的准确以及声音的统一。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能够在当代音乐中的发展中准确地把握方向,用现代民族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扬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智慧,将古人留下的优良文化与现代音乐智慧良好的结合也是当今声乐艺术创新发展必须要倡导的。相信我国的声乐事业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古风民歌作品问世,将我国民族声乐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1]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49—56. [2]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0—40. [3][4]邢延青.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18—35. [5]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8—47. [6]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8—27. [7]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1—6. [收稿日期]2020-05-26 [作者简介]叶韵(1992—),女,衢州学院附属学校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教师。(衢州324000) (责任编辑:刘露心) 邮寄地址:浙江省衢州市 双港亚美小区1栋19号.叶韵 电话:1895701047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