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主流音乐 |
范文 | [摘??要]英国音乐在欧洲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16世纪下半叶英国音乐艺术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更是特点鲜明、独树一帜。此时期英国国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样一个繁荣的社会大背景下,英国的音乐艺术再如15世纪上半叶那样熠熠生辉。此时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潮正影响着英格兰地区,新继任的君主伊丽莎白也正式宣布建立英国民族新教,在如此大的变革下,英国主流音乐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其中以教堂音乐、牧歌和世俗音乐的发展最为突出。 [关键词]伊丽莎白一世;教堂音乐;牧歌;世俗音乐;维吉那音乐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君主,16世纪后半叶都铎王朝在她的统治下进入了极度辉煌的“黄金时代”。社会历史研究表明,伊丽莎白统治近半个世纪,此时期的英格兰工商业经济发展繁荣,对外政策开放,专制君主制得到极大加强,这不仅使当时的英格兰地区在欧洲的地位不断攀升,更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在如此强盛的社会背景下,英国各阶层人民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愈发强烈,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思想上层建筑——文学艺术,则成为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化生活繁荣与否重要体现。专制化的政治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皆为英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16世纪上半叶爆发的宗教运动对英格兰艺术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但自幼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的伊丽莎白一世继任后,使艺术发展从宗教运动中产生的不利影响中迅速脱离,并促使其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直达一个巅峰期。文学和戏剧首先在此时夺得头筹,绘画和建筑也不甘示弱,但比绘画甚至是建筑更杰出的是音乐艺术的发展。伊丽莎白继位后在延续亨利八世当政期间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习惯的同时,又将英格兰的音樂艺术推到了另一个高峰。自古以来不列颠音乐风格的变化一直都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虽长期被外国入侵,但经久不衰的古老的民族特性一直渗透于英国音乐之中:随性、自由的音乐风格一直是英勇善战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传统;自古至今从未被遗弃过的合唱音乐也一直让不列颠人引以为傲;音乐中常常运用平行五、六度也是他们为获取丰满音响效果而养成的创作习惯。这一切都为英国独立音乐风格的养成打下了基础。音乐艺术作为大文化里一个典型的声音,不仅及时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真实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时代文化大背景。16世纪后半叶,音乐与文学、戏剧共同造就了都铎王朝最后半个世纪繁荣的精神文明。同时,它也作为这个辉煌时代的见证,完美地向我们印证了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推动整个英国文明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位音乐艺术的极度爱好者,伊丽莎白女王对待音乐就像对待她所信奉的民族新教一样真诚,她允许各种形式的音乐在不列颠土地上绽放光彩,在其统治下的不同时期里都有不同形式的主流音乐在宫廷和民间流行。正因如此,各种音乐形式在此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造就了伊丽莎白时期高度繁荣的音乐艺术,为后世的音乐家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都铎瑰宝”。 一、教堂音乐 自中世纪以来,教堂音乐一直是这个传统的宗教民族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16世纪整个欧洲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宗教改革”,一直自持“保守主义”传统的英国也在此浪潮中深受“洗礼”。改革前的英国教堂音乐已具有了庞大且完整的结构体系,在经受过“宗教改革”后,教堂音乐无论在形式还是语言上都有了大大小小的变革。英国的教堂音乐一直随着政治和教义的动荡而起伏[1],作为一位虔诚的新教徒,伊丽莎白继任后首先建立起一个属于英国民族的新教,教堂音乐也开始从宗教改革的影响中逐渐复苏。新教圣公会需要教堂音乐家们创作一些与天主教不同的礼拜仪式音乐,在保留优秀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新教音乐家们审时度势,创作出了新的教会礼仪音乐。这些音乐符合了新教徒和新教拥护者阶级的口味要求,也符合了伊丽莎白一世想通过新教达到的政治诉求。伊丽莎白女王自幼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新教建立以来便成为了一位虔诚的新教拥护者,即位后为缓和国内外压力首先采取了天主教与新教兼容的政策,该政策为后来新教的进一步扎根于英格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政策一经颁布代表民族新教的圣乐有了发展之机。为符合新的教义,新的赞美诗主要采用民族语言来歌唱,anthem代替了原拉丁语教会的经文歌,采用英语歌词,这种新形式的赞美诗不仅在教堂音乐家手中变得更为流行,而且深受教众喜欢。另外,改革中一些宗教音乐作品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新弥撒中一直被不列颠人所珍视的合唱传统却被保存了下来,这种传统习惯仍然在新教中一直盛传。众所周知,女王伊丽莎白和她父亲亨利八世一样对音乐有所偏爱,因此,此时宫廷中的教堂音乐依旧深受女王青睐。此时国内众多优秀的新教作曲家和演唱家们纷纷受邀来到皇家圣堂,他们不仅音乐技巧高超,声音美妙,而且所传承的英国式的圣乐和同时大陆音乐相比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女王和她的唱诗班在宫廷里唱着英语式的民族圣乐,这种新形式的教堂音乐很快就遍及全国。宫廷外普通的大教堂里由几十人组成的大唱诗班,他们同样运用用英国方式歌唱,乐队虽无法和皇室的华丽相比拟,但这种延续着古老的孔杜克图斯的英国传统圣乐合唱团也无不彰显着宗教在不列颠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神圣地位。 二、牧歌 牧歌,是伊丽莎白时期艺术价值最高、最惹人注目的、也是最辉煌的音乐艺术之一。牧歌虽属世俗音乐体裁的一种,但它并不是植根于英国古老音乐艺术的某一形式体裁。英国牧歌的初始来源于意大利,意大利牧歌艺术在16世纪影响着欧洲众多国家的音乐形式,英国也在其中。到了伊丽莎白统治中期牧歌集的出现使牧歌艺术在英格兰地区瞬时走红,且一直延续到詹姆斯一世时期。在这长达四十多年时间里,大量牧歌集开始出现在各阶层和皇室贵族中,也正是这一切,其他的音乐形式在牧歌面前显得颇为暗淡。威廉·伯德和他的学生莫利是当时著名的牧歌作曲家,他们从意大利牧歌的改编中去找寻牧歌的写作精髓,加之此时期的英国正处于文学鼎盛期,在对牧歌写作技巧一目了然之后,英国牧歌派作曲家们逐渐开始转用英国原创的诗歌作为配乐对象,短时间内英国式牧歌的创作在整体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英格兰等地的流行度曾一度赶超英国民族歌曲,盛极一时。之所以如此是因牧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富艺术特性,清新脱俗,朗朗上口的艺术形式,且牧歌的旋律乐句与英国传统合唱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丰满的音响和复调构建形式更具一定英国味道,再加上英国作曲家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巧妙运用,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伊丽莎白统治中期迅速成为遍及宫廷和民间的主流音乐。英格兰各路本土作曲家见状纷纷奔赴牧歌创作战场,虽然其结构风格和作曲技巧仍是意式的,但这种以英语歌词创作出来的牧歌却不同于它的意大利原型,不仅成为一时风尚,更广泛得到女王、贵族和各阶层人民的青睐。这种不滋生于本土却在此时期顺势走红,成为未来音乐历史的黄金时期的音乐艺术在英国生根发芽并不是偶然。客观地说牧歌的流行与女王的统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伊丽莎白统治期间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力欢迎国外音乐家来宫廷献艺,并鼓励国内外音乐家们互相切磋交流,这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外牧歌作曲家携带作品踏上不列颠土地,更加速了牧歌作品在宫廷和民间的流传度,使得不列颠音乐艺术成就在此时再次繁荣。由19世纪末开始的,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高潮期的英国民族音乐复兴运动的音乐家沃恩·威廉斯等人,大部分是在此时期的牧歌创作中寻求灵感和创作源泉的。 三、世俗音乐 都铎王朝的历代君主都对音乐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感,不只是单纯地喜爱这门艺术,统治者们更认为音乐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他们的王权有着精神统治功能。伊丽莎白也不例外,在牧歌繁荣的同时,她认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音乐,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民族认同感,更有利于王权巩固。作为音乐发展和民间生活一脉相承的艺术民族,世俗音乐一直是最能体现不列颠音乐文明的象征。12、13世纪游吟诗人和吟唱艺人引领的欧洲大陆音乐文化导向,和15世纪民间音乐艺术在整个欧洲音乐舞台上的熠熠光辉,足以看出不列颠的世俗音乐在整个音乐文明中的分量是多么重要。都铎王朝初期世俗音乐体裁又一次得到众多音乐家们的青睐,宗教改革的波浪虽湮没了其光辉,但没过多久在伊丽莎白时期又恢复了。伊丽莎白早期一些能代表英国本土特征的世俗音乐作品在民间开始流行,有声乐的,也有器乐的。最具代表性世俗声乐的当属康索特歌曲,康索特歌曲是一种在宫廷和民间都很受欢迎的声乐形式,它来自英国本土民间音乐传统。最常见的形式是由多把维奥尔琴合奏再结合人声独唱或二重唱,共同构成织体丰富、音响饱满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形式。除了康索特歌曲还有一些独具戏剧性的歌曲和舞曲,其创作风格随性与民间风格极其贴近,旋律极富歌唱性,完全贴合不列颠人自由不羈的灵魂特点。 除了歌曲以外,器乐曲的创作风格更能体现出本土世俗音乐的特色。键盘音乐是16世纪英格兰世俗器乐的代表,伊丽莎白时期以“维吉那音乐”为主的键盘音乐发展甚为迅速。维吉那琴属于键盘乐器中羽管键琴类的一种,巴洛克时期器乐从声乐束缚中解脱以后,维吉纳琴曲一直是各路音乐家们所青睐的乐器之一,它流行于法、意等国家,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了程式化的维吉那琴曲风格。16世纪维吉那音乐在英国开始流行,世纪末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更是得到了突破性发展,这一发展状况直接促使不列颠地区,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第一个,使羽管键琴音乐从风琴音种中解放,并形成一种独立于风琴创作技巧的羽管键琴风格的国家[2],这种风格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法国佛兰德斯复调艺术,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复调变奏音乐形式,主题多是以民间舞曲及歌曲的形式呈现,音乐风格与苏格兰民间音乐传统紧密结合,完全不受法意等地区传统风格的影响。维吉那音乐在伊丽莎白时期的盛行使之与教堂音乐的严肃风格形成的强烈对比,其发展更凸显了与本土民间音乐艺术相关的世俗特性。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维吉那音乐家们的创作广泛流传于英国各地,他们逐渐形成了英格兰地区的“维吉那乐派”,其中以威廉·伯德和托马斯塔利斯最为著名,该乐派的创作风格区别于欧洲大陆,并反向影响到了欧洲大陆的一些维吉纳琴作曲家。另外,维吉那音乐在英国的繁荣与宫廷统治者的爱好密切相关,维吉那音乐完全符合女王和皇室贵族的审美趣味,而且女王善弹此琴,因此该琴曲的演奏曾是宫廷中盛极一时的音娱形式,这不仅带动了社会各阶层争相效仿,更使这种典型的“英国特质”音乐[3]成为了伊丽莎白时期的最流行的主流音乐。 结 ?语 音乐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记录了在特定时代下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形态。从古至今,英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虽有时未能紧随欧洲大陆的发展步伐,但在潜移默化中从未驶离过。伊丽莎白在位将近半个世纪,这个时期的音乐艺术向我们印证了英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任何一位史学家,都不能否认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这三大音乐艺术形式,对英国的音乐文化乃至整个欧洲音乐历程进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更不能对此时期的英国音乐持有单一的研究态度。伊丽莎白时期的音乐艺术,所产生的艺术价值对于后世来说是不可估量的,20世纪民族音乐复兴的艺术之根也正起源于此。它们在16世纪的乡间、教堂、宫廷里诞生,被市民、教众、贵族一路传承,在20世纪的土壤里被后世重新挖掘,再次焕发新生。伊丽莎白时期的音乐艺术,作为英国音乐乃至欧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造就了那个时代王朝下的艺术瑰宝,更预示了19到20世纪欧洲音乐风格的变化。 注释: [1][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86. [2]葛佳嘉.威廉·伯德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键盘音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4):76. [3]潘安婧.英国维吉那音乐风格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15. [收稿日期]2020-07-01 [作者简介]张??彦(1996—??),女,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济南??250014) (责任编辑:张洪全) 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收件人:张彦 电话:15662659391???????????金石代理2521227856@qq.co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