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迪里拜尔声乐教学理念在歌唱实践中的运用 |
范文 | [摘??要]本文从迪里拜尔声乐教学理念的角度探讨了其在歌唱实践中的运用。迪里拜尔作为当今卓有成就的歌唱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本文在分析其理念特征的基础上,从气息技巧、咬字吐字、润腔三个方面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论述,并从中总结了对声乐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迪里拜尔;声乐教学;实践;启示 迪里拜尔是当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她以其自身的努力和对声乐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而享誉世界歌坛,有“中国夜莺”之称。[1]数十年来迪里拜尔分别在国内外各大剧院和舞台上展现出了她丰厚的歌唱表演功底,并获得了多次国际声乐奖项,从迪里拜尔成功的声乐实践中可以看出,她对声乐艺术舞台表现的内涵有着自己的理论架构和表演模式,以往对迪里拜尔的研究都从她演唱风格和演唱技术的角度进行论述,近年来也有诸多的成果问世。本文则是从她声乐教学理念的角度对其声乐教学思想进行阐述,以便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迪里拜尔声乐教学理念的特征 (一)声乐教学理念形成背景 迪里拜尔声乐教学理念的形成主要源于老师的指导、自身实践和感悟。她最初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郭凌弼教授,在郭教授的指导下她了解最基本的声乐技巧,然后师从声乐大师沈湘、李晋玮教授。其中传承了沈湘教授的教学方式及艺术理念。 1.正确的共鸣方法:包括共鸣与呼吸、共鸣与音源、共鸣与母音、共鸣与方向、共鸣与位置、共鸣调整训练六方面。其中沈湘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接受对声音的要求。如:(1)共鸣状态与呼吸间的关系比作音响,好音响的声音外部总是被呼吸包裹着,音高越高气息越深,它们之间呈辩证统一的关系。(2)共鸣与音源用三个动词概括:“落、吸、扩”,“落”是要找到喉窝即嗓子眼儿,顺着往下一直落在喉底的胸口上。“吸”是要建立在两个贴着的基础上,一是贴着咽壁的基础上吸着唱,二是贴着咽鼻的基础上吸着唱。歌唱者想象后脖颈上有张嘴,小舌头上抬,喉结下放,咽腔拉开,喉咙适度打开,当声音向后碰响咽壁时声音会沿着向后的通道向上通过鼻咽进入鼻咽腔。这时声音放下来可以产生整身的吸气感。“扩”是指扩张鼻咽腔,想象它是拢住声音的倒悬小口瓶。鼻咽腔随着音高上行扩张,共鸣音色随着音高贴着咽壁往后往上集中。在鼻咽腔扩张的基础下声音成金字塔形状,共鸣音色统一且明亮,使歌者感到高音自由并轻松。(3)共鸣与方向则要遵循反向思维原则,并适应自己听着暗,别人听着响的效果。(4)共鸣与位置:一是具备想象高位置的能力,准确捕捉到“高位置”在咽壁的顶端,心里画出一条水平线,让声音在线上振动这样的头腔共鸣最理想。音色最集中闪光。二是找到三个共鸣点,鼻咽腔、上口盖、眉心处。根据歌曲和歌声的变化来调节共鸣位置。 2.平日的严格要求。共鸣腔放字和嗓子眼儿换字,是沈湘教授平时最为强调的。不管是哪国语言,准确第一位,字头、字腹、字尾、语言的声调都要准确。迪里拜尔的音色干净,集中明亮,而且高音常有余音绕梁的感觉。源于沈湘教授常说的“吸着唱”“挂住前面往后兜”的理念。 3.良好的歌唱习惯。沈湘教授要求拿到一首歌曲首先朗诵词,小声哼唱,默记歌谱,最后再放声歌唱,这也是迪里拜尔的歌唱习惯。一首作品的完整性除了动听的音色之外,还需具备艺术综合素质,即乐感、律动感和音韵感。乐感指对基本乐理的掌握,如音准节奏旋律等。律动感指对音乐的内在把控,有律动感的音乐如同内在发动机,可以推动乐曲源源不断流动,产生美的享受。音韵感指“味道”,京剧有京剧味儿,民歌要有民歌味儿,而要具備以上三种能力,沈湘教授认为需要学生课下大量的去听、去看、多琢磨。只有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作品内容当中,方可打动别人。只有自己置身于歌曲表达得真实情感之中,方可传递给观众。最终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迪里拜尔系统对声乐中的发声、咬字和吐字、气息、共鸣等技术有了更加深入地掌握。[2]其次就是迪里拜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声乐训练方法,从唱法的角度看,她通过对声乐技巧的融合运用,掌握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艺术表现规律和特点,如在美声唱法的表现上,通过全声共鸣腔体的混合实现了真假声的融合和自由的转换等,在民族唱法的表现上,则对民族风格中的咬字、吐字以及各种润腔技法也运用的非常真切和自如,正是由于这些理论认识和艺术实践,使她能够驾驭不同风格和体裁声乐作品的演唱。 (二)注重对音乐风格的探索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造就了音乐风格上的不同,从不同的声乐体裁角度看,以歌剧为例,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歌剧甚至不同的作曲家在音乐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就有着非常明显的风格区别,而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由于国度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对于中外艺术歌曲而言也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迪里拜尔在声乐实践中,注重对多元风格的探索,这从她所演唱的曲目中就可以看出她能力全面,中西交融。如在《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迪里拜尔》专辑中,就收录了维吾尔族歌曲《思恋》、俄国艺术歌曲《别唱吧,美人》、法国艺术歌曲《卡迪斯姑娘》等。同时在歌剧舞台上,经过对二十多部歌剧的实践,掌握了不同国家歌剧的艺术表演风格,有她塑造的《魔笛》中的“夜后”、《梦游女》中的“丽萨”、《山村女教师》中的杨彩虹、《热瓦普恋歌》中的阿娜儿古丽,以及《玛依拉》《洛神赋》等,已经成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 (三)声乐技巧的审美性 1.迪里拜尔在声乐技巧的追求上,以突出审美性为主。所谓声乐技巧的审美性,就是从语言和音乐的角度来给人以美的听觉体验。如她对美声唱法的理解,并没有给予深化的理论阐释,她就抓住了一个“美”字,在具体的美感表现上可以从她的发声和吐字上进行说明。以发声为例,她在发声上所追求的是纯净、透明的音色,从她的演唱中可以感受到中低音区的厚实和坚定,在高音区音色的表现则是晶莹剔透,在音区的转换上实现了自如的国度,表现出圆润的音色,这都是从她融会贯通的共鸣上所获得的;在咬字方面,由于她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在咬字上有着很大的优势,无论是意大利歌剧,还是法语艺术歌曲,她都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语言的发音特点,以至于在与音乐的结合上体现出浓厚的语言表现风格。 2.迪里拜尔始终将情感贯彻到演唱中,不为炫技而歌唱。思想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是歌声和音符存在的目的。迪里拜尔一直强调:“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中国人打造的一个产品,是中国培养出来的歌唱家,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每个人都有一个根牵系着我们,不至于如浮萍般四下飘离。在迪里拜尔的每场音乐会上,中国作品是必唱的,无论是中国古曲,民间小调及艺术歌曲还是歌剧作品。无论是作品中的情感投入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寄托,迪里拜尔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歌唱家的艺术风采。 迪里拜尔声乐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 (一)气息技巧的运用 气息是进行歌唱的技术,准确而科学的呼吸方法对于发声、共鸣、吐字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迪里拜尔在气息的运用上突出大幅度呼吸、有效控制、完美释放的特点。同时还需要根据歌曲中乐句的特点、情感的表现巧妙地运用呼吸。如她在演唱《一杯美酒》这首歌曲时,就非常注重根据乐句和情感层次进行气息的处理,这首歌曲在音乐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婉转的行腔中突出节奏性,尤其是同音连线、切分音、休止符的运用形成了不规则的重音变化,从呼气的角度看,迪里拜尔基本上以4个小节作为换气口,巧妙地运用延长音和休止符进行换气,这样既能够体现出歌曲应有的节奏风格,还能够使旋律在拖腔上有着连贯性的表现。 (二)咬字吐字的处理 在迪里拜尔的声乐艺术讲座和大师班教学中,如何正确的咬字、吐字是她教学的重点,强调字和语言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她对中国声乐作品的理解就是:注重音节、清晰表现。汉字讲求音节特点,即每一个字都需要从字头、字腹、字尾这三个节点上把握,三点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发音。如她用美声唱法诠释《我像雪花天上来》这首歌曲时,就非常强调每个落句中字的表现,如此曲的A段四个乐句的落字分别为“来”“怀”“开”“徊”,这四个字在辙韵上均属于怀来辙,其中“来”和“开”属于缺少字腹的音,因此在咬字上组要注重字头的表现,在归韵上要自然,而“怀”“徊”在字腹位置存在一个元音“U”,因此在归韵上要考虑到字腹与字尾的结合。由此可以看出,迪里拜尔在咬字、吐字的处理上考虑的非常的精细,这也是她能够表现出声乐美学意义的主要原因。 (三)润腔的表现 润腔指的是在声乐表现过程中通过相应技巧的运用对旋律进行润色,以体现出语言、音乐、情感的结合。迪里拜尔在处理润腔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声线的圆润表现与情感的结合。如她在诠释《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这首歌曲时,她对旋律的特点就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其中在歌曲中段部分的结尾处“我的家乡多么美”一句的表现上,其旋律呈现出回旋式的级进下行特点,其中“多”这个字在D-bE-D—C这四个音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颤音表现,迪里拜尔在处理上则是在运用颤音的同时通过气息的支撑突出了滑音的圆润效果,体现出新疆民歌的润腔特色。 运用迪里拜爾声乐教学理念的实践启示 从迪里拜尔的声乐教学理念以及实际中,笔者主要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对音乐的态度。在谈及如何练好真假声换声区的时候,迪里拜尔说要把第一个音练好!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迪里拜尔对待音乐非常严谨,这种歌唱态度值得我们青年学者学习。在她多年的学习过程中,真假声换声问题并没有实际性遇到,而在很多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总会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深思对教学和艺术的态度,教学过程中很多声乐学习者和教师往往会急功近利。[3]而迪里拜尔从一开始便不让它有出错的机会。练习中从起初音就牢牢抓住歌唱状态:身体器官的适当放松、歌唱位置的积极保持、各个腔体的适度打开等。很多地方同时注意,各个器官积极协调,而且从第一个音开始就真假声混在一起,只不过比例有所不同而已,按她说的,就是一点点往上碜。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没做好,而是没有认真的去实践,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好。 二是在唱法上要注重融合运用。当今的声乐教学在唱法方面逐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的角度看,虽然在音色、风格的表现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作为声乐艺术而言,都离不开气息、共鸣、咬字吐字等技术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从不同的唱法中汲取精华,相互促进,这对于演唱者而言可以胜任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因此对演唱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要具备多国语言的歌唱能力。认识迪里拜尔的人都知道,迪里拜尔是生长在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人,从小掌握汉语和维语。但熟不知,迪里拜尔掌握的语言何止两种,她先后共使用过9种语言,有中文、维语、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芬兰语、瑞典语、爱沙尼亚语。 迪里拜尔,在欧洲歌剧院担任主要演员的歌唱家,语言不过关是不可能被西方人认可的,甚至观众对迪里拜尔在演唱中的语言表达比本土演员要求更高,语言能力是外语能力的基础,迪里拜尔具备了很强的语言能力,人正是具备了语言能力,才有可能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然而要习得如此之多的语言,又不仅仅是靠天生的语言能力。迪里拜尔漂泊在外国的这些年,学习语言也一度成为让她头痛的事情,但是经历多次挫折与失败后,迪丽拜尔没被语言障碍打倒,反而更加坚强。最后很顺利的使用这些语言演唱外国的作品。 最后就是要注重歌曲的音乐风格,在声乐教学中,音乐风格始终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音乐风格不仅能够体现出歌曲表现的内容和题材,而且还决定这歌曲的艺术性。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声乐曲目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着突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迪里拜尔能够在声乐艺术取得高度的成就,这与她潜心研究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与演唱技术的结合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把握音乐风格有利于自身专业的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迪里拜尔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歌唱家,以其丰富的演唱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从她的声乐教学理念中可以看出在对声乐演唱技术的运用上已经具有了体系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气息、共鸣、咬字、发声等技术要素上,从她的声乐教学理念中和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的启示,对于当今的声乐教学实践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注释: [1]张汝瑶.迪里拜尔声乐演唱特色和风格分析[J].艺术教育,2015(03):153. [2]袁赛茜.中国当代的“夜莺”迪里拜尔演唱之风格[J].黄河之声,2012(01):109—110. [3]赵??勇.迪里拜尔声乐艺术理念探析[J].大众文艺,2013(20):141—142. [收稿日期]2020-07-10 [作者简介]刘媛媛(1988—??),女,山西传媒学院讲师。(晋中 ?030619) (责任编辑:刘露心) 河南省新郑市中华北路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新校区,张震 18530822176??????张震代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