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钢琴套曲?四季? 之?一月? 演奏分析 |
范文 | 杨孜 [摘?要]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套曲由十二首带有标题的小曲构成,这些小曲与十二个月的季节变化特点相呼应,情感内容丰富,描绘出了十二幅截然不同的景色画面,其中运用的弹奏技巧和音乐表达的编排都为整套作品增色增味。本文通过对这套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以及《一月》的作品结构、音乐特征、演奏分析等细节来研究如何演绎这套作品,从中归纳出演奏这套作品的技法,更加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音乐,了解俄罗斯音乐文化。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133-03 一、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简述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最具代表的音乐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创作的钢琴作品题材内容多样化,渗透着俄罗斯民间音乐,他创作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编号Op23)深具民族特点,民歌曲调与庞大的作品规模结合,反映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欢乐的向往;他为儿童创作了一整套钢琴曲集,这部《儿童钢琴曲集》(作品编号Op39)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标题到音乐内容都是儿童所喜爱的,作品贴近生活,营造出浪漫的儿童音乐世界;他还创作了《钢琴小品》(作品编号Op19)分别为《黄昏时的幻想》《幽默诙谐曲》《纪念册的一页》《夜曲》等,这些短小精致的小品运用俄罗斯小调音乐以及戏剧性抒情性的音乐要素生动地反映了柴可夫斯基的内心感受和俄罗斯人民的美好生活;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中还有一部著名的钢琴套曲《四季》(作品编号Op37),《四季》中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丰富的民间风情画,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曲调从侧面反映出了俄罗斯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对幸福美好的向往。柴可夫斯基将钢琴艺术与民族特色相融合,用音乐的方式让人们感受俄罗斯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四季》的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 19世纪下半叶,民族主义音乐盛行,圣彼得堡杂志社主编从俄罗斯诗人们的诗中选出了十二首准备在杂志上刊登,这些诗的内容与十二个节令相关,并且他邀请了柴可夫斯基每月按节令写一首钢琴曲,与诗同时在杂志上发表。《四季》创作于这一背景之下,成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季》这套作品中每一首小曲都有一个标题,标题似一个指针,给大家更多的画面感。作品中融入了很多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同样也涉及到了船歌[1]、圆舞曲[2]等体裁形式,弹奏技法上一些音色的控制、速度的把握、音乐呼吸的处理以及踏板的运用都是这套作品的亮点,虽然这套作品规模较小,它却是各类国际钢琴比赛的指定曲目,足以见得它的意义与难度。 三、《一月——在炉边》的音乐特征 连那宁静安逸的角落,也笼罩着夜色的晦暗。壁炉里微微的火光将尽,小小的蜡烛还在眨着眼……这首诗出自普希金[3],《一月——在炉边》这首钢琴作品就是为这首诗而作,从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钢琴曲的情感基调,描绘着冬夜寂静安谧的状态,作者带着神秘的幻想又心存困惑。这首作品是一首抒情浪漫小曲,作品开头4小节是主题句,前八后十六加二八的节奏型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第3—4小节向下五度模进,一明一暗音色对比,描绘了整个安静沉思的状态下,思绪的小波动。從11小节开始,音符变得紧凑起来,气氛逐渐开始活跃,运用了大量的模进和重复,情绪更加浓烈,直到27小节音乐由强变弱变慢,预示着要进入新的主题。整个第一部分描绘了寒冷的冬日壁炉里火苗簇簇,火炉旁边窝着熟睡的大黄狗,作者坐在壁炉前的摇椅上,陷入沉思的一幅场景。第二部分进入了新的主题,两种主题材料交替进行,充满疑问的下行音阶和幻想中的三连音一慢一快的速度对比,仿佛能感觉到作者在思绪顿节之时突然豁然开朗的情感变化。第二部分大量运用了左右手三连音的连接,轻巧流畅的音符线条表现出思绪的逐渐明朗化,最终又回归第一主题,回到了沉静安逸的冬夜中,熊熊炉火和熟睡的大黄狗又浮现在眼前。 四、《一月——在炉边》演奏分析 《一月——在炉边》是一首中板作品,演奏时音色的控制、音乐呼吸的处理、节奏型的连接、踏板的运用、速度的把握以及指法的编排,这些内容都是需要注意的技术难点,攻克技术难点的同时要学会怎样有效率地练习才能又好又快的拿下这首作品,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技术难点 1声音的控制 首先,这首作品是四声部作品,第一部分开始以弱的力度开头,因此要求整个第一部分既要突出旋律主题,又要表现出安静的、慵懒的感觉,由于自身手指的不均匀性,导致演奏的时候往往会在1指2指弹得特别重,无法突出旋律线条。声音的连贯舒适靠的就是手指的控制,演奏时要控制大拇指和食指的弹奏力度,用手指表现音乐的流动色彩。其次,作品要求弱的时候,不能为了追求音响效果的弱而使胳膊的力量悬在上方,导致整个声音是虚的。演奏时,应该运用整个大臂以及小臂,把力量传送到指尖,放松胳膊和手腕,指尖控制力量,这样既能达到弱的音响效果,而且每个音符都是扎实清晰的状态。 2音乐呼吸的处理 第一部分中11小节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两个音的小连奏,由于它们十分短小,所以演奏者往往在寻找弹奏舒适的同时就把它们当做二连音来处理,如果演奏者把它们机械地弹成二连音,整个旋律线条就断开了,无法表现出层层递进的情感。演奏时注意,胳膊带动手迅速表现出换气的动作,但手指不要离键,灵敏地做出这些小连奏,让旋律流动起来,整个音响效果是歌唱性的,情感的递进要通过手指的弹奏处理表现出来。 3节奏的把握 30小节、32小节和34小节以及37—45小节等,左右手出现了大量的三连音连接,如果要使旋律流动均匀舒畅,必然要做到三连音的节奏均匀平等,左右手的衔接也要天衣无缝,因此演奏三连音时可以将手臂轻微右移,右手在左手弹奏时就要找到正确琴键的位置做好准备,配合左手自然地衔接过去。如果弹奏者在练习时无法均匀地弹奏三连音,可以在慢速练习阶段配合节拍器来进行规范。 4踏板的运用 踏板是音乐的灵魂,正确使用踏板可以让音乐更加富有韵味。在这首作品中,踏板的使用是十分密集的,运用不好不仅不会起到润色作用,还会造成音响效果的浑浊,在作品中一些短小的连奏,不能因为它们都是一样的音型就把踏板一 直踩下去,这样会感觉所有的音符黏在一起,听觉效果会大大下降,个人认为在每个小连奏的衔接中可以轻微地抬起踏板,减弱延音效果,听觉上形成似延非延的效果,这样既能感受到旋律的流动性,又能感受到音符的干净清澈。弹奏37—40小节时可以采用音后踏板,既保证了高音声部的旋律流动,又在换气中保证了音符的清澈度。 5多种速度的练习方法 整首作品所要求的是Moderato中板速度,=88標准速度标记为=40 当然我们在练习阶段不可能直接用标准速度来练,首先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慢练,先从慢练中掌握弹奏的手型、状态和旋律的走向,体会作品的情感,个人建议慢练时调整速度,把握作品的要点。 (二)弹奏版本的对比学习 中俄两国的两位演奏家分别演奏过这首作品,而他们对于这首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知名演奏家郎朗在2015年发行了一张《郎朗在巴黎》的专辑,这部专辑中他演奏了《一月——在炉边》这首作品,所用时长为5分25秒,而俄罗斯知名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在1995年发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和六首钢琴小品》演奏了这首作品,演奏时长为5分24秒,两人演奏速度差不多,但也许是两国音乐家身处地域不同,所以他们对作品的解读也就大大不同。作为聆听者认为两位演奏家都表达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色彩,也表达出了各自的态度,朗朗的演奏情绪相对比较饱满,整个演奏一气呵成,而普列特涅夫的演奏很轻柔,很内敛,情绪变化很分明,细节处理十分精细,赋予了每个音独特的意义。相比而言,普列特涅夫的演奏将作品中很多细节处理表现得更加出彩,因为作为俄罗斯本国演奏家,他从小生活在俄罗斯吸收本国文化,对19世纪盛行的民族音乐十分了解,演奏起来更加纯正、细腻、丰富。 通过版本比较,这首作品无论从技术难点还是从情感走向都是非常丰富的,想要把这首作品完美地演奏出来,需要在练习的时候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做到分手慢练,这样不仅仅是为了熟练地弹奏,更是为了体会作品的内在,把握作品的旋律,更好地理解作品;其次双手慢练时要着重把握旋律在多声部的走向,思考怎样突出旋律线条,又能使伴奏声部与之契合,突出各声部之间的层次,达到一个立体的弹奏效果;最后在提高速度的同时选择自己认为这首作品最适合的弹奏速度,把握作品中的强弱起伏以及情感变化,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完整地演绎整首作品。 结?语 通过对《四季》中《一月——在炉边》的各方面分析,让我们在学习弹奏《四季》以及今后会涉及到的弹奏教学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他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很多弹奏方面的技巧让我们在听觉上得到享受,与此同时作品的音乐特征又能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视觉盛宴,他的创作就是在用音乐尽情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世界。我们在分析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俄罗斯音乐的魅力所在。只有通过刻苦地练习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解读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内涵,才能有超乎完美的演绎,为大家带来不同的惊喜。 注释: [1]船歌,威尼斯船工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 [2]圆舞曲,一种每节三拍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民间,后来流传很广。 [3]普希金,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界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诗选自《四季》钢琴教材。 (责任编辑:庄?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