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究小学低学段的数学体验式教学 |
范文 | 车治兴 摘要:新课程改革主张数学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体验”一词,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中的热门词汇,教师开始围绕体验式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试图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提供学习环境。本文立足于笔者的个人教学经验,整理了笔者围绕体验式教学的探究和实践情况,现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整理为本篇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090 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认准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通过创造与学生脑海中相近的情景,重现出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主动建构知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勇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更好的体验知识、理解知识、具备数学学习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所衍生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都围绕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服务,而学生的体验式学习都是为了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具备能力并感知情感。 一、创设问题体验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深入浅出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课本,走进数学知识的世界,有助于学生快速的根据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只有学生了解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才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长度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教学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索同一物体的长度时,采取不同的测量工具,观察学生最终的测量结果,并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感知采取同样的长度单位来测量的必要性。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合上数学课本,要求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学生可以采取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测量。有的学生用橡皮擦测量,测得的结果为数学课本为橡皮擦厚度的一半;有的学生用纸条测量,测量结果为两张纸条的长度。学生所采取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长度也五花八门。此时,笔者利用问题“大家觉得谁测量的数学课本更厚呢?”学生的答案不大相同,而有些学生则支支吾吾的无法说出答案,此时引入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介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创设反思体验情境 在学完之后检验自己是否有所收获,检验自己在一节课上的不足,这点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而在此时借助反思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为学生之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合适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善于设置疑问,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让学生注意到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或容易忽略的思考角度,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并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反思。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角,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在介绍完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一张纸折出角度,随后根据学生折出的角度询问学生,具体的角度是在哪里,并要求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如学生不能正确说出,就可以根据教学问题来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比如,一名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不够自信,或者是他自身对自己折的角度不太满意,或者是对于角的概念没有完全把握。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可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找准角的概念,让学生准确找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促进学生经历整个知识感知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学习的魅力。另外,在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可组织学生回顾课上提到的生活中常见的角度,要求学生记录好课上提到的所有角度,并写明角度的顶点与两条边。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回顾知识,在回顾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创设交流体验情境 由于学生不同的学习经验或看待问题不同的切入点,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之间的不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有所成长,结合学生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索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仅仅是解决数学问题,更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的碰撞,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看待数学知识背后的规律。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一)”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涉及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课上教师除了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动手实践,检验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理解情况。通过学生在小组内动用剪刀、手工纸等工具所剪的图形,让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辨认其是否属于轴对称图形。在互相的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图形的产生所需要的条件,并结合组内同学审美品位的冲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又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时”,学生在不同的位置可能观察到物体的不同形状,而要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并猜测物体本来的样子,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借助交流体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有表达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小组组长做好统一的教学活动安排工作,让组长做好组内的统筹与规划。小组内每个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小组组长做好统筹,而后由学生猜测物体本身的样子。学生在组内各抒己见,表达个人的意见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有助于学生将自身看到的局部信息透露给其他人,能够促进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全面掌握有关该物体的信息,从而得到该物体的整体信息。 总之,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是当前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必然的方向,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也是为了进行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其符合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年龄特征,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体验式教學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学习需求,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操作的时间,促进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潘树东. 小学低段数学体验式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4(10):41-42. [2]钟柏芳. 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探究[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17(9):23. [3]杨玉琼. 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2019 (9):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