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进生活,激趣课堂 |
范文 | 齐莎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下,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实际运用,更加重视教学生活化。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在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例题,更要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则需要有意识地构建生活情景,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应用;课堂;生活;桥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408 引言 数学与生活看似不相关,实际上并非如此,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皆是,只需要学生能够善于观察,善于实践,数学方面的解决问题能力自然能够有所提升。但是在课堂中,传统的教育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一言堂”教育,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机械地完成习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即使在课下遇到类似的问题依旧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使得数学学习失去了实际意义。下面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一些看法与策略分析: 一、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情景建设 1.观察生活,挖掘数学 有一双观察的眼睛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表达严谨、算法严谨已成习惯,因此,学习中的学生还应该善于“找茬”,学会“追根究底”,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提升数学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其中有一个数学知识点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区别”。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拉扯来改变形状,但是三角形却不行,从而得出结论,在生活中一般会利用三角形的原理来进行物体的固定。而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则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完成。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课后的时间里,你们去找找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原理?”而后让学生完成观察日记,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课堂讲述等等。 通过这样的人物的布置,学生自然也能有意识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图形知识,如此,学生自然也能够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继而在这样的生活化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创造情景,运用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支撑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让数学与学生无限接近,继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自然也将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这一点则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数学知识时,学生能够很快速的完成二十以下的数学计算题,不论是进位加法还是退位减法, 学生都能够迅速得出答案。但是教师发现,一旦将加减法知识融入到应用题中,学生往往会开始“卡壳”,进而失去学习信心。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够活跃,无法将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理解能力也存在局限。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假设是在商场,小明买了6元的肥皂,12元的花露水以及23元的零食,假设你是其中的小明,你知道你要花去多少钱吗? 在这样的假设中,只要让学生产生代入感,那么这一问题往往很容易得到解决。而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利用教室中已有的素材进行场景演练,让学生的代入感更为强烈,如此,学生的理解性数学思维自然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为接下来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必要准备。 3.引导教学,主动运用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可以说,数学教学如果仅仅拘泥于课堂,那么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也将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利用生活開展数学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只有不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此外,于小学生而言,想要让学生整节课全神贯注地听课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期间还应该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刻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也更具效率。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相关知识点时,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以及计算时间,而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则可以通过引导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在完成了必要的知识讲解之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而此时教师则可以拿出一个真正的钟表,让学生认出表盘中的时间,而后教师给出另一个时间点,问学生这个钟表要转多少圈才到达那个时间点,其中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则需要通过计算的方式完成“拨动指针”的任务。最后,教师则可以联合家长一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训练,让学生在家里辨认时间并解决想问题如“现在是6:00,妈妈要在7:20前做好饭,那么你们妈妈做饭花了多长时间呢?”在这样贴近生活的例子中,学生往往能够以更快的速度理解“时、分、秒”的相关知识点。 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完全有能力获得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而在这样的成就感的驱使下, 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将全神贯注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此,学生具备了主动学习以及主动运用的驱动力,接下来的数学教学必然也能够更为顺利且高效。 二、化抽象为具体,进行深入教学 数学学习相对于语文而言确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数学知识学习下,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还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完成数学知识讲解,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除法“的知识点时,相对于图形的内容,这一部分无疑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12除以3会等于4的话,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升。因此,针对于这样的较为抽象的问题时,教师则可以通过”分配“的方式完成本章节的内容讲解。”你有12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个人要分多少个才公平呢?“在这样的问题中,学生即使通过情景演示的方式也能够很快得出答案,而在这样的讲解中,学生也能够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等等。 在这样的化抽象为具体的举动中,所运用的就是生活化教学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帮助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中不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理解更多抽象化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 三、合情合理合适,搭建教学桥梁 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所选择的实例应该做到合情、合理、合适。所谓合情,就是合乎人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只有能够让学生理解并认同的实例才是好的实例,因此,在进行例子选择时,教师理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合情的例证完成相关教学活动。而合理,则是根据实际需要学会排除一些错误答案。 例如在除法的学习中,时常见到有余数的情况,而在进行解答时却会发现,部分题目会在后面注明保留整数字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以及排除,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最后,合适,指的是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的例证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要让所选择的生活实例与知识点能够完美契合。 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具有应用价值的学习,生活化教学往往能够很好地挖掘出数学教学中潜在的精华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挖掘出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血有肉”。而在这样的情景化、生活化的教学中,学生也能够更为投入地完成相关数学训练,积累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成德.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31):121-122. [1]陈严利.走进生活,激趣课堂——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索[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4):60-61. [1]张效芝.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索[J].科幻画报,2019(10):1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