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写作问题探源及对策 |
范文 | 陈鹏钊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普遍关注。但选材庸俗、语言贫乏、结构僵化、主题肤浅等问题依旧困扰广大师生。本文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立足于教材写作体系,从激发阅读兴趣,学习作文技法,渗透德育情感,培养写作品质等方面寻求解决学生写作问题的一般对策,教会学生爱上作文抒写情怀。 关键词:写作问题;教材体系;习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270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语文学科则把“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囿于生活环境、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的限制,写作能力的提升举步维艰。严重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笔下作文往往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亲情——发烧患病送医院、下雨学校送衣物;师友——老师教诲得启示、同学矛盾巧化解;美德——考试作弊心矛盾、公交让座讲文明;结构——春夏秋冬各一段、虚设题记求创新;态度——自叙首尾讲故事、书写草率走过程。此类作文比比皆是,从选材立意、语言表达、谋篇布局诸方面令师生苦不堪言。特别是留守儿童缺少亲子交流,感情体察不够细腻,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如何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写作问题,值得语文人重视和深思。 一、拓宽阅读视野,丰富写作语言。 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更亲近自然,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因而表现出较好的写作潜力。但事实并非如此。受农村文化市场贫乏的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兴趣快餐阅读,“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致使作文语言普遍贫乏。经常会出现让人眼亮的写作素材在学生笔下却难以写出应有的深度,甚为遗憾!基于以上表现,课余时间我曾尝试在学生中开展“青春读书课”,筛选指定书目,开辟专门时间,或利用晨读、班会、课前5分钟通过诵读经典片段、讲述名著故事、摘抄妙语佳句、展评读书笔记等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同时,获得阅读的愉悦体验丰富作文语言。何乐而不为? 二、落实目标任务,规范写作训练。 纵观部编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编排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见下表: 七——九年级写作安排表 教材单元一二三四五六 七上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抓住特点思路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 七下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 八上怎样写消息学写小传景物描写语言连贯说明事物抓住特征表达得体 八下学习仿写说明顺序写读后感写演讲词学写游记学写故事 九上学写小诗观点清晰言之有据学习缩写论证合理学习改写 九下学习扩写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演出评议创意表达 单元主题紧扣课标精神,任务编排各有侧重。既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浅入深体现写作训练的全过程。注重训练学生驾驭不同文体,提升写作能力。我们深知作文教学决胜考场功在平时,因而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上构建并落实作文教学体系,以教材为纲增强习作布置的针对性和训练的有效性。 除单元写作外,教材“积累拓展”部分还设置有写作片段练习。比如《济南的冬天?写风景片段》《皇帝的新装?改编剧本》《白杨礼赞?以象征手法写片段》《出师表?千秋诸葛我评说》《我的叔叔于勒?想象续写》等。这些片段练习涉及仿写改写、作品评论、技法体验诸方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供了写作的契机,但在教学中常常被学生忽视,使得写作训练大打折扣。 三、追本溯源,向教材學写作。 (一)赏析技法,创设意境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着力笔墨写山水。水一般呈动态,作者就既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又精心刻画静态之美。山峦主要呈静态,作者就别出心裁地描绘其动态,使人不觉耳目一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这些立体的景物形象正是靠作者不断地变换视觉角度,体会细致深入才得到的。这正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听觉方面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其中: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教材中的写作范例比比皆是。通过片断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在写景时,既要写静态,又要写动态;既要从视觉,又要从听觉等感官着手来写,做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必要时还要展开想象与联想,化静为动,化动为静,使之奇幻神秘、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产生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渗透,妙笔生花 《背影》历来属于传统篇目,朱自清以其质朴的文字讲述了父亲与我的送别的情形,讴歌“亲子之爱”这一传统美德;对于塑造孩子的品德修养、培养感恩情怀有着极好的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一)佳句品读: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言片段。(二)我的经历:讲述你感受最深刻的父爱或者母爱故事。(三)走进父母:了解父母的生活经历、经济收入、健康状况等。(四)我的心声:我们如何回报父母。朴素的语言加之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送别情形,孩子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划出了文中“殷切叮嘱、攀爬铁道、读父亲的来信”等文字片段,并能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出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我的经历”环节中,孩子们能够克服以往的羞涩,敏感的捕捉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微小细节。情感教育水到渠成,学生怎么能不愿动笔呢? 四、聚焦中考,培养良好写作品质 (一)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何况写作是实践性较强的语文门类,任何缺少实践检验的写作理论终究是“纸上谈兵”。写作实践离不开丰富的语文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于创设情境,通过专题辩论、主题征文、班级演讲等活动,落实写作任务,丰富课程内容。 《破晓》 一个特别的冬天/恐惧蔓延了整座城市/病毒占领了世界/这注定是与死神的赛跑/一群人踏上了荆棘的旅途 看不见黎明的黑夜/看不见硝烟的世界/我不知道/神明是否存在/ 但我仍在祈祷/光明的到来 ——九(3)钱若彤 抗疫期间学生以纯真的心灵,质朴的文字表达对白衣天使的敬意。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吗?这不正是核心素养的有力体现吗? (二)修改升格,点亮主题。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终成佳句。由此可见修改之于文章的重要价值。 但学生往往苦恼于文章修改无从下笔,忍痛割爱恐改少了字数。殊不知“修改”即是修饰、删改,它不仅是删减还包括增补,是一个不断提纯、丰富、细膩、升华的过程。提倡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是作文升格的当务之急!我提倡学生之间相互修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举既打破了写作思维定势的藩篱,又能相互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实现共同提高。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修改方法的渗透,从“言”和“意”两方面要求学生改对、改巧、改深、改新。写作品质逐步养成。 (三)规范书写,先声夺人。 学生卷面书写历来备受诟病,但却难以得到有效矫治,甚至会影响到“大文科”的整体得分,归根结底是书写能力滞后甚至退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心浮气躁,一味应付;另一方面缺少严格有素的书写训练。基于此,在习作训练中我积极尝试印制统一试卷,前设提纲后附自评,使学生时刻以考场作文自我要求,提醒学生写足字数,督促其务求规范、整洁,以唤醒作文自觉。 (四)聚焦中考,抒写情怀。 纵观近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始终贯穿立德树人这一主线,深入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兼顾学生语言驾驭能力,题型难易相对稳定,大致集中于美好情感、成长体验、高尚品德、读书之乐、文化传承等主题。 在作文教学中,除落实教材目标任务外,我还对学生进行中考真题训练,使其明确考场作文与日常习作的区别、联系,特别是写作要求和评价维度。在题目筛选上立足学情分层布置,通常采用“命题+半命题”两个不同类型的题目组合,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以便抒写真情,取得作文实效。 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体验是最鲜活的写作素材。”让我们调动生活体验,书写个性情怀。纵然作文之路任重道远,相信我们语文人一起共勉,定会播撒幸福种子,收获春天般的语文课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