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幼儿园生活教育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
范文 | 张璨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观点——幼儿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幼儿园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将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思考。 关键字:幼儿;生活教育;良好行为;家风;校风;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6-120 一、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在智力、行为等方面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时期在人们的整个人生之旅中起着重要的基建作用,在这个时期所养成的习惯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也在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快乐成长,甚至能帮助幼儿长大成人之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以,在幼儿时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之必要的。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模仿能力最强、大脑发育最旺盛的一个时期,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能较为容易学习、模仿,甚至有时候他们的一些做法都让大人难以相信。《刚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都说家长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老师,我觉得与其说是最好的老师,不如说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家长的很多无意之举都可能影响着孩子,比如浪费粮食、躺着看书、乱丢垃圾、整天看手机、饭前不洗手等习惯在家长看来可能是一件小事,但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还是有威严的,他们很尊重老师,他们会产生“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老师的做法都是值得学习”的想法。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可能因为没有注意到在垃圾掉落时做到及时地捡起来,导致学生会认为可以随地扔垃圾,最终不能很好地养成学生正确扔垃圾的行为习惯。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也是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是家长、老师的错误做法引起的。当然,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深受着同伴的影响,处在幼儿这一年龄阶层的学生很喜欢模仿其他同学的做法,不管其他同学在做什么,他都喜欢跟着做。比如:同伴们在上课的时候随便离开座位,随心所欲地玩闹,幼儿也会受他们的影响,养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没有纪律性等的不良习惯。 三、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幼儿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也有很大的义务在生活教育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从深层次的方面来看,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远比传授知识来得重要,所以幼儿园教育者应该学会从生活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往往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校园和家庭,所以我们应该为幼儿营造较为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营造好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氛围对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所以家长要端正自己的家风,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即使是工作繁忙家长也要挤出时间安排家庭小聚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尽量组织一些幼儿这个年龄阶层能接受的家庭小游戏,比如是跳绳、玩过家家等,其主要目的是陪伴幼儿玩耍,在陪伴中了解幼儿的内心的真实感受,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心理状态。其次,幼儿园要学会树立正确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幼儿教育者也要学会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在校园生活中,看到地板上有垃圾要及时地捡起来,学生看到老师的这一行为时,也会对老师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反复训练,注重习惯的形成 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反复地指导训练,帮助幼儿最终的习惯养成。比如:在家中,鼓励认可孩子的良好行为,不但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会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好行为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嘉许方法。家长可以找一面干净的墙,在上面贴上“好行为墙”的贴纸,每次家长注意到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时,把你看到的写在一张便利贴上并黏贴于墙上。例如:“星期四上午,小花教弟弟做算术练习,很有耐心。弟弟做错了,小花也没有批评他。爸爸见到了,很高兴!”选择适当的时间,告诉幼儿你在墙上贴了一张字条。最好每天在孩子睡觉前,与孩子一同查阅。尽量使孩子知道家长注意到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孩子们便会更积极地做出那些行为了。而在幼儿园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反复地训练,让幼儿能够养成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不随地丢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采用评选每周的“校园环境小护卫”等奖项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让幼儿主动接受教育 在幼儿良好品行的培养教育中,光靠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一味灌输是不够的,还要改变幼儿在这种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化被动为主动。家长和幼儿园教育者应该学会正确地引导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幼儿主动地接受教育,在较为开心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幼儿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问题,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要学会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是非对错的商讨,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错误性,通过让他们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感受,并让他们真正地和好如初,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幼儿较快地接受并養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幼儿主动接受的教育也能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吸收学习。 总之,在幼儿阶段是一个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高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也更容易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养成的,幼儿园教育者应该学会在生活教育中,正确并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彭茂红;;新入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黄晓中;;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3]马淑英;;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4]王来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