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小古文教学模式研究
范文

    唐珊

    摘要:近年来传统文化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小古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承载者,本文试图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构建小古文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够提高一线教师教学效率,为小古文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凝结。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古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55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而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实践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

    “小古文”一词由李振村先生提出,他认为“小古文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小古文”虽也是文言文,但它与中学生所学的文言文不同,具有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蕴丰厚、生动有趣,富有节奏,琅琅上口的特点,尤其适合小学生来学习。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小古文姓“小”的特点,避免将小古文教学等同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要将语文核心素养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以兴趣为主导,以诵读为主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学古文,获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依此,笔者总结出了小古文“三读一问一带”的教学模式。

    一、“三读”

    1、一读——读通

    多样读文,感受古文韵律,主要指向语言素养。

    (1)学生试读。学生尝试性朗读,并与同桌对读,找出双方读得不同的地方,交流字音、节奏及停顿,进行标注。这样可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并能享受完整读文的成就感。

    (2)教师范读。教师可依据学生在试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范读,让学生听准字音、断句,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扫清障碍。对于比较难读的字音或句子,教师可领读,从而达到流利朗读。

    (3)多样诵读。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读,如轮流读、情境对读、集体读等,让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感受古文音韵美感,调动学生对于课文的联想和想象,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2、二读——读懂

    专注细读,夯实古文基础,主要指向语言素养与思维素养。

    (1)自读课文,知晓大意。选编至教材中的小古文大多情节简单、富有趣味。在“读通”基础上学生可自行结合注释,感知完整的故事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看图说文,出示插图,让学生找到文中对应的文字;如文白对读,老师展示白话文,学生通过比对、抓关键词,极易理解文义,更能感受到小古文语言精炼、意蕴深厚的魅力。

    (2)细读梳理,突破难点。小古文毕竟是文言文,许多字词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窦桂梅《书戴嵩画牛》课上采用的是学生互问的方式,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问答,其它同学一起判断正误并给予补充。

    对于小古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许多老师认为本阶段没必要学,可延至中学再系统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笔者认为应有所侧重。如《守株待兔》中“走”古义是“跑”,今义则是“走”,《精卫填海》里“少女”指“小女儿”,而现多指年轻女孩等,这些古今异义的词若无积累,今后学习必将会有阻碍。建议对于实词可自行理解与积累,虚词则侧重用法、会用即可,而特殊句式可暂且搁置。

    3.三讀——读透

    读思结合,把握主题,感受文化,主要指向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

    教师可创设情境带动学生说一说、猜一猜,如于永正执教《杨氏之子》最后一段孔君平和杨氏子对话时:他们俩见面肯定不止说了这两句话,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文章补充得更加丰满。

    还可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文中的人物或情节,讲一讲画中发生的故事,大家一起参评。这样学生发挥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具象有趣的画面,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必将不再将文言文翻译局限于教材注释。

    还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改编或模仿角色演一演,亲身感受体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发现思考。像《猫斗》《郑人买履》这些小古文都十分适合在表演中感悟理解。

    小古文通常只有短短几句话,想要理解其中所言志、所载道,教师应教会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揣摩体会,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见解,让学生在小古文中看到大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一问

    在理解文意、把握主题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提出质疑,再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要指向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

    在这里,学生以任意切入点来反观文章,如“杨氏之子是否对待长辈没有礼貌?”“《守株待兔》中的农民为人耻笑,《精卫填海》中的精卫为什么就受人尊重?”等等。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在教师引导下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寻找答案,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古人生活情趣、思想体系,与古人做到真正思想交流的绝佳途径。

    三、一带

    着眼于学生发展,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拓展中合理选择一些课外小古文,以一带多,指向的是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

    包括文言知识的连带、主题精神的连带、学习方法的连带等。如古今异义知识点,教师选择好拓展文本,可带出一连串本知识点的积累;再如学完《守株待兔》后适时带出《南辕北辙》等同质小古文,深化寓言文体、感悟古人智慧。此类种种,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知识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习习惯,更让学生体悟到中华语言之美,传统文化之精深,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总之,“三读一问一带”的小古文教学模式可启发学生自读自问自求自得,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小古文“趣”“美”“情”“理”的同时,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谈谈中小学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

    [2]雍韦伟.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考[J].名师在线,2018

    [3]李强.“三步法”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

    [4] 李佳慧.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小古文教学模式研究”(JMG2019005)的研究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