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教改背景下武术教育人才发展探析
范文

    冯巨涛

    摘要: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武术是中国的国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几千年来,中华武术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武术道德,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有新的要求,新时代武术人才的培养更要发挥武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改背景下;武术教育;人才发展探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347

    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身意识不断增强,选择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人也不断增多。如今培养的武术人才与人们的健身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当今武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化视域下,高校应用型武术人才培养应注重:强化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武德教育,实行武术产学研的培养模式,构建武术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培养打、练、说、教的武术应用型人才。

    1武德的内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中华武术以独特的民族性与多元化的价值得以流传至今,武德正是其中重要的文化精髓,撇开武德谈武术,就否认了武术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德育功能。武德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道德标准。在古代,武德是作为军事伦理思想提出的。“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这里的武德指的是禁止暴虐、制止战争、保卫天下、立定武功、安定人民、安和万邦、丰裕财富。随着时代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作为武德信条。虽然武德的内容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丰富,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2“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提出背景

    武术作为“国粹”和“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名片”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自1914年陈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已百年有余。学校武术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从“强国强种”“救国图存”之国术到“武术技击”改造成“舞术”再到“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学校武术变成“学生喜欢,但无人愿意学”,“教师愿意教但无人可以教、教不好”的现状,武术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正如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研究员指出的那样:“学校武术教育已名存实亡”。学校武术发展已“形同虚设”步入”生死存亡“之境地。面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困境,我国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在这一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几轮课程改革,但国家体育总局通过调查发现,全国只有29.7%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依然在在进行形式化、表面化和操式化的教学,学生们“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针对武术发展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又推出武术段位制的

    “六进”目标,其中进学校就是“六进”的目标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与发展,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武术进学校在”六进“过程中属于薄弱环节,大多数中小学,武术教师匮乏,没有统一武术教材开设武术课程困难”。武术经过多次的推广和发展学校武术发展困境并未得到良好解决。2013年9月赵光圣教授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在成立大会上,从武术本真出发结合“拳种”意识对我国武术发展进行了诠释。为解决武术发展困境赵光圣教授提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和“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为武术发展新思路。

    3教化视域下高校武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3.1强化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武德教育

    社会和谐发展是新时期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高校武德教育围绕“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核心,培养具有武德的武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和谐发展。当今社会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武德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和谐社会发展需要,为了适应当今和谐社会对武术应用型人才所需提出的道德要求,培养出符合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武德素养的武术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合和谐社会的发展,即武术人才的武德教育应从对国家忠诚,孝亲尊师,坚强意志,民族精神、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得高校培养的武术应用型人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3.2实行武术产学研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培养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武术人才的就业是武术专业培养的风向标,但一直在学校对学生单一的培养方式,很容易与市场脱节,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武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采用产学研的培养方式,即学生在学校经过系统的武术专业学习一年后,可以把一部分学生派到社会需要的俱乐部或者单位中去锻炼半年,通过俱乐部锻炼后发现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再回到学校总结研究,确定方案进行针对性学习一年,然后再出去锻炼半年,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体验和适应社会,也会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武术再学习,而在这过程中企业也可以提前发现优秀的人才,以便招聘到自己的企业,对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企业招聘问题起到很大的帮助,更指明老师的教学方向,明确武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武术人才的需要,并完善教学内容,改变培养方式,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的应用型武术人才。

    3.3构建应用型武术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武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完善武术人才评价体系。武术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反应人才的最终质量,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武术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而且能够推动武术在高校的发展,提高武术对学生的影响力,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构建:首先建立武术人才的数据系统,对学生学习武术之前做一个系统的摸底评价,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人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建立数据库;其次经过系统的武术课程学习后,从武德、武术技术、武术教学技能、武术组织与推广等方面采取量化标准评价,在整个武术学习过程中派学生分阶段地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结束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技术和工作能力做一个客观评价,并用具体数据来记录学生实践的成绩;最后由以上三个部分的综合评定来确定学生武术的最终成绩,使得学生获得的成绩更能体现高校培养武术人才的应用型能力,真正形成适合社会武术人才需求的科学评价体系。

    结语

    武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对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在“一校一拳,打练并进“的武术教改为背景对武术教育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武术教育内容一色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局面。更有利于树立”拳种意识“体现中华武术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出能打、能练、能演、能教的专业特色武术教师,使得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61-66.

    [2]张峰,赵光圣,吉洪林.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45.

    [3]王晓晨,赵光圣,等.民国经验: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借鉴的历史遗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4):468-47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