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
范文 | 刘翼桐 许荷影 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的问题, 也是一种认知工具。近年来,隐喻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隐喻翻译也已经成为国内语言学者关注的问题。译者应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隐喻蕴含的文化信息,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力求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本文将本学期的翻译实践为对象,对文本进行汉英对比分析。 关键词:隐喻;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380 一、隐喻的本质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模式, 使人类以详细和熟悉的事项解释抽象和未知的事项。如果人类想了解外面的世界, 探索未知的领域, 已知的认知和概念系统应该成为标准和可供采集的矿源。“隐喻是基于我们经验的对应, 而不是相似性” (Lakoff 1980:10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赵艳芳,2001:102)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喻底。本体是喻体比喻的对象,喻体用以喻指本体,喻底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隐喻思维是不同民族所共有的,然而对隐喻表达式的使用和认同却是“某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赵彦春,2003:183)。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因此不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也有所不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求译者深刻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把握原语文本的文化背景及隐喻表达的意义,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意义,让目标语读者获得与原语文本读者相同的反应。 二、隐喻的类型 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我们还可以分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等种类。(束定芳,2000:58)本节将对本学期的翻译实践为例进行阐述。 1.名词性隐喻 顾名思义,所谓名词性隐喻,就是由名词构成的隐喻。名词性隐喻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表语、賓语、同位语等成分。 例(1):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影响的时期。 Our youth is a golden age of learning and the period in which we are most susceptible to influence from all kinds of ideas. 其中“黄金时期”作为隐喻,在句子中充当表语。 2.动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指的是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例(2):然而,从这普普通通的事情中又能升华出另一层深意,正如习近平告诉青年人所说的那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However, there is a deeper meaning to this commonplace occurrence, as Xi Jinping told the youths: “Our lifetime of buttoning must be done well right from the start.” 其中,扣扣子(buttoning)与人生(lifetime)的搭配属于语义冲突,但在文中,作为隐喻理解,可以解释为“在人生的一开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涌来修饰名词或充当谓语的一部分。其句法特征与动词相似。 例(3):人心浮动,文化人的著作、演说又努力抚平着社会躁动的神经,使之安定。 People's hearts are in flux, and the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intellectuals have tried to soothe and calm the restless of the society. 这里“躁动”是对“社会神经”的描述,整个述谓部分暗示着这样一个隐喻。 三、隐喻翻译的策略 1.以原语为导向的翻译 这里引入入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 Peter Newmark 1988) 归纳的 7 种规定性方法,对本学期的翻译实践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 1) 在目标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即直译法。 例(4):A good book may be among the best of friends. 好书即挚友。 英汉语言有文化重叠的部分,如果目标语能够实现源语向目标语的映射,我们可以采取直译法。在英汉民族文化中,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会有一些相同之处,比如把好书比作挚友,所以译者可以通过把原语的认知对等映射到目的语中,使译文读者容易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 2) 用目标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即套用法或替换法。 例(5):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由于语言文化的异质性,要做到每个隐喻的对等翻译,读者理解上会有些困难。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的隐喻在目标语中进行转换。原语文本比喻“爱我,也要爱我的狗”,在目标语里则为“爱这屋中的人,也要爱屋上的乌鸦”。 例(6):这山望那山高。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在中文的表达方式中,喻体为“山”,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隐喻表达,但是喻体不同,因此我们将“山”替换为“grass”即可。 3) 用明喻代替隐喻。 例(7):The good and true thought may in times of temptation be as an angel of mercy purifying and guarding the soul.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