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范文

    童述春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学校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基本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的灌输教育,到对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愈多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隐性教育的概念逐渐被发掘和应用,在德育教学中取得了多样的教学创新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隐性教育;应用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325

    引言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家长式的教学理念。即对学生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照顾,使学生直接取得教学成果和结论,省略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步骤,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较高“效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的灌输教学只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长远能力发展十分不利。且灌输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思维逐渐僵化,对教师有着依赖心理,使学生在知识实践上出现严重问题。隐性教育则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固有问题,使学生的德育意识得到切实的提升和发展。

    一、隐性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一)引导式教学,隐藏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在人们进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部分知识可以通过经验的传授进行有效获取,但部分经验的积累需要个人进行有效的实践之后才能获得。但在学校教育制度下,学生基本失去了进行知识实践的机会。知识教学在考试完成后便戛然而止,使学生也逐渐养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思维,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为在一连串的考试后,学生仍需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隐性教学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刻意的隐藏解决办法和问题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实践探索,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自信得到提升,为解决更多同类型的实践问题奠定重要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多样的价值判断训练,使学生的原则意识和德育实践素养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发展。

    (二)暗示教学,使学生的潜意识心理得到训练。在隐藏教学概念开发的过程中,对某个人的行为进行积极暗示,也能使其行为逐步的转变,最终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在小学德育教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接收到他人暗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对此教师需要在德育教学中树立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健康的生活理念进行积极暗示传导,树立德育榜样等,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积极的文化熏陶,促使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理念得到有效培养。

    二、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隐性教学策略实践的策略

    (一)教师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进行隐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从 学生的角度思考問题,保持和学生平视的心态,使学生能够对德育问题进行大胆的判断和探究,使德育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提升。1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查,使课堂教学所举的例子更富生活气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得到更有效的应用,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积极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德育隐性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保持热情的演讲授课风格,保持多样的教学肢体动作等,使学生的“警惕”心理逐渐降低,和教学教学形成良好的配合。

    (三)教师需要树立自身的教学形象。在小学德育隐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对教师保持尊重和认同。例如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保持表里如一的教学风格,避免将负面情绪代入到课堂中。教师需要保持谨言慎行的教学心理,避免在教学中发出一些过激的主观结论等。

    (四)利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德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庭贡献和责任》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自己的衣食住行靠谁进行每天解决。自己能否尝试进行一次简单的家务练习。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负担父母的压力。通过学生对自身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庭感恩理念得到有效的培养。

    (五)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分析。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行讨论问题,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和视野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宽,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得到增长,提升隐性德育教学的效果。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出中肯积极的评价。

    (六)通过集体文化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心理进行积极暗示。在小学德育隐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集体班风的形式,对学生的个体行为进行暗示指导,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责任意识和亲社会行为。例如对班级管理规定的制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户外公益活动等,使学生班集体保持凝聚力。2

    三、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隐性教学策略,是对传统刻板教学方式的积极革新,也是德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创新举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自身的引导和暗示策略进行更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促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更科学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世洪.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J]. 文学少年, 2019, 000(005):P.1-1.

    [2]张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分析[J]. 读与写(上,下旬), 2019, 016(014):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