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比一比,就简单! |
范文 | 张晓莺 【摘要】比较思想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基本思维.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发现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对比辨析,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 【关键词】比较法;沟通联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标准批准号:FJJKXB17-5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乌申斯基语).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混淆等的问题,常常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若能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掌握相关知识的要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比出“关键点”,事半功倍出成效 比较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数学中有些解决问题,存在着许多相似和相关点,往往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就需要合理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和比较,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一年级学生刚学习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对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经常混乱,比如,如下图所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小问号留给我们的三个问题,知道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现在仔细观察这三幅图,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 生:“小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用加法计算,小括号在大括号的上面用减法计算. 生:“小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要求总数时用加法,“小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求左边或右边时用减法. 师:观察得真仔细,概括得也很好!“小问号”的位置在变化,方法也在变化.××刚才提到的“总数”我很欣赏,“小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要求总数时用加法,“小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求左边或右边时用减法. 师:那么“小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求左邊或右边时,什么时候用总数减掉左边的数,什么时候用总数减掉右边的数,很多同学也挺迷糊的? 生:“小问号”在左边就减掉右边的数,“小问号”在右边就减掉左边的数. 师:说得非常好!谁听到了××的好方法?(请学生重复说) 对此类的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容易混淆,需要教师帮助梳理和区分.课堂中通过不同问题的训练,让学生经历对比体验,明确每个问题注意的地方和对应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合理和充分运用比较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对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比出“异同点”,沟通联系促理解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经历直观的体验,特别是对抽象化的时间概念更需要学生的感知与内化.课堂上,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是知识的引领者,方法的提炼者,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对比,明确异同,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如,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 师:老师如果用一条线段来表示一天的时刻,我们把钟面上用24时计时法的两圈时刻都搬出来. 师:那对应的12时计时法在每条线段下该如何表示呢? 师:观察这两种不同的计时法,有什么异同点? 生:24时计时法用0~24个数字来表示一天的时刻,而12时计时法只用数字0~12来表示. 生:24时计时法只用数字来表示时间,12时计时法除了数字,前面还有表示时间段的文字. 生: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 生:24时计时法后面比12时计时法多出了12个小时.比如,晚上7:00用24师计时法就是7+12=19时. …… 让学生再次观察对比两种计时法的异同,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地区分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方法.同时,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把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成半抽象的线段,让两种计时方法一一对应,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 三、比出“疑难点”,理解概念凸本质 中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学习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时,经常只关注与自己生活比较密切的属性,或把一些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其实概念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若在概念教学中,能充分地运用比较法,就能使学生准确而又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揭示其本质属性.如,三年下的“分数的简单应用”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的对比: 对比一:份数与分母的联系. 师:请你把这6个苹果平均分一分并画一画,想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 师:观察我们得到分数的这三幅图,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苹果的数量一样,可得到的分数却不一样?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棒!谁给解答解答? 生:因为它们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分母也不一样. 生:因为它们都是取其中的一份,所以分子都是1. …… 师:是的!同样都是6个苹果,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的分母就不一样.一句话,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 对比二:分数与数量的关系.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师:观察这三幅图,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为什么苹果的个数都不同,每份都能用13来表示. 师:这个问题也很有针对性,谁帮忙解答一下!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当然就是总数的13. …… 师:看来分数跟平均分的份数和取得份数有关系,跟整体的数量无关. 两次关键性的对比都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发现、自己去解决的,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与总结.两次的对比归根结底都是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得到的分数跟平均分的份数和取得份数有关,跟整体的数量无关.这样的比较,一方面,可以突破难点,凸显分数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数学知识既联系又抽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概念,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