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
范文 | 姚艺龙 摘要:心理教育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教育,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确保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会出现偏差,为大学生今后的成长保驾护航,对于学生的心智成熟、潜能激发都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就现阶段来看,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大学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及时采用新颖的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本主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376 引言 大学阶段是完善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就大学生的现状来看,还广泛存在较大的社会心理问题,例如学习适应、社交恐惧等,辅导员如果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心理教育无疑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辅导员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辅导,确保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不会出现偏差,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从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情况来看,完全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不仅要培养起强健的身躯,还要塑造其健康的心理,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秉持以人为本的辅导理念,将辅导内容细化到学生的各个阶段,让学生具备不畏艰难、勇于探究、自强自信的精神,为今后承担起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职责义务打下基础。 1.完善学生个性和心理。传统教育思想灌注使得学一味按照教师的方式被动成长,其心理成长和可塑性遭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大学生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心理教育,就充分扭转了这种片面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完成自身人格的塑造,为他们将来迈入更加广阔的天地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培养对其将来的发展有着影响,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能让学生具備较强的分辨能力和价值观,为其培养出良好的素质和综合性思维打下基础。心理教育也可以理解为疏导学生的情绪、引领大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水平以及完善自我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 1.心理适应问题。当代大学生主要群体是95后和00后,这部分群体由于生长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使得他们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对于90后,这一代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是十分脆弱的,强大的外表和敏感的内心形成了一个矛盾体,其心理特征极易受到同学、辅导员及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2.社交心理障碍问题。社交障碍是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尤为重要,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在“封闭式”的校园中,严重缺乏社会交际,心理普遍存在胆怯、敏感、自卑、封闭、害羞、自傲及敌意等心理障碍,进而导致其社交意识淡薄,社会交际能力较差,难以和同学之间搞好关系,这一现象不仅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到其今后步入社会。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采用细致的心理辅导方式。大学辅导员首先要采用更加精细的心理辅导工作方式,高校教师和领导层要进一步关注青年学生的发展,学生才教育的核心对象,基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用更加亲切热烈的方式服务于学生,将工作重心放置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当中,把心理辅导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中去。此外,辅导员也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逐一的心理辅导,不能让学生的思想或者心态出现偏差,将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运用到心理辅导工作当中,比如当下较为流行的心理咨询的共情技术、倾听方法以及正向引导和积极暗示等,这些咨询方式都能在传统理性分析基础上,发挥出其特有的情感功能,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理,使心理辅导人工作变得更容让人接受,并将这一方式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消除大学生的社交恐惧心理,提升其自信心。 2.优化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体系。大学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热爱的社会或者班级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让这些活动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多的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利用主题教育、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增强骨干学生的觉悟,让这些优秀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实现大学生的引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方位发展。 四、总结 大学时期是塑造良好人格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引导者,承担着学生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构建的重要任务,所以,大学辅导员要深刻意识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导,从根本上确保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27):190. [2]黄志军.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4(02):63-6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