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面向批判性思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
范文 | 李家才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训练过程需要教师经过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深度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理解的方式,提出不同于他人的问题,以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性,难以形成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更多采用的是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足够地发挥空间用来阐述自己见解,学生批判性思维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授课模式中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自由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勇于表达内心想法,敢于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对于事物的认知充满好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提出批判性见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在开放性问题表述过程中形成对自己观点清晰表述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不盲从知识点的求知态度。 一、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过程强调思维的模仿性,教师通过对基本知识的教授引导学生形成固定的答题模式,这严重削弱了学生提出不同思路的能力,长久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严重的学习依赖性,学生难以对开放性问题形成独特的见解,模仿性学习方式的根深蒂固难以让学生引起对知识深入探求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惰性。如果说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提出批判性简洁的基础,那么,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就应该改变原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语文学科中强调自主见解的阅读过程入手,通过积极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原有解读进行质疑的机会,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激烈热情的课堂辩驳氛围。 小学高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深度,作为评价学生认知事物能力的基础评估,同时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自主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学生对于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明白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反对,而是基于不同认知环境下通过对相同问题的另一种途径证明,来说明自己见解存在的合理性。批判性思维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需要教师结合课本,注重知识的延伸扩展,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实现批判性能力的提升。 二、深入挖掘课程深意,引导学生探索疑问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认知方式,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可以避免学生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性,同时能够为学生树立“勇于说出自己观点”的求知观念。 比如,教师在教授《木笛》这一课的时候,在讲述到“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这一句话时,可以为学生留下悬念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到大屠杀纪念馆的原因,同时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前文中“12.31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让学生通过前后文的相互呼应理解,通过朱丹拒绝在大屠杀纪念日演奏欢乐乐曲这一事件的描写,理解主人公强烈的家国尊严意识。讲解到此段时,教师不让学生提前看文章的结尾,然后询问学生“当国家尊严与自己理想出现冲突时,你们会如何选择?”有的学生认为“实现人生理想是重要的”,有的认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尊严”。在回答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唯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值得全班学生续探讨。认为个人理想重要的学生提出:“只有每个人都勇敢为追求自己理想而奋斗,国家才能够更加强大,这样国家的尊严就不会受到别人的践踏。”而认为国家尊严重要的同学给出的观点是:“没有民族气节的理想实现就像没有根的花,徒有其表,实则内心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敬畏之心。”这样的共同思考评议环节的课堂引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由的言论空间去展示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不同观点存在时,学会明确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开放思路,在课堂上形成百家争鸣的探讨气氛。 三、课程引入带动批判性意识指导,促进观念正确树立 语文阅读课本中存在许多课文在标题上设置悬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悬念的设置,在课程引入之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标题进行初步的思考。这样在阅读之前学生就能够实现对阅读内容的初步思考,比如,《落花生》这一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一场头脑风暴:“你们知道花生是在哪里结果实的吗?落花生这一课是不是说花生是被摇落的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答案进行猜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进行答案的求证。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求证过程让学生明白:以猜测为前提,然后要进行事实基础的验证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结论。将这个道理运用到写作过程中,证明一个结论必须有严密的论证环节,批判性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的培养建立在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不盲目随波逐流。 比如,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天空飘雪就体现了批判性环节中的“思”,其次自己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要基于一定的观点角度,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中,孩子父母对孩子同一件作品产生不同评价,给出不同角度的评价观点,观点与依据的结合就是有力的批判性表述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形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思辨性,只有主动发现问题才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言的课堂,避免学生迷信标准答案的教条主义风气在课堂中横行。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留心阅读材料中的每一个细节,抱着不盲从的态度,批判性能力才能够在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中得到训练提升。 四、把握课程问答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传统教学过的问答过程中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在约定俗成的答案中逐渐丧失了积极思考的能力。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发问,只有疑惑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进而让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在阅读素材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停下来询问学生对于某一段话的理解,也可以询问学生存在的疑问,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所有提出的观点中进行辩驳排除,寻找合理的答案。比如,有学生在学习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过程中,对“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这句话产生了疑问,学生提问:“这里为什么不是亚洲而是欧洲?”教师可以为学生简述当时亚洲与欧洲国家实力的对比,鼓励学生思考梁启超先生写作过程中中国受到欧洲国家欺侮的现实,自由表达对使用“欧洲”而不改为 “亚洲”意见。正所谓“理不辨不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经过资料的搜集进行观点的阐述,在不同看法的讨论中遴选出最优答案。教师同时应该让学生根据收集的观点表达找出证明的例证。这样能够实现学生在探索中更加深入了解知识,也可以在相互辩驳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辩论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具有批判性能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盲信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语文多元化口语交际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应该增强对学生正确批判意识的树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致力于钻研批判性思维的实施,将语文阅读教学和批判性思维两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参考文献: [1]郭金钰.面向批判性思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薛玉.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胡海舟.讓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J].语文建设,2019(16):27-30. [4]吴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56-45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